久卧伤气,越睡越累

来源 :家庭科学·新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提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专科主任李艳说,解释起来,就是久卧、喜卧或多卧会导致人体气机运化不畅,气滞血淤,水谷精微不得输布五脏百骸,身体虚弱疲倦,身体内的新陈代谢速度也会相应减慢,可导致肺气、脾气、心气、肾气的不足,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肢体疲倦乏力的状况。
  (1)伤肺气。李艳说,“久卧伤气”首先就累及肺气。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气虚则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全身气机运行不畅,津液输布失常,水湿不能排泄,就会出现身体困重、肢倦乏力等,常伴有声低气怯、咳嗽、感冒等。
  (2)伤脾气。久卧会伤脾气。脾主运化,主四肢,为后天之本。脾气虚,则消化功能不好,水湿运化失调,精、气、血、津液生成受到障碍。长此以往,轻则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昏昏欲睡,重则会出现反应迟钝。而且由于消化功能下降,必致肌肉瘦削、软弱无力。
  (3)伤心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心气亏损导致心阳、心血不足。当气血不足以濡养心神时,则心悸失眠,夜不能寐。久卧伤阳,阳虚不能鼓动心血温养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则肢冷喜坐,常常伴有心悸失眠、气短乏力等症。
  (4)伤肾气。肾气为先天之气,为脏腑之气的根本,推动和调控脏腑气化。现代人肾气本来就虚,又喜卧懒动,则肾气更虚。肾气虚则脏腑气化失司,机体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和能量的相互转化失常,脏腑功能减弱,则精神变差。
  由此看来,久卧伤气,心肺脾肾气都虚。所以,在冬季单纯延长睡眠时间,不仅不能缓解疲劳改善精力,甚至对身体有坏处。此时,应该积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间和睡眠维持时间,不过度休息,与天时相应,早晨阳气生发时醒而适当运动,夜晚阳气潜藏入里时入眠,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疲劳,让自我精力体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需要提醒的是,在冬季,气血不足可以多吃些母鸡、黄芪、山药、大枣、圆肉等。阳虚者多吃些牛肉、羊肉、韭菜等,适当进补;痰湿体质的多吃些茯苓、薏米、冬瓜等,运脾化湿,改善疲劳;血虚者多吃花生、菠菜、南瓜、芝麻、阿胶等。
其他文献
为啥持续喉咙疼痛这种看起来和胃病无关的症状,不是呼吸道疾病,而是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其实胃食管反流病在30-50岁的人群中很常见,不过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是消化的问题。因为这是一种爱“伪装”的疾病,久咳不愈、慢性咽喉炎、咳嗽、哮喘、胸痛等这些看似和胃病无关的症状,都有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  咳嗽、胸痛、哮喘都可能是“反流”  有个小伙子反复干咳了3个月,晚上睡觉时,经常因呛咳而醒,严重时整夜无法
邻居王大爷家里两个儿媳不和,经常闹得鸡犬不宁,他批评这个不行,指责那个也不是,只好一个人坐在一旁抽闷烟、生闷气。故常会感到胸肋腹胀、疼痛,食欲不振,胃口皆无,身体很快消瘦了许多。  其实,生闷气的危害远远还不止这些。至少它对身体有八大害:一是呼吸系统:可引起气促、胸闷、肺膨胀、气逆、咳嗽和哮喘等疾病。二是肝脏:容易造成肝郁不舒,肝气不顺,肝胆不和。三是消化系统:气满填肠后不饥不渴,气滞于胃,使消化
唐玄应所作的《一切经音义》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佛教音义书。该书以训释佛典中有一定难度词语的读音、含义,兼及字形辨析为内容。其广博的内容,精当的训释,使其成为研究中古语音、
很多人重视保健,往往选择通过刮痧、拔罐等方式调理身体。但这些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都有其适应症,如果不符合其适应症,反而可能加重症状。  如刮痧、拔罐一般适合经脉不通畅的人,如气滞血淤者,可通过刮痧来疏通经络。但气血两虚者不宜刮痧,否则这类人群原本就气血不足,刮痧后往往因为出血、出痧,进而加剧气血不足的问题。时常感觉乏力的人、爱出虚汗的人、面色苍白的人,都属于气血不足,都不适宜刮痧或者拔罐。另外,有
本文试图对宗白华画论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分四个部分。首先,主要阐释宗白华画论的哲学、美学及艺术学基础。宗白华将西方现代生命哲学与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尤其是《易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