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义最大周向应变准则的断裂特性研究

来源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裂纹尖端应力场的非奇异性常数项(T应力)对脆性或准脆性材料的断裂特性及裂尖塑性区的形状和大小都有显著的影响.为了探究T应力对脆性或准脆性材料Ⅰ~Ⅱ复合型断裂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先前研究中提出的计及T应力影响的广义最大周向应变准则进一步讨论了T应力、裂纹尖端的临界距离r0和泊松比y对中心裂纹圆盘试件的裂纹扩展路径以及临界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规律,并利用该准则对基于中心裂纹圆盘试件的断裂试验结果进行了有效评估.结果 表明:与传统的最大周向应变准则相比,中心裂纹圆盘试件中由于负T应力的存在,会使得裂纹开裂角的绝对值减小,同时使得临界应力强度因子(断裂韧度)的值增加.考虑了T应力影响的广义最大周向应变准则能很好的对试验结果进行预测;并且在纯Ⅱ型时,基于广义最大周向应变准则的理论预测值比基于广义最大周向应力准则的理论预测值更接近试验值.
其他文献
以静电纺丝制备的纤维为前驱体,通过煅烧、硒化处理等工艺合成了负载双金属硒化物纳米粒子的氮掺杂碳纤维(NCF)材料((Ni,Co)Se2/NCF),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表征,研究了其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析氢性能.(Ni,Co)Se2纳米粒子被锚定于NCF中,有效地阻止了纳米粒子的聚集,提供了更多的催化活性位点.电催化析氢性能测试的结果表明:在1 mol· L-1 KOH溶液中,(Ni,Co)Se2/NCF在10 mA·cm-2电流密度下所需的过电位为102.3 mV,塔菲尔斜率为144.0 mV·dec
针对某厂生产的GCr15轴承套圈在精加工后表面产生缺陷的问题,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及显微硬度测定等方法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表明:不合格轴承套圈表面缺陷产生于热处理工艺前,为腐蚀坑.由于该批轴承套圈在热处理前曾在防锈液中长期存放,推测在此期间发生腐蚀形成腐蚀坑,此外原材料中存在的疏松,在机加工过程后暴露于轴承样品表面,使得腐蚀更加易于发生,同时在热处理之前零件烘烤不充分,导致热处理过程中缺陷位置发生脱碳.
为改善本构模型对循环变形应力-应变滞回环的预测能力,基于反双曲正弦函数提出了一个新的随动硬化律.在该硬化律中,背应力分为长程、中程和短程3部分,并且每部分都符合“A-F”硬化律的演化形式(即包含线性项和动态恢复项).在长程和中程背应力中,动态恢复系数逐渐演化以描述大变形瞬态包辛格效应,并且系数中引入了棘轮系数以描述材料的棘轮行为;在短程背应力中,线性项和动态恢复项分别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只在反向屈服发生时起作用以描述小变形下反向屈服塑性模量降低的行为.在单调加载时,该随动硬化律可以积分为一个反双曲正弦
在乙醇溶液中以3-乙氧基水杨醛和间苯二甲酰肼反应,制备双(3-乙氧基水杨醛)缩间苯二甲酰腙(H4L)配体.用H4L分别与二丁基氧化锡和三苯基氢氧化锡甲醇溶剂热反应,合成了双(3-乙氧基水杨醛)缩间苯二甲酰腙四丁(苯)基二锡配合物:Bu4Sn2L (T1)和Ph4Sn2L (T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谱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H4L和配合物的结构.H4L的分子式为C26H26N4O6,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2个甲酰肼缩(3-乙氧基)水杨醛呈顺式对称构型.T1的分子式为C42
周期性的水-岩相互作用对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被认为是影响岩土工程安全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典型的均质青砂岩为试验对象,利用中心裂纹圆盘试件开展了砂岩Ⅰ~Ⅱ复合型断裂试验,研究了干湿交替作用对砂岩Ⅰ~Ⅱ复合型断裂特性的影响;通过观测干湿交替后砂岩微观结构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干湿交替作用的劣化机理;并结合复合型断裂则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有效评估.研究表明,砂岩的纯Ⅰ型,纯Ⅱ型以及Ⅰ~Ⅱ复合型断裂韧度均随着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其劣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劣化程度略有不同.当加载角较大或Ⅱ型分量主导时
大型厂站模块的陆地运输作为建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整体结构的完好,决定着现场能否实现顺利投产.基于此,本文针对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紧急制动等多种工况,利用ANSYS模拟软件中mass单元,建立刚性耦合,实现模块内构件的简化,分析运输过程中形变情况;并将模块重量与加速度进行组合,兼顾结构破坏结果及运输中的损伤积累,获取不同重量下发生不同损伤状态时的概率曲线.结果 表明,在紧急制动和加速过弯中加速度分别为a≤24 m/s2和a≤3 m/s2时,模块形变由其重量产生的惯性力主导,且随着加速度增大,上部横梁出现较大形
四川省力学学会2020年学术交流会于2020年11月在成都西南石油大学召开,来自川内外16家单位的18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力学前沿与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交流和研讨,从与会专家所撰写的众多论文中精心挑选了22篇优秀论文汇集成了《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本次所载的“力学专刊”.
期刊
许多工程结构在服役过程中往往承受着复杂的多轴疲劳载荷和热-力耦合作用,仅靠常温情况下的单周载荷来简化复杂多轴载荷状态的失效预测方法将不再适用.为研究2A12-T4铝合金的高温多轴疲劳失效规律,本实验在175℃环境温度下,选取等效Von-Mise应力幅值,通过间断式加载记录不同拉扭加载循环下的裂纹萌生与扩展情况,研究特定加栽路径对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位差为0时,裂纹萌生方向沿MSSA平面;在相位差为45°时,裂纹萌生传播方向与最大切应力平面方向相近,最大切应力在裂纹萌生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
斜拉桥拉索钢丝的力学性能对腐蚀极为敏感,腐蚀使钢丝表面产生的蚀坑会导致应力集中,削弱钢丝局部的疲劳抵抗能力,从而吸引疲劳裂纹从这里成核,这通常是斜拉桥拉索承载力和使用寿命降低的直接原因.为研究钢丝蚀坑尺寸的影响,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三维蚀坑模型来探讨蚀坑的长、宽、深对应力集中的影响.采用ANSYS建立高强钢丝的有限元实体模型,基于蚀坑的不同尺寸比例,即蚀坑深宽比、长宽比,模拟了深窄形和开放形蚀坑.通过有限元软件计算所得数据拟合出蚀坑尺寸因素与应力集中系数的曲线,根据所得曲线,拟合出蚀坑处应力集中系数随
天然气输气管线钢管的母材在现场检测时发现硬度不合格现象,通过宏观观察、电镜扫描、金相分析及微观硬度测试等多种检测方法确定钢管表面有铜金属污染存在.铜金属污染实质上属于异金属夹杂,产生的原因是冶炼操作不当,合金料未完全熔化或浇注系统中掉入异金属.该异金属夹杂物由于与基体的组织、性能均不同,与基体组织有明显的界限,会割裂基体的连续性,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在受力过程中成为应力集中点从而降低钢管的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