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7-000-02
摘 要 “养生”作为热门话题,历来都为世人所追捧。健康、长寿乃人人之理想。固无论古时还是今日,中国或是西方,都苦心研究出众多的养生方法。然细细品位,中西方之养生法大相径庭。政治?经济?社会?究竟什么才是导致差异存在的根本原因呢?本文立足于中西方文化,深入的分析文化层面的差异来解释中西方养生方法之间的不同。
关键词 养生方法 差异 文化缘由
一、引言
经历了上万年的风云巨变,沧海桑田。人类的祖先在这片蛮荒的大地上生存下来,一代代的繁衍,生生不息。在成长的旅程中,他们变的相互有了区别,无论从外表,心理或是生活方式。但是相同的是,他们都用智慧战胜了昔日飞扬跋扈的野兽,战胜了往日里恶劣无情的环境。同样相同的他们都战胜不了自然法则,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都会生老病死。他们渴望健康的,永久的生命。一种来自心底里的渴望鼓舞着他们不停的探索,研究,为的都是那个简单的目标——养生。也正因如此,世界各地出现了门类多样的养生手段和方法。
二、养生法内涵的界定
(一)养生的定义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管子》,又见《庄子?养生主》。固“养生”一词乃中国发明,其有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那何谓养生,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1]。
(二)养生法的界定
养生法是指以养生为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就是为了保养生命,增强体制,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医事活动[2]。
由于“养生”一词来源于中国,西方国家使用甚少,本文将西方使用的实现同类目的的手段和方法均称为“养生法”。
三、中西方养生法的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全世界的人们都为了这一理想而创造出五花八门的养生方法。
(一)中国的养生法
早在《黄帝内经》出现时中国的养生体系便已成熟。西汉的《淮南鸿烈》一书更是对“养生”有了极好的诠释。《十问》中的一段对话: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对于养生的重视。
正因如此,中国形成了一整套的包括众多养生方法和养生理论的养生体系。其中的养生法例如:一、调畅神志,即保持精神愉悦,心理健康的养生法。二、运动躯体。诸如五禽吸、八段锦、太极拳等等。三、环境养生。春秋时期老子就明确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观。《皇帝内经》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顺四时,适寒暑”的具体养生方法。四、调理饮食。五、经络按摩。六、气功修炼[3]。
(二)西方的养生法
根据养生的目的进行总结,西方国家也拥有为数不少的养生方法。例如:一、平衡营养物质。西方国家注重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平衡来维持身体的健康。二、现代的运动。西方国家很重视运动的作用,例如跑步、游泳、健身等等。三、心理咨询辅导[4]。
(三)中西方养生法之间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之间由于诸多方面的差别会衍生出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而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养生法亦是如此。
中西方的养生方法种目繁多,其中许多手段都极其的相似。例如在饮食方面都讲求平衡,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调理身体;适度的运动使身体更健康以及对于心理方面的调节等等,可谓是异曲同工。然而即便是如此,差异还是存在于二者之间。
1.中国的养生法在养生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西方的养生法则没能构成一门单独的学科。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大量的养生方法,到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现存的最早的介绍中医理论的专著。发展至两汉,养生文化已然成熟。中国养生方法之间并不孤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养生理论的融合下共同构成了中国特有的养生文化体系。与之相比,国外的各种养生方法就没能融会贯通起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例如饮食从属与营养学、跑步健身则归于体育学等等。它们之间并无共同的指导理论因而无法过多的相互借鉴。
2.中国的养生法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国外的养生法主要以现代西方医学为依据。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周天,而人体则是一个小周天,从而以人体生命的整体观为基础来研究养生方法。其次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点也指导人们要想取得长寿健康就要顺应自然,重视规律。《黄帝内经》说的很清楚:“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四时养生法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此之外,阴阳平衡、形神合一这些哲学思想都在中国养生法之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此养生之道也”。(《庄子?刻意》)诸如此类儒、道思想在中国养生法中也是数见不鲜。西方国家现代医学发展较早。生物学知识在其养生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制定养生方法时,西方国家更多考虑到血糖、血脂、血压等健康指标以及维生素、蛋白质、糖等等这类营养物质指标。
3.中国的养生法惯于从整体上把握,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整体性。西方国家的养生法则呈现出较为孤立的、针对性强的特点。
“木主心、火主肝、土主脾、金主肺、水主肾”。中国养生认为人体可归于五行。而这五行之间又是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就是这一简单的五行理论很好的反映了中国养生文化的运行法则——平衡。中國养生方法讲求从整体着眼,注重身体各部之间的关系,追求人体的和谐运转。古时扁鹊为太子疹病,施针于膝盖却治愈了其腹痛,这就是将人体看作一整体,不可谓不神奇。此乃小平衡。中国养生更讲究大平衡,即人与自然的平衡,将世界看成紧密联系的整体。天人相应,阴阳平衡。所崇尚的就是万物之和谐。反观西方的养生方法大多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文化的不同从此造就了中西方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都沿这自己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差异从此加深,中西方之间的界限也愈加的明晰。
四、中西方养生法差异的文化缘由
(一)中国文化主“静”;西方文化偏“动”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我们的祖先一开始只是在远离海洋的黄土高原生活。可以说中国文化属于大陆文化。陆地是稳定的,同时由于山岭江河阻隔又造成其是封闭的。这使得中国文化包含封闭、保守、求稳定、怕变动的成分。而西方文明与古希腊的爱琴海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海洋是流动的、变化的、广阔的、开放的。这些都促成海洋文化呈现出积极、进取、勇于面对挑战这些特点。
吐呐、静坐、太极此类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节奏舒缓。古人言“静益寿,噪损寿”。以及中国人认为的“劳伤神”。这些都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文化对于“静”的重视。而中国文化中的“静”更深刻的则是体现在追求和谐这一思想中。中国历来重视和谐。天、地、自然、人同源同构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一元的世界。而养生中的整体观,阴阳五行理论所追求的也是人体的平衡稳定[5]。把天平,其两端静止平衡才最完美的状态。西方文化始终把“利”与“力”看的很重要。其强调对事物的征服,以动为美。西方文化惯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所强调的就是对已有的变动和超越。
(二)中国文化讲求“心性[6]”,西方文化更“理性”
中国文化强调精神支配物质,意识支配肉体,从而修心养性使人格升华。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中国是”心“文化体系;而西方是”脑“文化体系。”《尚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此处的“道”便是中国文化所遵循的规律,是中国文化之源。中国文化没有规矩的条框所束缚,讲求的是“尽性”,性之所到,事成。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感觉。行气、静坐等养生法采用的也是直觉、理性和惠识,追求的也是那种心境,那种自然超脱的感受。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将古希腊哲学推上了一个高峰,把其理性光芒内聚起来。“原因”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动力源头。万事万物的存在,发展定有其原因所在。西方一切文化成果都必须研究“因果原理”。按照逻辑理性不断深入。正因如此,西方的文化更加的严谨,规矩,主智思。“理性之美”渗透其中。
(三)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崇尚“天人二分[7]”
“天”是指客体,对象;“人”则代表主体。中西方文化出现此种差异源于中西方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不同感受。中国文化认为人与万物同根同源,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并由此孕育出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绎史》卷1引《五运历年纪》载:“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从这则神话里我们就能感受到“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包蕴其中。中国养生中的适四时,遵五行,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其方法手段。亲近自然。真正的将人与自然和谐联系起来。西方文化惯于把人与对象世界区分开来,致力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从而构成了“人—自然”的二元世界。由此其更重视人力,即人的智慧和力量。认为人力无穷。并以次来实现其生存生活。西方养生方法大都呈现此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创造适宜的物质条件来对抗不利的外界因素。
五、结语
中西方养生方法各异,但同时又各具特色。我们只要在学习过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定能更好的实现养生这一目标。同理,对于其差异之源——文化,我们也需要秉承相同的态度。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灵魂指引其一步步从蒙昧走到了今天。中西方文化虽有差异也必有共通之处。我们需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以成就人类之进步。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6761.htm.
[2] 施俊.中国传统养生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3.
[3] 张焱,胡亚男.试论《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学思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0(第16卷).
[4] 曹云,张忠杰.浅析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养生锻炼效果的异同[J].体育世界(学术).2010.
[5] 潘端.中医理论的核心价值[J].中医杂志.2010.10.
[6] 吴麗晶.文化学视角下的中西方体育思想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7(第18卷).
[7] 马秀鹏.中西文学意象的理论阐释[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9.
摘 要 “养生”作为热门话题,历来都为世人所追捧。健康、长寿乃人人之理想。固无论古时还是今日,中国或是西方,都苦心研究出众多的养生方法。然细细品位,中西方之养生法大相径庭。政治?经济?社会?究竟什么才是导致差异存在的根本原因呢?本文立足于中西方文化,深入的分析文化层面的差异来解释中西方养生方法之间的不同。
关键词 养生方法 差异 文化缘由
一、引言
经历了上万年的风云巨变,沧海桑田。人类的祖先在这片蛮荒的大地上生存下来,一代代的繁衍,生生不息。在成长的旅程中,他们变的相互有了区别,无论从外表,心理或是生活方式。但是相同的是,他们都用智慧战胜了昔日飞扬跋扈的野兽,战胜了往日里恶劣无情的环境。同样相同的他们都战胜不了自然法则,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都会生老病死。他们渴望健康的,永久的生命。一种来自心底里的渴望鼓舞着他们不停的探索,研究,为的都是那个简单的目标——养生。也正因如此,世界各地出现了门类多样的养生手段和方法。
二、养生法内涵的界定
(一)养生的定义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管子》,又见《庄子?养生主》。固“养生”一词乃中国发明,其有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那何谓养生,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1]。
(二)养生法的界定
养生法是指以养生为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就是为了保养生命,增强体制,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医事活动[2]。
由于“养生”一词来源于中国,西方国家使用甚少,本文将西方使用的实现同类目的的手段和方法均称为“养生法”。
三、中西方养生法的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全世界的人们都为了这一理想而创造出五花八门的养生方法。
(一)中国的养生法
早在《黄帝内经》出现时中国的养生体系便已成熟。西汉的《淮南鸿烈》一书更是对“养生”有了极好的诠释。《十问》中的一段对话: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对于养生的重视。
正因如此,中国形成了一整套的包括众多养生方法和养生理论的养生体系。其中的养生法例如:一、调畅神志,即保持精神愉悦,心理健康的养生法。二、运动躯体。诸如五禽吸、八段锦、太极拳等等。三、环境养生。春秋时期老子就明确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观。《皇帝内经》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顺四时,适寒暑”的具体养生方法。四、调理饮食。五、经络按摩。六、气功修炼[3]。
(二)西方的养生法
根据养生的目的进行总结,西方国家也拥有为数不少的养生方法。例如:一、平衡营养物质。西方国家注重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平衡来维持身体的健康。二、现代的运动。西方国家很重视运动的作用,例如跑步、游泳、健身等等。三、心理咨询辅导[4]。
(三)中西方养生法之间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之间由于诸多方面的差别会衍生出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而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养生法亦是如此。
中西方的养生方法种目繁多,其中许多手段都极其的相似。例如在饮食方面都讲求平衡,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调理身体;适度的运动使身体更健康以及对于心理方面的调节等等,可谓是异曲同工。然而即便是如此,差异还是存在于二者之间。
1.中国的养生法在养生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西方的养生法则没能构成一门单独的学科。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大量的养生方法,到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现存的最早的介绍中医理论的专著。发展至两汉,养生文化已然成熟。中国养生方法之间并不孤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养生理论的融合下共同构成了中国特有的养生文化体系。与之相比,国外的各种养生方法就没能融会贯通起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例如饮食从属与营养学、跑步健身则归于体育学等等。它们之间并无共同的指导理论因而无法过多的相互借鉴。
2.中国的养生法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国外的养生法主要以现代西方医学为依据。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周天,而人体则是一个小周天,从而以人体生命的整体观为基础来研究养生方法。其次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点也指导人们要想取得长寿健康就要顺应自然,重视规律。《黄帝内经》说的很清楚:“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四时养生法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此之外,阴阳平衡、形神合一这些哲学思想都在中国养生法之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此养生之道也”。(《庄子?刻意》)诸如此类儒、道思想在中国养生法中也是数见不鲜。西方国家现代医学发展较早。生物学知识在其养生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制定养生方法时,西方国家更多考虑到血糖、血脂、血压等健康指标以及维生素、蛋白质、糖等等这类营养物质指标。
3.中国的养生法惯于从整体上把握,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整体性。西方国家的养生法则呈现出较为孤立的、针对性强的特点。
“木主心、火主肝、土主脾、金主肺、水主肾”。中国养生认为人体可归于五行。而这五行之间又是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就是这一简单的五行理论很好的反映了中国养生文化的运行法则——平衡。中國养生方法讲求从整体着眼,注重身体各部之间的关系,追求人体的和谐运转。古时扁鹊为太子疹病,施针于膝盖却治愈了其腹痛,这就是将人体看作一整体,不可谓不神奇。此乃小平衡。中国养生更讲究大平衡,即人与自然的平衡,将世界看成紧密联系的整体。天人相应,阴阳平衡。所崇尚的就是万物之和谐。反观西方的养生方法大多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文化的不同从此造就了中西方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都沿这自己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差异从此加深,中西方之间的界限也愈加的明晰。
四、中西方养生法差异的文化缘由
(一)中国文化主“静”;西方文化偏“动”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我们的祖先一开始只是在远离海洋的黄土高原生活。可以说中国文化属于大陆文化。陆地是稳定的,同时由于山岭江河阻隔又造成其是封闭的。这使得中国文化包含封闭、保守、求稳定、怕变动的成分。而西方文明与古希腊的爱琴海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海洋是流动的、变化的、广阔的、开放的。这些都促成海洋文化呈现出积极、进取、勇于面对挑战这些特点。
吐呐、静坐、太极此类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节奏舒缓。古人言“静益寿,噪损寿”。以及中国人认为的“劳伤神”。这些都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文化对于“静”的重视。而中国文化中的“静”更深刻的则是体现在追求和谐这一思想中。中国历来重视和谐。天、地、自然、人同源同构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一元的世界。而养生中的整体观,阴阳五行理论所追求的也是人体的平衡稳定[5]。把天平,其两端静止平衡才最完美的状态。西方文化始终把“利”与“力”看的很重要。其强调对事物的征服,以动为美。西方文化惯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所强调的就是对已有的变动和超越。
(二)中国文化讲求“心性[6]”,西方文化更“理性”
中国文化强调精神支配物质,意识支配肉体,从而修心养性使人格升华。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中国是”心“文化体系;而西方是”脑“文化体系。”《尚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此处的“道”便是中国文化所遵循的规律,是中国文化之源。中国文化没有规矩的条框所束缚,讲求的是“尽性”,性之所到,事成。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感觉。行气、静坐等养生法采用的也是直觉、理性和惠识,追求的也是那种心境,那种自然超脱的感受。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将古希腊哲学推上了一个高峰,把其理性光芒内聚起来。“原因”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动力源头。万事万物的存在,发展定有其原因所在。西方一切文化成果都必须研究“因果原理”。按照逻辑理性不断深入。正因如此,西方的文化更加的严谨,规矩,主智思。“理性之美”渗透其中。
(三)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崇尚“天人二分[7]”
“天”是指客体,对象;“人”则代表主体。中西方文化出现此种差异源于中西方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不同感受。中国文化认为人与万物同根同源,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并由此孕育出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绎史》卷1引《五运历年纪》载:“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从这则神话里我们就能感受到“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包蕴其中。中国养生中的适四时,遵五行,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其方法手段。亲近自然。真正的将人与自然和谐联系起来。西方文化惯于把人与对象世界区分开来,致力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从而构成了“人—自然”的二元世界。由此其更重视人力,即人的智慧和力量。认为人力无穷。并以次来实现其生存生活。西方养生方法大都呈现此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创造适宜的物质条件来对抗不利的外界因素。
五、结语
中西方养生方法各异,但同时又各具特色。我们只要在学习过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定能更好的实现养生这一目标。同理,对于其差异之源——文化,我们也需要秉承相同的态度。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灵魂指引其一步步从蒙昧走到了今天。中西方文化虽有差异也必有共通之处。我们需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以成就人类之进步。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6761.htm.
[2] 施俊.中国传统养生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3.
[3] 张焱,胡亚男.试论《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学思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0(第16卷).
[4] 曹云,张忠杰.浅析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养生锻炼效果的异同[J].体育世界(学术).2010.
[5] 潘端.中医理论的核心价值[J].中医杂志.2010.10.
[6] 吴麗晶.文化学视角下的中西方体育思想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7(第18卷).
[7] 马秀鹏.中西文学意象的理论阐释[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