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污染土壤砷的化学形态与含量变化分析研究

来源 :广西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9471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连续提取法对土壤中砷的化学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加入不同改良剂时砷的各种形态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加入改良剂时,土壤中5种形态的砷含量均有所改变,易于被植物吸收的可交换态砷的含量均有下降;在分别加入氧化钙和碳酸钠固体时,可交换态砷含量分别下降42.11%和70.10%,但以碳酸盐形态存在的砷含量却升高646.01%和618.78%;实验发现加入8-羟基喹啉时,易于被植物吸收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砷的含量下降值最大,显示出较好的砷污染改良效果。
其他文献
以外来物种飞机草、紫茎泽兰及同泽兰属的本地泽兰和佩兰为材料,通过石蜡切片,对不同种植物叶片解剖结构进行研究,以了解入侵种与本地种叶片结构的差异,探讨其结构特征与生态环境
为探讨龙牙百合小鳞茎诱导的最优培养基,以龙牙百合鳞茎上不同部位鳞片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采用饱和D-最优设计对不同激素水平(6-BA,NAA)培养基方案进行设计,应用统计分
广西第九周期(2006—2008)夏大豆区试结果表明,5个参试种中,桂GF-21的产量及综合性状优于对照种桂夏1号,通过本周期广西夏大豆区试,推荐在广西桂南地区推广种植;桂0111-2、桂3011、
选用广西玉米研究所选育的8个紫色甘薯新品种,以宁紫薯1号为对照,在广西设8个点进行紫色甘薯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桂07—160的平均鲜薯、干薯产量最高,熟食味优,适应性广,综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