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教师积极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可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致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仍然不尽人意。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欠发达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效率的一些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兴趣;阅读思维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提升思维、促进成长的重要渠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当倡导学生运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去理解和体验课文内容,从而获取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因此,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作为学习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它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动下,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中,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补齐阅读教学中的短板,培养学生阅读水平,这成为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以“教”代“读”观念仍然存在
有不少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比较传统,仍然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目标及过程是按部就班学习一篇解析一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味追赶教学任务,往往注重问题的探究、知识的拓展,学生课堂上的阅读时间不足,让学生快速“扫描”课文内容,便急忙向学生提问,帮他们分析、归纳,最后得出几条规律,让学生读读背背。在整堂课,老师占有的时间偏多,学生阅读时间太少,他们投入文本阅读时间相当有限,因此严重影响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
2. 重“义”轻“文”现象比较突出
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通常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比较注重对文意的理解,看重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体会,却忽视了对文章语言表达的感悟和认识,多数停留在对词句“好不好”“为什么好”这个层面上的分析。这样,学生缺乏主动积极的意识、思维和情感活动,难以获取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文以载道”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在文中“寻道”“取义”是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尽管有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尝试“纠偏”,但收效不显著。
3. 阅读教学为考试而服务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几乎都跳进了一个“怪圈”。为了在阅读题上增加分值,所有的阅读教学都围绕答题来转,片面追求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学生能不能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升学有没有帮助,是应试教育“指挥棒”指导下的着陆点。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往答题的方向去寻求答案,这样的阅读已经变味,再也不是让学生愉悦收获感悟的阅读,阅读是为了做题答题,是为了给考试服务。教师采取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训练学生,往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探究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上述列举的一些现状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只要我們稍不注意阅读教学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发挥不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那么,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呢?现在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试谈几点体会。
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于初中生注意力很难持久,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锤炼教学语言、优化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方式等积极因素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持续保持激昂的情绪。例如,在讲授《雪花的快乐》这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这篇课文,能够进一步理解“雪花”的象征意义及其快乐所在,并他们感悟到诗人所要寄托的思想感情。为提升这节课的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可预先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与雪花有关的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的感觉器官体验,让学生对雪花的快乐有一个更加直观生动的认识。接着,教师让学生细细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 注重指导学生的层次阅读
唯有“读”才能把课文内容变得鲜活,才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不同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默读可以让学生安静集中思考文章里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道理;朗读可以让学生准确地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语言文字叙述的节奏美;熟读可以让学生从细微处深化文本,通过文字本身去鉴赏、理解、体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文章的宗旨;品读可以让学生感悟文章字词句段的精髓和所蕴含的哲理,从而领悟文章的主旨及突出主旨的写作技巧,使学生领悟文本所要凸显的价值,感受语言的艺术技巧之美。
3.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它不能局限于传授给学生某种知识,更重要的是把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本,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以最佳的阅读状态与作者情感跳动的节律相合,在精神世界里与作者进行心灵上乃至灵魂上的对话,即我们常说的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比如以《背影》一文为例,教师在讲授“望父买橘”这一段时,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积极引导学生赏析父亲买橘的细节描写,让学生体会虽然买橘子是一件看似非常平常的事情,但是对于“年迈、心境不好”的父亲来说实际上并不简单轻松,它所包含的父爱之情至深,让学生细心品味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4. 重视学生的基础积累
阅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语文知识积累方法。语文课本里小到字词、读音,大到名言警句、诗文名篇等,这些语文知识都是学生要进行积累的内容。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作为基础,那就更谈不上深层次的阅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基础积累,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遇到把好的字词、句子、名言警句、民俗谚语等记下来。通过不断积累,对今后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用的。
5.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探究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开展语言的探究。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探究不能简单地围绕“是什么”“为什么”等答题方面,而是要引导学生感悟内容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语言表达,使用这种语言表达会有什么效果。比如教师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学生经过朗读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述的是鲁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这些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的相关信息时,他们就能进一步感悟文学作品所带来的崇高的审美趣味和愉悦的审美感受。
6.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只有实现课堂内外的巧妙有机结合,才能进一步丰富学生阅读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因此,语文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课内阅读之外,应当鼓励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平时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报刊文章、经典名著,以巩固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相信在新课改的征程上,阅读教学必将为语文教学带来强大的活力。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在新课标理念的推动下,积极营造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实现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冯恩芝.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9)
[2]闫学荣.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1(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兴趣;阅读思维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提升思维、促进成长的重要渠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当倡导学生运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去理解和体验课文内容,从而获取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因此,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作为学习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它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动下,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中,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补齐阅读教学中的短板,培养学生阅读水平,这成为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以“教”代“读”观念仍然存在
有不少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比较传统,仍然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目标及过程是按部就班学习一篇解析一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味追赶教学任务,往往注重问题的探究、知识的拓展,学生课堂上的阅读时间不足,让学生快速“扫描”课文内容,便急忙向学生提问,帮他们分析、归纳,最后得出几条规律,让学生读读背背。在整堂课,老师占有的时间偏多,学生阅读时间太少,他们投入文本阅读时间相当有限,因此严重影响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
2. 重“义”轻“文”现象比较突出
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通常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比较注重对文意的理解,看重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体会,却忽视了对文章语言表达的感悟和认识,多数停留在对词句“好不好”“为什么好”这个层面上的分析。这样,学生缺乏主动积极的意识、思维和情感活动,难以获取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文以载道”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在文中“寻道”“取义”是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尽管有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尝试“纠偏”,但收效不显著。
3. 阅读教学为考试而服务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几乎都跳进了一个“怪圈”。为了在阅读题上增加分值,所有的阅读教学都围绕答题来转,片面追求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学生能不能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升学有没有帮助,是应试教育“指挥棒”指导下的着陆点。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往答题的方向去寻求答案,这样的阅读已经变味,再也不是让学生愉悦收获感悟的阅读,阅读是为了做题答题,是为了给考试服务。教师采取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训练学生,往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探究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上述列举的一些现状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只要我們稍不注意阅读教学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发挥不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那么,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呢?现在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试谈几点体会。
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于初中生注意力很难持久,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锤炼教学语言、优化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方式等积极因素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持续保持激昂的情绪。例如,在讲授《雪花的快乐》这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这篇课文,能够进一步理解“雪花”的象征意义及其快乐所在,并他们感悟到诗人所要寄托的思想感情。为提升这节课的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可预先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与雪花有关的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的感觉器官体验,让学生对雪花的快乐有一个更加直观生动的认识。接着,教师让学生细细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 注重指导学生的层次阅读
唯有“读”才能把课文内容变得鲜活,才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不同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默读可以让学生安静集中思考文章里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道理;朗读可以让学生准确地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语言文字叙述的节奏美;熟读可以让学生从细微处深化文本,通过文字本身去鉴赏、理解、体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文章的宗旨;品读可以让学生感悟文章字词句段的精髓和所蕴含的哲理,从而领悟文章的主旨及突出主旨的写作技巧,使学生领悟文本所要凸显的价值,感受语言的艺术技巧之美。
3.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它不能局限于传授给学生某种知识,更重要的是把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本,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以最佳的阅读状态与作者情感跳动的节律相合,在精神世界里与作者进行心灵上乃至灵魂上的对话,即我们常说的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比如以《背影》一文为例,教师在讲授“望父买橘”这一段时,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积极引导学生赏析父亲买橘的细节描写,让学生体会虽然买橘子是一件看似非常平常的事情,但是对于“年迈、心境不好”的父亲来说实际上并不简单轻松,它所包含的父爱之情至深,让学生细心品味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4. 重视学生的基础积累
阅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语文知识积累方法。语文课本里小到字词、读音,大到名言警句、诗文名篇等,这些语文知识都是学生要进行积累的内容。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作为基础,那就更谈不上深层次的阅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基础积累,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遇到把好的字词、句子、名言警句、民俗谚语等记下来。通过不断积累,对今后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用的。
5.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探究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开展语言的探究。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探究不能简单地围绕“是什么”“为什么”等答题方面,而是要引导学生感悟内容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语言表达,使用这种语言表达会有什么效果。比如教师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学生经过朗读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述的是鲁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这些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的相关信息时,他们就能进一步感悟文学作品所带来的崇高的审美趣味和愉悦的审美感受。
6.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只有实现课堂内外的巧妙有机结合,才能进一步丰富学生阅读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因此,语文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课内阅读之外,应当鼓励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平时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报刊文章、经典名著,以巩固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相信在新课改的征程上,阅读教学必将为语文教学带来强大的活力。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在新课标理念的推动下,积极营造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实现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冯恩芝.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9)
[2]闫学荣.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