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术中确定的肝吸虫病变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ong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41岁。患者于2010年8月20日行腹腔镜下右侧卵巢囊肿剥除术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中因损伤变异副肝管,转开腹行副右肝管修补+取石+T管引流术。术中探查肝总管时见多发黑色小片状物流出,疑为结石;剖开胆囊见内有许多米粒大小息肉,胆囊黏膜无局限性隆起。

其他文献
患者男,15岁,主诉因间断黑便、鲜血便5年就诊.2008年9月至2010年5月,患者先后多次入我院行全消化道血管瘤硬化治疗术.患者出生4个月时右脚背面发现血管瘤,曾行手术治疗,但治疗效果差,无同类疾病家族史.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包括食管症状(反流症状属于食管症状)以及食管外症状两大类。本研究对轻度和重度反流症状的GERD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生活质量、精神心理状态等资料进行了调查,旨在为深人了解GERD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帮助。
胃癌转移途径有血行播散、淋巴转移、直接蔓延、种植转移,胃癌晚期腹腔转移侵及直肠的的报道较多,但腹腔转移侵及直肠的内镜下表现罕见报道。癌细胞从浆膜层脱落入腹腔,移植于肠壁和盆腔,可在直肠周围形成一明显的结节状板样肿块(Blumer’s shelf)。目前Blumer’s shelf本身是否具有相对典型的内镜下表现还不肯定,而且诊断Blumer’s shelf缺乏金标准。
异位胰腺又称迷走胰腺,是指位于胰腺以外部位,且与正常胰腺组织既无解剖上的联系义无血管联系的孤立的胰腺组织,属于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消化道异位胰腺好发于胃、十二指肠和小肠,内镜表现为黏膜隆起性病变。本文总结了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我院行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并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术后病理证实的胃肠道异位胰腺患者43例,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依据组织学分型,食管癌主要有两种,即鳞状细胞癌和腺癌。食管鳞状细胞癌好发于食管的中上段,来源于食管鳞状上皮细胞,而食管腺癌主要位于食管下段,来源于化生的肠腺上皮细胞,即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我们收集近期文献并结合工作对BE的发生机制做一综合复习。
患并男,60岁,凶吞咽不适3个月入院。胃镜检查示距门齿26cm处Ⅲc黏膜改变(图1),活检病理示黏膜慢性炎局灶伴上皮中-重度异到增生,腹部增强CT、胸片无明显异常,肿瘤标志物(CEA、AFP、CA-199、CA125)均阴性,超声内镜提示病变局限于黏膜层。
例1男,62岁,因间断上腹不适伴黑便3个月余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上腹不适伴黑便,同时有间断面部皮肤潮红伴发热出汗,偶有心慌不适。人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精神尚可,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心肺未查及明显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食管下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BE本身并不引起症状,内镜检查结合黏膜活检是其最可靠的诊断手段。近年来,我国和西方国家的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考虑到肠上皮化生与癌变的潜在关系,对BE进行及时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内镜检查技术的发展,对BE的识别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临床处理中,我们应首先诊断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早期并无特异症状,诊断十分困难。欧美国家通过实施人群的筛查和监测,提高了CRC早期诊断率,并减少了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而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海宁地区的试点筛查结果也同样喜人。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基因技术及内镜影像技术的发展,带动了CRC早期诊断方法的更新,我们结合国内外研究状况,总结如下。
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常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4%-4.8%。由于瘘121周围及邻近组织弥漫性炎性反应、瘘液积聚,使瘘口难以修复,进食障碍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危机患者生命,是食管癌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充分的瘘液引流和良好的营养支持是吻合口瘘发生时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2007年5月至2010年9月我们对食管癌术后并发胸内吻合口瘘的患者施行胃镜引导下放置瘘口引流管充分引流,有效地治疗了食管癌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