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住宅房地产走过的60年,纪录了住宅房地产从基本生存型——温饱型——舒适性——享受型的发展阶段,建设理念和开发模式随住房体制变革,按简单模仿型——探索型——理智型——精明型的规律不断发展。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城镇居民的住房短缺十分严重,尤其是新兴工矿区的住房建设的紧迫性更加突出。由于受到“先生产、后生活”的政策干扰,1949年~1978年,城镇住宅建设总量只有近5亿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只有3.6平方米,人民居住水平与建国前后相比并未得到提高。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住房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1979~1998年的20年间,城镇住宅建设共建约35亿平方米,为建国前期30年间建设量的七倍。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1978年的6.7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27.06平方米,到2008年已达到平均每人28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了四倍多,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达到83%。
1998年实施城镇住宅供应体制改革,住房制度由福利型分配转为市场化供应的模式。房地产开发建设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光在居住面积上达到小康居住水准,而且住房建设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GDP的支撑产业,拉动约10多个行业,30个产业的发展。住宅已经成为全民、全社会关心的切身大事。
1998年以来,十年市场化的房地产开发已经使中国的住房建设由“数量型”进入“质量型”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中,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设计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方针,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绿色建筑”技术发展。通过规划设计的创新活动,为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创造出大批功能齐全、时代特色、设备完善的居住小区,初步达到21世纪初叶现代居住品质的人居环境要求。中国住宅建筑技术获得整体进步,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也将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可以预期,未来十年中国房地产发展将进入一个“品质时代”,人们更加注重居住的性能质量,居住的健康、休闲和安全;除了注重室外的宜居环境质量,更加注重室内的居住品质,也就是既要“面子”,更要“里子”,走向更加理性的发展路子。
因此,住区规划应立足居住实态和行为方式调查,深入研究人的潜在愿望和生活细节,充分考虑不同的家庭组合、文化职业、收入水平群体以及特殊人群的需求,从而建立符合未来生活水准的居住空间模式。
房地产开发应大力提倡资源的合理化,保护和恢复基地上的生态环境,减少排放,使住区形成零排放或最小排放系统,建立再生循环系统。环境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将在安全、信息交互、管理与服务、功能提升、环境保持、节能减排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住房品质。
住宅产业化是当前提高效益、解决住宅建设质量的根本出路,将给我国的住宅业及其相关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连续化、标准化、集团化、规模化、集成化和机械化的“六化”模式将成为行业关注点。
我们的家·昨天、今天
●邻里单元:解放初期居住区规划借鉴西方邻里单位的规划手法.采用“邻里单位”的规划理论.类似庭院式建筑成组布置.比较灵活自由。
●扩大街坊:1953年全国掀起了向苏联学习的高潮.随着援华工业项目的引进.也带来了以。街坊”为主体的工人生活区。
●小区规划理论: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居住小区规划理论。小区用地一般约为10公顷.以小学生不穿越城市道路小区内有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为基本原理。
●成片建设:70年代后期.住宅建设由老城分片插建改由成片集中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建设、统一管理.成为主要的建设模式。
●小区试点: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开展以济南、天津、无锡三个小区为主的“全国住宅建设试点小区工程”。
●小康住宅示范小区:90年代开始的“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和19g5年推出的“2000年小康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历经十年。
●楼盘规划:1998~2008年的十年间.中国房地产从开发项目的住区选址楼盘规模.规划结构.空间形态.交通组织、景观绿化、公建配套等均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城镇居民的住房短缺十分严重,尤其是新兴工矿区的住房建设的紧迫性更加突出。由于受到“先生产、后生活”的政策干扰,1949年~1978年,城镇住宅建设总量只有近5亿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只有3.6平方米,人民居住水平与建国前后相比并未得到提高。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住房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1979~1998年的20年间,城镇住宅建设共建约35亿平方米,为建国前期30年间建设量的七倍。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1978年的6.7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27.06平方米,到2008年已达到平均每人28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了四倍多,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达到83%。
1998年实施城镇住宅供应体制改革,住房制度由福利型分配转为市场化供应的模式。房地产开发建设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光在居住面积上达到小康居住水准,而且住房建设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GDP的支撑产业,拉动约10多个行业,30个产业的发展。住宅已经成为全民、全社会关心的切身大事。
1998年以来,十年市场化的房地产开发已经使中国的住房建设由“数量型”进入“质量型”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中,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设计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方针,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绿色建筑”技术发展。通过规划设计的创新活动,为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创造出大批功能齐全、时代特色、设备完善的居住小区,初步达到21世纪初叶现代居住品质的人居环境要求。中国住宅建筑技术获得整体进步,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也将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可以预期,未来十年中国房地产发展将进入一个“品质时代”,人们更加注重居住的性能质量,居住的健康、休闲和安全;除了注重室外的宜居环境质量,更加注重室内的居住品质,也就是既要“面子”,更要“里子”,走向更加理性的发展路子。
因此,住区规划应立足居住实态和行为方式调查,深入研究人的潜在愿望和生活细节,充分考虑不同的家庭组合、文化职业、收入水平群体以及特殊人群的需求,从而建立符合未来生活水准的居住空间模式。
房地产开发应大力提倡资源的合理化,保护和恢复基地上的生态环境,减少排放,使住区形成零排放或最小排放系统,建立再生循环系统。环境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将在安全、信息交互、管理与服务、功能提升、环境保持、节能减排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住房品质。
住宅产业化是当前提高效益、解决住宅建设质量的根本出路,将给我国的住宅业及其相关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连续化、标准化、集团化、规模化、集成化和机械化的“六化”模式将成为行业关注点。
我们的家·昨天、今天
●邻里单元:解放初期居住区规划借鉴西方邻里单位的规划手法.采用“邻里单位”的规划理论.类似庭院式建筑成组布置.比较灵活自由。
●扩大街坊:1953年全国掀起了向苏联学习的高潮.随着援华工业项目的引进.也带来了以。街坊”为主体的工人生活区。
●小区规划理论: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居住小区规划理论。小区用地一般约为10公顷.以小学生不穿越城市道路小区内有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为基本原理。
●成片建设:70年代后期.住宅建设由老城分片插建改由成片集中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建设、统一管理.成为主要的建设模式。
●小区试点: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开展以济南、天津、无锡三个小区为主的“全国住宅建设试点小区工程”。
●小康住宅示范小区:90年代开始的“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和19g5年推出的“2000年小康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历经十年。
●楼盘规划:1998~2008年的十年间.中国房地产从开发项目的住区选址楼盘规模.规划结构.空间形态.交通组织、景观绿化、公建配套等均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