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建的“奥尔夫教学法”以“原本性音乐”为主轴,提出了追求朴实性、主张整体性、注重实践性、提倡普及性、强调创造性、坚持开放性这六大理念。并独创了声势活动和一整套以打击乐器为主、操作简易的奥尔夫乐器。这种内蕴丰富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受到了世界各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也逐步对我国音乐课程改革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视唱练耳课是一门基础性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音乐训练科目。其内容围绕所有音乐元素的分解化和单元化的实际训练,从视谱即唱和听觉分析下手,全面拓展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理论知识水平,进而为正确地理解音乐、鉴赏音乐和表达音乐奠定坚实基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视唱练耳的课程特点和目标要求,笔者把应用“奥尔夫教学法”的着力点定位为:复杂的音乐简单化,枯燥的训练娱乐化,音乐活动生活化,专业音乐大众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索推进:
一、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奥尔夫指出: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笔者理解,这实质是教育回归人本、注重以人为本的鲜明体现。在传统的视唱练耳课中,教师是强势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客体,教师往往热衷于全面地讲解示范,学生则习惯于一味地记录模仿,这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关系,压抑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只明确下次上课的教学重点和目标,由各备课小组独立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的前半段,由各小组分别演示讲解或只是提出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作为学习的一员参与听讲,在此基础上再加以点评、归纳并提升或强化本节课的知识点。这就意味着教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备课”,而是更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并形成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通过一个阶段的尝试,笔者发现这种方式经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效。究其原因,一是实际上把课堂教学环节作了前移,让学生们在“集体备课”中作了充分预习:二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作为学习主人的乐趣和责任。
二、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奥尔夫教学法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采用快乐的、游戏的、易于接收的方式开展教学。正如中文的“乐”字本身有两层涵义:音乐与快乐,这表明音乐的本源就是和快乐相通的。但遗憾的是,学音乐却并不快乐几乎成了通病,孩子厌倦、家长心焦、教师无奈的情况比比皆是,究其原因,缺乏兴趣是首因。笔者在视唱练耳课上。在节奏训练、旋律感知、识谱唱谱等环节,经常采用分组竞赛、自由作曲、情景表演等多种形式,尽量让沉闷的教学成为愉快的体验,把讲解知识、识谱模唱、强化记忆等教学要求融化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中,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成效,学生们普遍反映原本觉得“很乏味”的视唱练耳课其实“很有意思”。
三、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实现优质的学习效果。奥尔夫认为:一切音乐的开始和基础便是节奏。用节奏将音乐与语言、动作三者结合是奥尔夫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传统的视唱练耳课上,往往是单纯性重复练习拍打节奏,又枯燥又难记,学生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中无法真正理解和感受到各类节奏型的韵律和特征。更无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创造。借鉴奥尔夫节奏训练法,刚好可以弥补视唱练耳课上单一型节奏训练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好方案,努力找到一个技术性与游戏性互通的桥梁,把复杂的节奏型通过精心编配变得有趣和简单,借助情景游戏、乐器演奏、图谱欣赏、语言朗诵、音乐故事、美术舞蹈、作曲识谱等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强化对节奏的理解和掌握。具体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单声部肢体的拍打、多声部肢体拍打、小组的配合拍打、加入打击乐器(铃鼓、碰铃、木鱼)等。从而实现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的良好成效。
视唱练耳课是一门基础性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音乐训练科目。其内容围绕所有音乐元素的分解化和单元化的实际训练,从视谱即唱和听觉分析下手,全面拓展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理论知识水平,进而为正确地理解音乐、鉴赏音乐和表达音乐奠定坚实基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视唱练耳的课程特点和目标要求,笔者把应用“奥尔夫教学法”的着力点定位为:复杂的音乐简单化,枯燥的训练娱乐化,音乐活动生活化,专业音乐大众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索推进:
一、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奥尔夫指出: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笔者理解,这实质是教育回归人本、注重以人为本的鲜明体现。在传统的视唱练耳课中,教师是强势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客体,教师往往热衷于全面地讲解示范,学生则习惯于一味地记录模仿,这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关系,压抑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只明确下次上课的教学重点和目标,由各备课小组独立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的前半段,由各小组分别演示讲解或只是提出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作为学习的一员参与听讲,在此基础上再加以点评、归纳并提升或强化本节课的知识点。这就意味着教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备课”,而是更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并形成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通过一个阶段的尝试,笔者发现这种方式经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效。究其原因,一是实际上把课堂教学环节作了前移,让学生们在“集体备课”中作了充分预习:二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作为学习主人的乐趣和责任。
二、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奥尔夫教学法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采用快乐的、游戏的、易于接收的方式开展教学。正如中文的“乐”字本身有两层涵义:音乐与快乐,这表明音乐的本源就是和快乐相通的。但遗憾的是,学音乐却并不快乐几乎成了通病,孩子厌倦、家长心焦、教师无奈的情况比比皆是,究其原因,缺乏兴趣是首因。笔者在视唱练耳课上。在节奏训练、旋律感知、识谱唱谱等环节,经常采用分组竞赛、自由作曲、情景表演等多种形式,尽量让沉闷的教学成为愉快的体验,把讲解知识、识谱模唱、强化记忆等教学要求融化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中,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成效,学生们普遍反映原本觉得“很乏味”的视唱练耳课其实“很有意思”。
三、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实现优质的学习效果。奥尔夫认为:一切音乐的开始和基础便是节奏。用节奏将音乐与语言、动作三者结合是奥尔夫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传统的视唱练耳课上,往往是单纯性重复练习拍打节奏,又枯燥又难记,学生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中无法真正理解和感受到各类节奏型的韵律和特征。更无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创造。借鉴奥尔夫节奏训练法,刚好可以弥补视唱练耳课上单一型节奏训练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好方案,努力找到一个技术性与游戏性互通的桥梁,把复杂的节奏型通过精心编配变得有趣和简单,借助情景游戏、乐器演奏、图谱欣赏、语言朗诵、音乐故事、美术舞蹈、作曲识谱等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强化对节奏的理解和掌握。具体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单声部肢体的拍打、多声部肢体拍打、小组的配合拍打、加入打击乐器(铃鼓、碰铃、木鱼)等。从而实现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的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