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级调动能培养出精英吗?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w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GE推崇的内部培养,以及日本企业习惯的内部轮岗,使得很多企业及经理人相信:平调是锻炼人才、获得提升的绝佳途径。但这对企业效率、个人成长而言,当真是“经济”的吗?全球著名人力资源“外脑”美世公司,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案例:普西的烦恼
  
  一家制造企业普西(化名)的CEO正面临着一个十分苦恼的问题。
  第一, 新产品的推出没有及时跟上计划,破坏了公司的营销计划,耽搁了数以千万计的新收入。
  第二, 许多产品正受到质量问题的困扰,公司不得不为解决质量问题支付大量资金。
  第三, 同样令人担忧的是,客户满意度正在下降。
  在一个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普西公司不应该出现这些问题。因为它有着优秀的高级管理层,有着多年的产品开发经验,它还曾开展过几个业内顶级水平的项目来培养公司管理骨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糟糕的计划?是设计欠妥?还是供应商的问题?
  于是,普西寻找到咨询顾问公司开展了一次内部调查,寻找根本原因。
  此次咨询公司的目标是为经理们量化和规划出公司的人员选择、人员流动、奖励和经理发展模式。研究重点还包括人员流动管理的因果关系——即让经理们自愿选取职位,而后找出与现实情况的差距,进而分析其中缘由。
   调查中发现:经理们纷纷另觅蹊径,调换自己的工作,从企业的一个部门调到另一个部门。而结论则是:高速的人员流动带来了一系列出乎意料的负面影响,负责新产品设计、生产和营销的新人员无法适应新工作的细致要求,更无法达到公司的高期望值。
  
  调研:集合“最优”的灾难
  
  以调查结果为出发点,咨询公司又根据内部劳动力市场分析工具深入研究了普西的内部劳动力市场。
  分析结果证实了早些时候的怀疑。资料显示:该公司关键管理职位人员具有高流动率。经理们每两年更换一次工作,职位越高,更换速度越频繁。由于“在位时间”十分短暂,相应的产品、设计和营销等领域的技术知识无法互相补足,达到熟练掌握。实际上,公司内部精英人员的高速流动正是造成质量和产品拖延的重要原因。公司并没有让员工深入钻研,拥有提高工作质量的特殊技艺,而是力图把最优秀和最聪明的员工培养成多面手,却未能让他们在一个岗位上充分发挥才干,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此外,从一开始就负责这些项目的经理、设计师和工程师们,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来开发和推出自己负责的某些新产品,可是他们往往在自己的辛勤劳动开花结果之前就调离了该部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新经理上任后项目方针常常发生改变,因为他们要推翻上任经理的决定,而代之以自己的决定。
  情况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在普西公司的精英策略中找到了三个原因。如果孤立来看,每个因素都能促进人力资本的合理发展,可是三者合一,却带来了破坏性结果。
  第一,偏爱“专门型人才”,忽视“通用型人才”
  这个听起来蛮好的政策在无意中造成了企业内部人员流动量过大。每个经理的晋升或平级调动都会造成一个职位的空缺,该空缺继而又引发其他人力资源的调动。其实原本只需从外部招聘几个人就能够解决,但这却经常有悖于企业高层的想法,他们认为企业里成长起来的员工更有“生产力”,并且“了解业务”。但是,事实却截然相反。认真分析了员工记录后发现:外部招募和内部提拔的职员表现相差无几。实际上,更多外部招募的人员能够很快赶超老员工的业绩水平。
  第二,奖励机制倾向于升职
  实际上,奖励机制反映了典型的“竞赛”式职业模式,晋升机会和财务奖励有着极为相似的标准。升职获得的奖励,通常大大超过了本职工资提升额(而不管其业绩发挥多么出色)。这就极大鼓励了经理们纷纷寻求升职,而不愿一直待在即便是发挥出色的岗位上。但是,升职的机率其实又很小。
  面对着渺茫的直接晋升的机会,很多人只能“另辟蹊径”谋求升职。他们很快发现平级调动是最佳途径。公司内部数据显示:平级调动(例如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调动)能够为升职打下良好的铺垫,比获得本职工资提升有意义得多。如果在同一职位待的时间超过两年,就会极大地降低升职机率。所以,野心勃勃的经理们竭尽所能寻求平级职位调动。这虽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对产品开发、设计和营销等业务有了宽泛了解,但是却无助于他们深入钻研专业知识而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第三,评估人员无形中成了员工代理
  建立由人力资源部和生产线代表组成的业绩评估小组是为了寻找出色的员工,针对空缺职位对他们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提升他们的职务级别。可时间一长,寻求平级调动和升职的经理就会在评估会议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指挥作用,事实上造成了评估人员变成了他们的代理,而评估人员发挥的作用也仅限于此。
  
  方案:重新找回平衡
  
  系统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单独实行某一方案和同时实行几个方案,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有时联合作用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是我们从普西案例中汲取的教训。医药领域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果同时服用某些安全有效的药品,会引发致命的副作用。
  普西经理人内部调动政策产生的代价是:每年的经理调动经费多达上千万美元。最后,咨询公司帮助普西公司领导层重新调整了经理提拔方案,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主要内容如下:
  


   相关链接 ■
  通用人力资本和企业专门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有两个基本形式。第一,通用型人力资本,即员工具备的特点和素质对于现任雇主和潜在雇主都很重要。他们带着通用的知识进入新公司,然后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自己的才能,比如:通过公司外部的在职学习来赢得新学位或专业资历。这些资历能够让他们在现任雇主或新雇主的公司里提高地位。通用型人才更容易实现不同业务部门和不同公司之间的调动。
  第二种,企业专门人力资本。它体现了对特定企业具有独特意义的员工价值,并随着员工任职期限和经验的增长而与日俱增。企业内部培训和相关职位间的结构性调动计划能够加速提高企业专门人才的价值。企业专门人才以自己对其赖以成长的公司的特殊价值而有别于他者。因此相对而言,企业专门人才不太容易进入其它公司。
  要取得成功,不同的企业对不同人才的搭配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没有哪一者永远是最好的。即使是在同一个企业里,不同的工作需求也不同。
其他文献
战例    2005年11月18日,2006年央视黄金资源招标会拉开帷幕,“老字号”广东潘高寿药业股份公司高调出击,一举竞得4块标的物。  潘高寿药业,百余年来长期垄断岭南市场,而在北方地区则略显不足,区域壁垒一直成为制约潘高寿发展的瓶颈。为把品牌扩张战略落到实处,经过精心策划,潘高寿于2004年年底开始部署了名为“野狼行动”的掌控营销计划,以“狼群之势,狼性之猛”,在巩固广东市场的前提下,面向全
即使在办公室里,也需要展开外交方式,才能更好地管理员工。    在耶酥基督降生前两千二百年,埃及国王教训他的儿子:“一定要用外交手腕,才能帮助你达到你所希望的目的。”   但或许在耶酥基督降生后两千零七年,经理人才开始明白:即使在办公室里,也需要展开外交方式,才能更好地管理员工。  而外交方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交换。我能让你去做任何事情的惟一方法,就是把你所需要的给你。你需要什么?很显然,满足
第一重境界:“刚”    1997年南中国水灾后,中央电视台举办赈灾义演并号召企业捐款。在捐款现场,既为灾区作奉献又为上台露脸,于是各企业你方唱罢我登台,捐款数一个比一个高,渐将活动推向高潮。当某知名跨国公司的中国区总裁走向前台时,人们都摒住了呼吸,都“理所当然”地期望着又一个千万级捐款的出现,然而结果出人意料,捐款额仅区区几十万美元。更耐人寻味的是总裁的发言:将年初董事会预算中拨定的全部公益捐赠
电子采购日趋流行    近两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化、机械化、标准化也有很大提高,这种提高导致了生产成本结构发生变化,产品的生产成本在整个产品总成本中的比例迅速缩小。以电脑为例,生产一台电脑,生产成本并没有多少钱,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采购成本。比如家电行业,根据美国家电行业协会统计,家电的生产成本占总成本不足10%。国内现在还没有行业统计,但从2002年拿到的一家国内著名企业的成本报表看,它
一向热爱微软的李开复突然跳槽,不仅刺痛了微软,更令企业在震惊之余反思:下一个凭什么不是我们?  2005年7月,微软前全球副总裁李开复离开工作多年的微软,出任互联网搜索巨头Google的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裁。李开复是语音识别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主导着微软自然人机界面的研发。同时李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创始人,创办五年之后便使得这个基础科学研究机构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杂志誉为“世界最火热的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