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内涵挖掘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q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今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语文课堂上有一种较普遍的现象,一上文言文,学生笔记就记得唰唰响,满满当当全是关于文言字、词、句的有关解释、翻译。而且,教师还不断强调:解释、翻译必须准确、到位,才算完全正确。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一些与现代汉语相区别的文言语法规则,至于其中的文学韵味和文化魅力,却并未品味到。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多限于“与现代汉语语法有什么不同”、“翻译得准不准确”等问题的把握。
  这不能怪学生。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上,讲述文言文不外乎这些主要的教学内容:特殊句法、实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通假字,诸如此类,贯穿于串讲课文的各环节中。随着学龄的增长,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文言语法规则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日益增加。而其他带有文化因素的教学内容,则只限于一些有关的古代文学常识的传授而已。
  诚然,文言文的讲授离不开字词句等语法规则。但是,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将文言文教学单纯地、肤浅地理解为古代汉语教学。在课堂上,以大量的语法知识淹没了对课文本身人文内涵的理解,重视的是“正确性”,并历来以此为文言文教学的正道。这种忽视文化内涵的传授的作风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一些学生们的眼中,这些距离当今时代已很遥远的文字,只是一个个符号,就如掘开古墓发现的一具木乃伊,毫无鲜活的生命力。事实上,多数学生希望知道隐含在文言文的更多的文化因素。文言文作为母语的源头,它是和整个民族中人的心智的成长与精神发展血脉相连、息息相关的。古文家常说“文以载道”,语法只是思想的外壳。语文教材中选编文言文的初衷,也是希望教者以语法规则与文化规则并重。只是许多教师已背离了这一初衷。针对这一现状,走出误区,挖掘文言文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可以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机会,改变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淡漠感和厌恶感,已是势所必然。
  
  二、文言文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师一般只注意到现代文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没有想到,中国文化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已流淌于今人的血液中。谁能说《荷塘月色》就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渴求回归自然、厌恶世俗、追求高洁的《爱莲说》情结呢?谁又能说,《为了忘却的记念》就不是与《五人墓碑记》为国尽忠、为义献身一脉相承呢?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所谓“现代意识”,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紧密相联。时代的进程已经显示,我们无法抛弃传统,另找一个全新的文化生存空间。有位学者说得好:“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前的作品完全有可能与今天的时代精神水乳交融。”现代文与文言文,现代意识与传统文化,既有这样的相承关系,我们何不追本溯源,从文言文中,挖掘出丰富的人文内涵,以飨学生呢?
  语文教材中选人的文言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其精炼简约、生动典雅的文言,负载着大容量的文化信息。教师应善于从有限的几十篇文言文中,提取出中国数千年来思想文化发展中有价值的成分。
  首先,中华民族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能经历几千年风雨沧桑、顽强拼搏而生存,是与其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分不开的。教材选编的文言文,无不体现了传统文化强烈的道德色彩。如《记王忠肃公翱事》所着力赞扬的俭朴廉洁的美德;《劝学》体现读书人顽强刻苦、勤奋好学的精神;《师说》劝导世人应尊师重教,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高尚情操;《五人墓碑记》中,为义献身的五位平民百姓与《<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的七十二烈士,同样高尚;《涉江》、《归去来兮辞》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表现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节操,一脉相传。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文以载道,教以载德。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对教材文言文中这类具有浓厚传统道德色彩的文章,应吃透讲透。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操守。这在思想观念纷纭的现代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崇尚与自然亲和,开放心灵,关照宇宙人生。因而,其文多体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考,并且有将哲学美学化的趋向,读来余韵悠长,耐人寻味。语文教材中这类文章不少。例如《游褒禅山记》,游山而悟出“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的道理;《石钟山记》通过实地考察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指出凡事不可“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苏轼的《前赤壁赋》,由眼前的水与月,感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更进而阐明宇宙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以及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所倡导的修身养性,修己安人,以德服人,主张适中、和谐的儒家哲学,则更是数千年来影响着人们深层心理的文化因素。很显然,如果语文教师能够站在现代的高度,准确地把握住文言文中蕴涵的先人哲思,就能使学生初步洞悉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而提高“人”的素质。
  中国古代史家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凝重的历史反思。虽然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种反思不一定符合历史本身的规律,但它毕竟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史记》中的片段故事《完壁归赵》和《鸿门宴》,让我们了解到司马迁的历史观,即在历史事件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阿房宫赋》认为秦朝败亡的原因在于统治者的奢侈腐化,耽于享乐而不能体恤民意;《过秦论》认为秦亡是由于其“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六国论》认为六国互丧,“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可以说,这类文章都体现了古代史学家朴素的历史唯物观,是在汲取前朝历史教训的基础上,警示后人应以史为鉴,修明政治方能受万人拥戴。虽然他们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为维护其统治地位而作出的历史反思,但对今人同样有深刻的启示。
  文言文是座丰富的宝藏,它包蕴的文化因素还远不止这些。如果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能够重视从宏观、从整体上去把握文言文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就会使学生走出困境,主动去探求更丰富更深远的民族文化之源,从而提高其整体的文化素养。
  
  三、加强文化因素的渗透是当今语文教学的大趋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语文教学的性质的“工具说”与“人文说”两种界定,争论得很激烈。应该说,两者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语文学科涵盖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一切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因素。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它本身固有的特点。之后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表明,当今教育已将文化教育提高到了与知识并重的地位。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很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陶冶了诸如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气象学家竺可桢、数学家华罗庚、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一代有深厚国学素养的大家。反观当代的年轻学者,在这方面反不及前人。这不能不归结于当代语文教学对文化知识的传授有所偏废。表现在文言文教学中,只重语法规则而忽视文化规则的现象尤为普遍。近年来,提倡人文教育,主张重视文化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语文教学中这一传统文化回归的现象,固然与当今整个社会思潮有关,但更应看到,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其实就是重视人的因素的培养。
  因此,文言文作为融入、文、史、哲等诸多中国本源文化因素为一体的重要文化载体,更应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教学中挖掘出蕴藏其间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内涵,加深学生个体的精神底蕴,使我们的下一代能担当起弘扬和振兴民族文化的重任。
  (作者单位:广西幼儿师范学校,530022)
其他文献
为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南宁市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南宁市在2004年中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结合课改实验区的实际,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制定了2005年《南宁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并把评定结果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以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今后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初中毕业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一、初
期刊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语言素质的提高最终还是取决于语言的应用和实践。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和思考,我认为必须给英语教学注入“活水”,让英语贴近生活,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    一、师生互动,让英语知识“活”起来    在现代的英语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讲为主”的课堂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互动的课堂活动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从而对教材产生深层
期刊
2005年南宁市中考招生工作,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进行,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负责考试命题和评卷。现将命题工作和考试质量分析报告如下。    一、考试命题的基本情况    南宁市2005年中考分课改实验区和非课改实验区两个区域,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不同教材的内容,命制两套试题。    (一)考试科目及考试形式、考试时间、分值  考试科目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和历史,共7个
期刊
【背 景】  在一次校学术沙龙活动中,话题是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一位数学教师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听后很受启发,现把案例摘录如下,并谈点个人认识。    【教学内容】  三角形面积导入部分。    【实际过程】  开始教师出示以下几种图形,问学生会计算哪几个图形的面积。    全班近95%的学生都说全会求。 (出乎意料)  师:会求三角形面积? (教师诧异地问)  生:底×高÷2=三
期刊
2005年全国有25个省区分别选用国家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I、Ⅱ、Ⅲ三套。这三套题每套总分为300分,化学为108分,占全卷的36%,与2004年相比,基本是一致的。三套试卷化学试题部分的选择题仅以单选题形式出现,题序设定在第6~13题,占48分;无机化学题题序在第26、27题间,赋分在13-15之间;有机化学题题序为第29,赋分在12-16之间;实验题题序为第27或28.赋分在15-20之间,
期刊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已有些时日,即使广西的高中尚未加盟新课程实验,但已经引起一线教师广泛的关注和期待。笔者以《戊戌变法》公开课为载体,尝试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新课程理念。    (一)将教科书作为“课程文本”解读    课改专家钟启泉教授有一种全新的主张,即教科书是一种“文本”,一种供教师、学生解读的“文本”,教学是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寻求“意义建构”。这种主张对于历史学科而言,意义尤其重大。众所周
期刊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可见,提问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优化幼儿语言教学中的提问,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呢?    一、注重导思,促进理解    优化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提问,应从启发、导思入手,促进幼儿对问题的理解。俗话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说明提问贵在一个“巧”字。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要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马上就能激起层层波澜,有效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通
期刊
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发、引导并使之内化,作为三大目标之一,给予了应有的地位。重视其特定的教育价值,在此基础上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取向,是我们必须承担的教育使命之一。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达成《科学课程标准》规定的相应目标,还应为整个小学教育的价值观引导,作出本课程的应有努力,并以此来规范和实践我们的教学行为。本文试从几个真实具体的教学个案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何为幼儿园环境?我国幼教先驱陈鹤琴曾提出幼儿园环境是“幼儿所接触的,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环境不仅仅是对幼儿实施良好教育的背景,而且是一门特殊的潜在课程。因此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应将环境同各种教育因素及幼儿需要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环境的创设是幼儿
期刊
一、引言    IVA—IncidentalVocabularyAcquisition(词汇附带习得)是指学生在听、读等活动中附带习得词汇的现象。它是学生在以交际为目的的学习活动中为了维持活动的进行而产生出来的副产品(Huckinand Coady,1999:185)。在我国的外语教学环境下,IVA主要是在阅读时产生的。IVA给高中阶段的词汇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长期以来,高中的词汇教学主要依靠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