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的仁学思想以道德为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德育的启示,使道德变成一种信念、一种意识、一种价值,内化于自身之中,变成自己的思想。此外,孔子的仁学思想,还是追求和谐之道,追求一个稳定、有序、爱民、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逐渐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进行道德教育和建设社会和谐的历史任务,所以我们必须要从孔子仁学思想中吸取智慧,借鉴古人,努力完成我们现今的历史任务。
关键词:孔子;仁学;道德;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TK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48-02
"仁学”——孔子思想的核心,不仅具有极其丰富的哲学内涵和人生智慧,在现代社会中,还是社会的轴心, 要求人们在塑造人格、培养孝悌、处理人际关系中以"仁”为原则,追求"仁”的境界。 当今社会各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努力摄取孔子思维中的德行精髓,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功用。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孔子思想最重要的内容是仁学的思想。其本质要求是人对人的善意和关爱。孔子对仁学进行了多方面、多维度的解释。
第一,强调培养高尚的品质。“仁者,人也”。是讲“仁”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应具有的最重要的。它主张以人道主义对待一切人,并认为只有具备“仁”的品质,才能称为真正的人,才能活得堂堂正正。仁学体系以人为本,最初讲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人处于世,和善的人际关系是必须的,也就是说仁是人之为人所必备的,即“仁者,人也”,所以我们应当进行高尚品质的培养,使国民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1]
第二,倡导关爱他人。“仁者,爱也”。其内涵是爱所有的人,是热爱一切人。它以“亲亲”为基础,建立在人们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血缘关系是最简单、最基础的一种人际关系。倘若人没有孝悌之情,又何谈爱人,爱其他人。孔子的仁爱起源于血缘亲情又超越了血缘亲情,即“仁”由“爱亲”推至“爱人”,爱由己推人,关爱大众,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尊重他人意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自己所不想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自己所不愿的莫强求他人,要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为他人考虑。切忌把自己的意愿放到他人身上,强求他人来实现自己未達成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若我们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忽视别人,甚至强加于别人,那就是自私自利之人,不仅难以立足发展,还会被群众所孤立。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意愿,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行事。[2]
第四,提倡修身、重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里讲了两个方面内容:克己和复礼。“克己”就是在修养自身中到达对自我的克制、管制、修身培养,在个人自我中达到爱人的境界。“复礼”,即是讲在自我修养中达到全面的自我完善。文艺复兴时期的孔子提倡周礼,让人们自觉履行道德行为规范,从心里理解礼的根本,“道德,礼仪,羞耻感”。提倡修身、重礼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更利于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3]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特点
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其核心仁学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意义,还具有丰富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身后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
(一)彰显人道精神,具有原初的人本倾向。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哲学概括。孔子不仅确定了其内涵,还将其丰富、充实和提高。首先,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现了人与人互相关爱的精神。仁, 根据孔子的描述,是由“亲亲”而“仁民”到“泛爱众”,即将仁的观点推己及人,扩大了“仁”所用对象的范围,实现了在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的道德凝聚。这是人道精神的体现,是满足社会的普遍欲求并施爱于一切人的大爱。其次,孔子的仁学思想还体现了其关心人的生存的人本倾向。爱人,这种情感彰显着孔子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孔子有奖这种爱推及到“爱物”,再到“天人和谐”,这种浓厚的情感正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精髓,体现了孔子人本关怀的倾向。[4]
(二)内化为德育模式,要求自我约束。
孔子的仁学思想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还具有超时空的价值意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究其根源,是因为孔子的仁学思想的德育模式,强调自我约束。首先,仁学思想是内化为德育模式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将其中所体现的礼制规范言传身教给广大群众,内化在主体自觉中,用德育的方法,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其次,孔子的仁学思想还强调自我约束和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为仁由己,而由人乎”。这句话所体现的思想就是践行仁德关键在于自己,并非是别人。由己,不仅包括人积极的态度,还包括了消极的态度,这主要依靠人自身的约束能力。正是孔子的德育模式,加之人本身的自我约束,才使孔子的仁学思想发挥最大的价值。
(三)重塑道德体系,以德治国的功能。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孔子在遇见了人们道德缺失之后,创造性的建设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体系,表达了人民对社会和谐关系的追求,不仅对古代社会、当代社会以及未来社会都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立足于孔子的仁学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从伦理出发,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用到的维护社会的秩序,这种思想发展到我们当今社会就是以德治国。[5]以法治国是必须的,但以德治国则是必要的,因为他可以调节法律所没达到的范围,弥补法律的缺陷。所以也可以说,孔子的仁学思想不仅强调了当今社会的道德体系的重要性,还为我国的以德治国提供了理论来源和实践证明,可以高效率地切实解决当今社会出现的一系列冲突和问题,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三、孔子仁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我们当代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要从文明传承的高度去学习发展孔子仁学中的德育价值。而且在当代中国社会里,仁学思想依旧对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有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观。
个人的思想道德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名片,是一个人真正的社会形象。通过孔子的仁学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其思想对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有巨大的启示作用。传播孔子的仁学思想,培养德才兼备的正人君子,这不仅是孔子的理想,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
孔子仁学思想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出“仁、智、勇”兼备的理想人格的志士仁人,以此来达到“天下有道”。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个人自身要具有良好的心态,努力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如“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就是表达的此道理。[6]作为社会个体,即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还要懂得谦让,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在保持自我本质的情况下,还要融合别人良好的思想观念,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培养人的和谐思维,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做到人与自身、与他人的和谐发展。
(二)孔子的仁学思想有助于建立至善为上的人生观。
孔子的道德观可以说就是“仁”,“仁”为人之所以为人,是作为一种价值与“圣”相类似,所以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但是“仁”对于普通人来说,又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涵养在人的道德中。“仁”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可以说,“仁”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可以使践行“仁”者具有更伟大的人生观,即寻求至善为上。
首先,王献唐先生曾指出仁道即是人道。人道是指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格和权利的道德,也泛指人事或做人的道理。而孔子的仁学思想中,无论是“亲亲”的敬爱亲人,还是“泛爱众”的大爱,都体现了爱人的精神,是“仁”本质的体现,所以“仁”的思想观念符合人道所体现的价值观,是相当高度的人道主义。”而人道又是人对至善追求的表现,也可以说,“仁”的思想有助于人们主球至善为上的人生观。其次,孔子的“仁”是居于诸德之上的,仁是“全德”,孝、义、忠、信、礼、智等又是道德在不同层面的不同表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仁学思想有助于我们建立追求至善为上的人生观。[7]
(三)孔子的仁学思想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孔子的仁学思想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并对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仁学思想彰显了和谐的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构建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孔子的仁学思想中的“仁者爱人”就是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相互敬爱、亲爱的关系,是调剂人际关系的准则,为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过程中,应以“仁爱”的思想为基础,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着人们对自由的崇尚和追求,如,孔子的“为仁由己”,所有人都有选择人“仁”或“”不仁的权利,这正是自由的体现,是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孔子所提倡的“恭宽信敏惠”的道德修养目标题中应有之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需要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挖掘出价值,使其在当今社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四)孔子的仁学思想有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
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仁”表现为爱,不仅是爱人,还有爱物的观点。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正因为“仁”具有爱物的思想,使“万物以成,百姓以飨”。人的本性是复杂的,孔子用“知”“仁”和山水等联系起来,是指山水和人并没有不同,只是具有和人类似的精神属性,是世界的存在物。这就是从爱人推及到爱物,基本观点就是生态道德,即要求努力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有一个崭新的全面的认识,我们要通过改造自然来使自然符合我们的需求。当今生态恶化现象的出现是人们不顾自然利益,一味的追求自己的利益使得的人与自然对立,最后导致人类反食其果,威胁到自己的生存发展。因此从构建生态文明的角度上讲,儒家思想一直显示出了它强大的魅力。
虽然孔子时代所提出的对天的敬畏之情,认为自然有其发展的规律,不易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思想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的爱自然之情还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孔子生活的年代尚未涉及到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理念与主张。但是孔子对自然万物的关爱,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对我们今天的人们环保意识的建设有促进作用,也有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
(五)孔子的仁学思想有助于建成以人为本的治国观。
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现了以民为重的观点。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表达了孔子的政治理想,虽然讲的是人与人互相对待的关系,具有调和矛盾、和谐关系的功能,但他还要求减轻剥削,适当提高人民地位,在客观上会产生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这种观点体现在今天的社会中就是爱民,以民为本,应该注重人民的利益,使人民得到全面发展。孔子的仁学思想中主张惠民畏民、为政以德。在商周时期的奴隶的地位极其低下,没有人身自由和尊严,犹如牲畜一般。孔子十分同情他们的遭遇,他抨击残暴统治为苛政猛于虎,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同时孔子还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对对人民施加苛毒暴虐的统治,针对统治阶级奢侈的生活和无限度的剥削,孔子提出对人民要“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主张不能把社会贫富差距拉的太大,这些惠民的思想仍是我们当今社会学习的重中之重。[8]
总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不仅是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也是我们当今社会国民的理想。这一切,始于孝悌,先爱自己亲朋,移作对君忠诚、对友信任,达到泛爱众人、社会和谐的状态。孔子立足于仁之通内外、贯天人、普世的价值,追寻一种人和自我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天的普遍和谐。这都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有巨大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夏.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J]. 传承:学术理论版, 2008(22):60-61.
[2]刘文英.中国哲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上海:新世界出版社,2004.
[4]曾振宇. 寻求至善:儒家仁学的特点与生命之乐[J]. 历史教学月刊, 2015(1):28-33.
[5]陈小勇, 杨国林. 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之比较[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S1):102-103.
[6]袁进霞. 论孔子仁爱思想的教育价值[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29-31.
[7]鲍荣娟. 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代价值[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
[8]曾世竹. 浅论孔子的仁爱思想[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0(1):43-46.
作者简介:
1.李亚楠,女,河北沧州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郭元飞,男,河北邯郸人,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政治。
关键词:孔子;仁学;道德;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TK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48-02
"仁学”——孔子思想的核心,不仅具有极其丰富的哲学内涵和人生智慧,在现代社会中,还是社会的轴心, 要求人们在塑造人格、培养孝悌、处理人际关系中以"仁”为原则,追求"仁”的境界。 当今社会各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努力摄取孔子思维中的德行精髓,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功用。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孔子思想最重要的内容是仁学的思想。其本质要求是人对人的善意和关爱。孔子对仁学进行了多方面、多维度的解释。
第一,强调培养高尚的品质。“仁者,人也”。是讲“仁”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应具有的最重要的。它主张以人道主义对待一切人,并认为只有具备“仁”的品质,才能称为真正的人,才能活得堂堂正正。仁学体系以人为本,最初讲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人处于世,和善的人际关系是必须的,也就是说仁是人之为人所必备的,即“仁者,人也”,所以我们应当进行高尚品质的培养,使国民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1]
第二,倡导关爱他人。“仁者,爱也”。其内涵是爱所有的人,是热爱一切人。它以“亲亲”为基础,建立在人们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血缘关系是最简单、最基础的一种人际关系。倘若人没有孝悌之情,又何谈爱人,爱其他人。孔子的仁爱起源于血缘亲情又超越了血缘亲情,即“仁”由“爱亲”推至“爱人”,爱由己推人,关爱大众,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尊重他人意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自己所不想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自己所不愿的莫强求他人,要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为他人考虑。切忌把自己的意愿放到他人身上,强求他人来实现自己未達成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若我们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忽视别人,甚至强加于别人,那就是自私自利之人,不仅难以立足发展,还会被群众所孤立。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意愿,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行事。[2]
第四,提倡修身、重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里讲了两个方面内容:克己和复礼。“克己”就是在修养自身中到达对自我的克制、管制、修身培养,在个人自我中达到爱人的境界。“复礼”,即是讲在自我修养中达到全面的自我完善。文艺复兴时期的孔子提倡周礼,让人们自觉履行道德行为规范,从心里理解礼的根本,“道德,礼仪,羞耻感”。提倡修身、重礼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更利于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3]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特点
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其核心仁学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意义,还具有丰富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身后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
(一)彰显人道精神,具有原初的人本倾向。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哲学概括。孔子不仅确定了其内涵,还将其丰富、充实和提高。首先,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现了人与人互相关爱的精神。仁, 根据孔子的描述,是由“亲亲”而“仁民”到“泛爱众”,即将仁的观点推己及人,扩大了“仁”所用对象的范围,实现了在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的道德凝聚。这是人道精神的体现,是满足社会的普遍欲求并施爱于一切人的大爱。其次,孔子的仁学思想还体现了其关心人的生存的人本倾向。爱人,这种情感彰显着孔子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孔子有奖这种爱推及到“爱物”,再到“天人和谐”,这种浓厚的情感正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精髓,体现了孔子人本关怀的倾向。[4]
(二)内化为德育模式,要求自我约束。
孔子的仁学思想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还具有超时空的价值意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究其根源,是因为孔子的仁学思想的德育模式,强调自我约束。首先,仁学思想是内化为德育模式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将其中所体现的礼制规范言传身教给广大群众,内化在主体自觉中,用德育的方法,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其次,孔子的仁学思想还强调自我约束和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为仁由己,而由人乎”。这句话所体现的思想就是践行仁德关键在于自己,并非是别人。由己,不仅包括人积极的态度,还包括了消极的态度,这主要依靠人自身的约束能力。正是孔子的德育模式,加之人本身的自我约束,才使孔子的仁学思想发挥最大的价值。
(三)重塑道德体系,以德治国的功能。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孔子在遇见了人们道德缺失之后,创造性的建设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体系,表达了人民对社会和谐关系的追求,不仅对古代社会、当代社会以及未来社会都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立足于孔子的仁学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从伦理出发,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用到的维护社会的秩序,这种思想发展到我们当今社会就是以德治国。[5]以法治国是必须的,但以德治国则是必要的,因为他可以调节法律所没达到的范围,弥补法律的缺陷。所以也可以说,孔子的仁学思想不仅强调了当今社会的道德体系的重要性,还为我国的以德治国提供了理论来源和实践证明,可以高效率地切实解决当今社会出现的一系列冲突和问题,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三、孔子仁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我们当代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要从文明传承的高度去学习发展孔子仁学中的德育价值。而且在当代中国社会里,仁学思想依旧对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有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观。
个人的思想道德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名片,是一个人真正的社会形象。通过孔子的仁学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其思想对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有巨大的启示作用。传播孔子的仁学思想,培养德才兼备的正人君子,这不仅是孔子的理想,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
孔子仁学思想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出“仁、智、勇”兼备的理想人格的志士仁人,以此来达到“天下有道”。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个人自身要具有良好的心态,努力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如“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就是表达的此道理。[6]作为社会个体,即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还要懂得谦让,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在保持自我本质的情况下,还要融合别人良好的思想观念,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培养人的和谐思维,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做到人与自身、与他人的和谐发展。
(二)孔子的仁学思想有助于建立至善为上的人生观。
孔子的道德观可以说就是“仁”,“仁”为人之所以为人,是作为一种价值与“圣”相类似,所以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但是“仁”对于普通人来说,又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涵养在人的道德中。“仁”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可以说,“仁”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可以使践行“仁”者具有更伟大的人生观,即寻求至善为上。
首先,王献唐先生曾指出仁道即是人道。人道是指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格和权利的道德,也泛指人事或做人的道理。而孔子的仁学思想中,无论是“亲亲”的敬爱亲人,还是“泛爱众”的大爱,都体现了爱人的精神,是“仁”本质的体现,所以“仁”的思想观念符合人道所体现的价值观,是相当高度的人道主义。”而人道又是人对至善追求的表现,也可以说,“仁”的思想有助于人们主球至善为上的人生观。其次,孔子的“仁”是居于诸德之上的,仁是“全德”,孝、义、忠、信、礼、智等又是道德在不同层面的不同表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仁学思想有助于我们建立追求至善为上的人生观。[7]
(三)孔子的仁学思想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孔子的仁学思想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并对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仁学思想彰显了和谐的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构建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孔子的仁学思想中的“仁者爱人”就是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相互敬爱、亲爱的关系,是调剂人际关系的准则,为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过程中,应以“仁爱”的思想为基础,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着人们对自由的崇尚和追求,如,孔子的“为仁由己”,所有人都有选择人“仁”或“”不仁的权利,这正是自由的体现,是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孔子所提倡的“恭宽信敏惠”的道德修养目标题中应有之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需要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挖掘出价值,使其在当今社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四)孔子的仁学思想有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
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仁”表现为爱,不仅是爱人,还有爱物的观点。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正因为“仁”具有爱物的思想,使“万物以成,百姓以飨”。人的本性是复杂的,孔子用“知”“仁”和山水等联系起来,是指山水和人并没有不同,只是具有和人类似的精神属性,是世界的存在物。这就是从爱人推及到爱物,基本观点就是生态道德,即要求努力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有一个崭新的全面的认识,我们要通过改造自然来使自然符合我们的需求。当今生态恶化现象的出现是人们不顾自然利益,一味的追求自己的利益使得的人与自然对立,最后导致人类反食其果,威胁到自己的生存发展。因此从构建生态文明的角度上讲,儒家思想一直显示出了它强大的魅力。
虽然孔子时代所提出的对天的敬畏之情,认为自然有其发展的规律,不易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思想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的爱自然之情还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孔子生活的年代尚未涉及到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理念与主张。但是孔子对自然万物的关爱,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对我们今天的人们环保意识的建设有促进作用,也有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
(五)孔子的仁学思想有助于建成以人为本的治国观。
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现了以民为重的观点。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表达了孔子的政治理想,虽然讲的是人与人互相对待的关系,具有调和矛盾、和谐关系的功能,但他还要求减轻剥削,适当提高人民地位,在客观上会产生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这种观点体现在今天的社会中就是爱民,以民为本,应该注重人民的利益,使人民得到全面发展。孔子的仁学思想中主张惠民畏民、为政以德。在商周时期的奴隶的地位极其低下,没有人身自由和尊严,犹如牲畜一般。孔子十分同情他们的遭遇,他抨击残暴统治为苛政猛于虎,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同时孔子还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对对人民施加苛毒暴虐的统治,针对统治阶级奢侈的生活和无限度的剥削,孔子提出对人民要“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主张不能把社会贫富差距拉的太大,这些惠民的思想仍是我们当今社会学习的重中之重。[8]
总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不仅是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也是我们当今社会国民的理想。这一切,始于孝悌,先爱自己亲朋,移作对君忠诚、对友信任,达到泛爱众人、社会和谐的状态。孔子立足于仁之通内外、贯天人、普世的价值,追寻一种人和自我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天的普遍和谐。这都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有巨大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夏.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J]. 传承:学术理论版, 2008(22):60-61.
[2]刘文英.中国哲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上海:新世界出版社,2004.
[4]曾振宇. 寻求至善:儒家仁学的特点与生命之乐[J]. 历史教学月刊, 2015(1):28-33.
[5]陈小勇, 杨国林. 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之比较[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S1):102-103.
[6]袁进霞. 论孔子仁爱思想的教育价值[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29-31.
[7]鲍荣娟. 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代价值[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
[8]曾世竹. 浅论孔子的仁爱思想[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0(1):43-46.
作者简介:
1.李亚楠,女,河北沧州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郭元飞,男,河北邯郸人,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