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汽车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shengl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高职汽车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为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职业能力培养、内容过于陈旧等问题,对高职汽车专业传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的内涵特点,构建满足汽车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仍不能满足汽车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毕业生就业难和高技能人才难求的矛盾仍然突出[1]。一方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对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随着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在汽车上广泛应用,汽车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传统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汽车产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国务院2019年2月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走校企深度合作的路线,对行业或者企业的实际岗位能力要求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对企业“岗位能力”分析,建构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职业教育的价值。因此,构建产教融合的高职汽车专业课程体系,适应汽车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忽略了课程的职业特性和实用性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都是基于高职平台课 专业课的模式进行构建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较多地体现了“高”的一般性,而普遍忽略了“职”的特点。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设置上普遍存在为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课程的职业特性和实用性,导致高职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出现偏差,课程体系中对汽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这一职业教育目标并没有显著地体现出来。同时,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重视课程的理论教学,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运用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能力培养[2]。因此,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将课程的职业性和实用性融入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的束缚,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单一,教学目标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课程体系依旧停留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等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形式上[3]。近几年,虽然对部分课程进行了改革,但依旧缺少层次性和逻辑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技能知识体系,教学目标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不利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运用、技能的提升存在不足。高职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汽车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并对课程的布局、层次等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进行重新规划并实施。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相对陈旧,与行业发展现状不匹配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基于传统的汽车和机械控制内容进行构建的,再加上部分院校的师资队伍、教材建设、产教融合的实践基础相对薄弱,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工艺等内容不能很好地融入到汽车专业课程体系之中,教學内容和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汽车行业发展的需求。即使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许多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课程还存在“一套教材用5年、一套PPT讲5年、一个实验做5年”的现象,不仅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专业知识停留在传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层面,而且对汽车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标准不能进行及时引进[4]。另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由于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企业参与,实践基地建设与实际工作场景脱节,导致在教学模式上也只能停留在PPT上讲汽车、在黑板或试验台上修汽车的课堂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很少获得动手实践的机会,忽略了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二、高职汽车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四接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新技术在汽车上开始应用,如新能源汽车技术、电控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等等,对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汽车专业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才能满足汽车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构建高职汽车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应依据汽车行业相应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技术标准、岗位能力要求,对专业课程进行创新,融入行业和企业元素,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因此,高职汽车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必须体现“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接轨,教学标准与岗位标准接轨,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接轨,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接轨”的“四接轨”原则。
  (二)系统性
  构建汽车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的基础是校企合作,在构建过程中应该由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顾问、教育专家三方共同对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标准、教学模式进行充分讨论,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5]。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应该把理论知识、企业工作内容、实践教学等有效地连接在一起,把学生基本素质培养、职业能力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及创新能力培养纳入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职业能力以及实践有效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和职业能力体系。
  (三)开放性
  随着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汽车技术快速迭代,因此,高职汽车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应依据当前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地优化调整,遵循开放性的原则。高职院校应采取产教结合的方式,进行科研与教学互动、实践与理论互补等课程模式。在构建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根据汽车专业的实际需求对课程结构的内容革故鼎新并优化组合,使汽车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具备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6]。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拓展汽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还能使学生的创新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四)整合性
  高职汽车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应遵循专业课程、学生能力发展课程、基本素质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不仅要体现专业特点,还要结合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需求进行综合性考虑[7]。也就是说,构建汽车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是动态化发展的过程,高职院校应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添校企合作的课程,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并进行整合,同时应结合企业和行业特点,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对汽车专业的专业知识、学生实践能力、学生综合素质等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进而实现汽车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的优化。
  三、高职汽车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充分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构建产教融合课程体系
  构建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必须对汽车行业以及企业不同工作岗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汽车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了解汽车专业对接的行业、职业、岗位情况,详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汽车专业学生未来对应的职业类别和岗位类别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构建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必须首先按照职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按学科体系进行人才培养定位的弊端,突出课程的职业性[8]。
  接着,通过对汽车及相关企业进行深度调研,得到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评价标准、职业能力三个方面的关键因素,然后分别对这些关键因素进行聚类分析,提炼出该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从而得出该工作岗位所对应的岗位能力要求。此外,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抓住产业、企业、学生三个要素,保证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具备大学生应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企业和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9]。因此,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要考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与提高。
  在确定课程体系过程中,由企业管理团队、行业技术团队、教育专家、学校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充分分析企业岗位群,分解企业岗位技术要点和标准,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对课程进行梳理整合,通过对汽车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结合国内外汽车新技术、新工艺的特点,构建专业课程,以认知规律为基础,按照能力递增的原则,设计产教融合课程体系,见图1。
  (二)以真实职业岗位任务提炼形成教学内容
  为保证校企融合课程体系“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接轨,教学标准与岗位标准接轨,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接轨,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接轨”,企业管理团队、行业技术团队、教育专家、学校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要分工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将岗位需求与教学内容进行精准对接,并将员工入职培训和实操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人才培养与供给的精准对接。同时,结合汽车行业实际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工作内容、职业能力要求提炼并形成产教融合课程。课程内容既体现学校教学要求,又符合企业岗位设置情况,既包含校内理论和实践、企业技术指导,又吸纳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岗位实际工作任务[10]。在企业层面,从岗位工作内容、岗位评价标准及岗位技能三个维度对工作岗位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能力和人才评价标准;在学校层面,首先将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拆分,将各个课程的知识点与技能点提炼出来,建立知识与技能库。然后,针对不同岗位所需的不同知识点与技能点进行重新整合,同企业所需要的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能力进行匹配,形成产教融合课程。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汽车文化”“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诊断与维修”“汽车营销”等校企合作课程并编写教材公开出版发行。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在教学中结合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技术标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也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安排教学计划的时候,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以及汽车相关岗位能力的难易程度分步实施教学。
  (三)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师资队伍,实施“做、学、教”一体化教学
  在实施产教融合课程体系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在真实岗位工作环境下开展教学,以汽车行业真实案例和工作内容实施“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因此,实施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的关键在于校企双方共建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在课程安排上,以工學结合为切入点,建立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块,将实践性环节较强的综合实训放在合作企业开展,以贴近生产真实情况,基础技能训练安排在校内一体化实训教学基地开展。
  我校在构建汽车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过程中,分别引进珠海市珠光汽车有限公司、珠海达田汽车投资有限公司、珠海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我校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实训中心,在校内建设了珠光汽车实训中心、达田汽车实训中心、银隆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基地;在校外分别建立了珠光校外实践基地、达田汽车校外实践基地、银隆新能源校外实践基地。企业把生产设备、制造生产线引入学校,大大改善了实践教学环境,真正实现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接轨,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接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此外,产教融合的实施在于企业生产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度结合,把学校解决不了的生产问题交给企业,企业解决不了的学生教育教学问题交给学校,双方各司其职,形成互补的教育合力,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又能解决企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三赢。学校和企业在师资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培养产教融合教师团队,共同参与到学校教育和企业生产实践中。企业按照教学计划选派相应的技术人员参与到企业实践教学中,同时学校对参与教学的企业专家进行教学能力培训,通过说课、教案设计、教学规范、教学研讨等专题培训提高企业专家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每学期学校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岗位实践,保证每位专业教师每年到基地实践不少于2个月,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通过校企双方师资合作共建,不仅让专业教师掌握了生产一线的技能要求,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帮助企业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实现了生产和教学的有效融合。几年来,我们共从企业引入6名能工巧匠进入课堂,让企业教师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同时引进广东省技术能手建立了刘将汽车大师工作室,从而全面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无缝连接,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四)优化教学评价机制
  产教融合课程体系要求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里学习,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在原有教学评价的基础上,新增学生工作自评、学生小组互评以及教师现场考核的评价机制,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为评价考核的参考依据,这样能够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考核,实现现场作业与现场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的评价机制由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构成评价主体。企业全方位介入教学效果评价过程中,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一起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把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实践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中,保证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结果真实、可信。
  我校汽车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经过几年的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但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并且需要不断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因此,必须不断完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并保证高效地实施,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吟龙,廖发良.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9):44-47.
  [2]孔德忠,陈志祥.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7(3):70-72.
  [3]王军,赵有生,吕一枚,等.高等职业院校开放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14-17.
  [4]钱乃余,王鑫,张德生,等.项目导向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56-57.
  [5]侯晓霞.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评论,2017(1):70-72.
  [6]朱惠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8):12-15.
  [7]王香兰,晋颖,付正,等.地方高校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9):34-36.
  [8]沈绮云,肖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导向改革——基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理论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26):15-18.
  [9]黃玲,王洪艳,郝志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20(4):8-11.
  [10]李娜,马正军.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内燃机与配件,2020(17):184-185.
  [11]苏庆列.校企共建高职汽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机电技术,2019(1):97-99,115.
  (责任编辑:杨在良)
其他文献
《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个有争议的形象,有解读为中国农民勤劳、朴实、坚韧的性格,也有解读成人格障碍的.从小说的虚构特征入手,分析其叙事艺术发现,情节的跌宕中暗伏着人物命运的因果,视角的错位中隐寓着内心动机,意象的组合中隐含着哲学反思.小说塑造了一位追逐浮华最后走向幻灭的农民形象,深刻揭示了其悲剧根源.
写作需要学习,“通过写作阅读”同样需要学习.“以写促读”应该纳入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并高质量地实施教学.具体策略有:创设具有“代入感”的任务情境,确定适宜的读写共享“学习点”,在支架的设计与运用中组织读写互动.
鲁班工坊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走出国门开展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实体化平台,有助于中国教育参与国际教育市场,分享和推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创新成果.鲁班工坊核心要义对鲁班工坊的品牌、功能、路径、内涵和原则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和规范,知行合一是建设与运营鲁班工坊应遵循的致用之道.对核心要义的认知是在内容、群体和方法方面建立认知路径,以解决对于鲁班工坊建设的“知”的问题;对核心要义的应用是在教育场景、教育内容、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等要素组成的教育社会学框架下开展场地建设、教学设施选配、教学资源开发、教师能力提升
摘 要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亟须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力培训方式。近年来,澳大利亚政府不断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将视野投向职业教育中的数字技能培训。为培养一批熟练的数字技能人才,澳大利亚政府从顶层设计、标准制定、课程开发和技能认证等方面系统构建了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具体举措包括:开展全方位的数字经济战略布局、设立不同层次的数字技能框架、搭建不同群体的数字技能学习平台、拓展多样化的数
摘 要 依据政策的位阶(地位),我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党中央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国企改革的重要论断是混合所有制办學的总政策,国务院关于探索发展、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原则要求是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基本政策,而相关部委、地方政府推进职教混改的行动准则,则是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具体政策。当前,从政策供给、政策运用和政策形成等不同视角看,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政
摘 要 专业群建设是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制度设计,也是高职院校凝聚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在生态学视域下,通过分析我国56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专业群生态发现,“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专业群生态在专业群个体层面、专业群种群层面、专业群群落层面呈现不同的结构特征。多元化的结构特征形成了专业群生态系统独特的进化机理,呈现出特色优势专业群个体的自我生长进化
摘 要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动力,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表现在高职院校治理改革中,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以人为本治理改革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具有教育理论的逻辑;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教育历史的逻辑;还是一种为政尺度,具有教育实践的逻辑。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治理改革的基本路径可以概括为:坚持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领导是根本;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是关键;坚持立德树人、全
摘 要 基于2007-2018年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运用GeoDa软件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我国省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空间差异与时空关联模式,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影响因素的探测与分析发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有所减小,但空间聚集效应明显,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特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从空间效应分解
摘要: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内涵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具有多重维度的利益诉求。鉴于目前产教融合的实践困境与改革瓶颈,高职院校需以多元共治理念为基础,完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以资源优化配置為依托,拓宽校企资源融通渠道;以校企命运共同体为载体,加大校企协同创新力度;以专业课程改革为支撑,提高职教服务产业的能力。以期发挥校企内在耦合效应,创新产教融合
每到周二的下午5点30分,那个老人就准时出现在思念餐厅,像以往一样,点一盘炒空心菜,一斤多水饺,水饺要求分两只碗盛着,一碗给自己,一碗放在桌对面的空位上.服务员把水饺和炒空心菜端上桌后,老人并不马上动筷子,而是静静地看着两碗水饺做沉思状.两只碗,隔着一盘炒空心菜对摆着,就像两个人,面对面,互相凝视着彼此.更奇怪的是,吃饺子的时候,老人总是边吃边用手帕擦眼泪,似乎心里有说不尽的惆怅、道不完的话.老人给餐厅的员工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