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低碳技术及其与新能源耦合发展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煤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_landicor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碳”目标加快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从传统化石能源体系向可再生新能源体系的转变,煤化工产业正面临发展和减碳双重挑战,在此背景下,绿色低碳成为该产业重要发展方向。结合山东能源集团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简述了煤化工先进工艺和相应煤化工产品的碳排放情况,详细阐述了CCUS、绿电制气等发展迅速的煤化工减碳技术;指出,从长远来看采用可再生能源电力,通过电解方式制备氢气、一氧化碳或合成气是实现煤化工深度脱碳的关键。从固体氧化物电解(SOE)结构及工作原理、与煤化工耦合发展情况、技术进展、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既降能耗又减碳的SOE技术;认为,SOE可与煤化工装置在热-质-电深度耦合,是实现新能源与煤化工耦合发展最理想的技术路径之一。最后,介绍了山东能源集团绿色低碳技术布局以及新能源研发、低碳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成果和进展。
其他文献
跨境支付系统的法律适用问题与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营息息相关。法律冲突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了直接调整方法和间接调整方法。相比于运行多年的美元跨境支付系统CH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在法律适用规则构建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主要体现在系统参与者国籍规则、冲突规范与准据法规则等方面。未来,根据CHIPS的成熟经验与CIPS发展需要,CIPS应当对上述规则采取修订措施,为CIPS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稳固的法
对VOCs尾气热力焚烧处理方法进行了讨论,针对某公司甲醇VOCs尾气处理装置存在的处理现场废液泄漏、气味难闻、无第三方检测机构、处理后的尾气无法达标排放问题,进行了设备改造。经过技术改造,加压送锅炉焚烧尾气中的有机气体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后无害排放,对现工艺流程无安全影响。
为控制合适的气体组分,某大型煤化工装置富裕尾气被大量放空,造成极大浪费。为确保生产运行效益的最大化,各装置间关联介质深度耦合,放空尾气得到回收利用,经营效果明显好转。
空分装置在现代煤化工产业中应用广泛,然而涉及多种高噪声设备,如何有效控制噪声污染是空分装置应用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分析了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空分装置的噪声污染来源,介绍了噪声污染防治技术现状;通过Cadna/A软件对空分装置各噪声源进行模拟,据此制定噪声防治措施,并对噪声污染防治效果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空分装置的噪声从传播途径上得到了有效控制,生产管理区噪声从70 dB(A)降至55 dB(A)以下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各领域生产经营建设期间的煤炭资源需求量进一步提升。为从根本上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需不断推动先进煤化工技术发展,研究更为先进的煤化工生产理念与技术体系,进一步增强煤化工生产质量、效率。基于此,概述了常见煤化工技术,提出了新型煤化工技术发展方向,明确了新型煤化工技术发展要点。
主要以煤化工废水“零排放”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煤化工废水特点及分类,其次概述了煤化工废水“零排放”常见技术,最后详细剖析了煤化工有机废水及含盐废水零排放处理技术及选择应用,以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进程。
国内首次提出煤化工行业“氨碳硫物料”概念,回顾煤化工企业氨碳硫物料治理的发展情况,探索氨碳硫物料环保、低碳化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工艺选择。对国内已实施的氨碳硫物料综合治理项目进行评价,有助于国内氨碳硫物料综合治理理念的深化和治理工程的推进。
对原料煤、燃料煤消耗量与灰分、挥发分、固定碳及低位发热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关联性以指导煤化工的实际生产,降低原料煤和燃料煤消耗;通过对比原料煤、燃料煤设计煤质,提出气化炉、锅炉使用的最低煤质要求,避免了气化炉和锅炉运行及相关的其他装置工况发生较大变化;结合原料煤、燃料煤消耗量的制约因素和气化炉、锅炉使用煤质的最低要求,提出了原料煤、燃料煤的配比要求。最后,对中煤鄂尔多斯能源化工
国内煤化工行业均采用低温甲醇洗工艺对粗煤气中的 HS2进行脱除,但受限于低温甲醇洗工艺特点,分离出的 HS2气体浓度低 CO2含量高,造成后续硫回收装置投资高、运行能耗高,尾气处理难度大的缺点。针对煤化工企业面临的硫回收尾气排放环保政策日趋严格,怎样来实现酸性气零排放,且能耗能够降低是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探索一种能够实现酸性气零排放降低能耗的工艺,解决煤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不仅有效提高了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能源危机问题。目前煤化工产业发展到了一个重要时期,面对石油化工产品冲击、经济新常态、行业去产能化等诸多困境,如何选择煤化工产品路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从产品附加值、技术成熟度、规模与投资强度、产品市场供需、运输条件和价格市场化程度等要素出发,结合其他影响因素,对不同路线的现代煤化工产品做了一个粗略的探析,以此为煤化工产品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