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知识分子都在北宋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w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最喜欢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在北宋。像欧阳修、王安石这些人,都可以进退不失据,是因为他们都有一种对人格的完美要求,他们做官不是为别人而做,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理想,所以他们非常清楚做官与不做官之间的分寸。苏东坡不会因为自己被下放了就不做事了,他要做的事情反而更多。他被贬到岭南,觉得那里的荔枝很好吃,这意味着他并非完全为了政治而活,他还有别的事情可以做,比如说写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告诉人家荔枝多好吃。我觉得宋朝最可爱的部分,就是它不像唐朝,在唐朝一切东西都要大,而在宋朝可以小。小不见得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雄壮是一种美,微小也是一种美,没有人规定雄壮的美会影响到微小的美。“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以是一种美,宋代画家画的一片叶子上的草虫,也可以是一种美。台北故宫里的《草虫瓜实图》画了一个瓜,瓜上面有一片叶子,上面那么小一个蚱蜢停在叶子上,画得那么美,很多人都在那里盯着那个草虫看,让你感觉到一个小小的昆虫也是生命的一种美。宋代的文人让人看到“小”了。唐诗里能让人看到“小”的东西不多,一看都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看到“长河落日圆”,你就不一定看得到昆虫,可是宋朝是可以静观万物的,静观万物是因为你有了对自己生命的信心,你可以看到生命来来去去,你有更大的包容心,你不去比较和分辨。这个时代既有范宽在画《溪山行旅图》那么大气魄的山水,而同时又有花鸟画家在画一些非常小的虫,而它的大和小都是一种宇宙世界。当然这个背后有一个非常深的哲学背景,就是理学。理学现在常常变成哲学里面我们讲的一种很教条的东西了,人们对于宋明理学好像不太有好感,可是我觉得北宋的理学其实是一个生命之学,周敦颐、张载,他们在谈生命之学,谈生命中的宽容,谈在拿掉所有外在的权力、财富之后,人怎么样才能像一个人,这些问题是他们关心的。
  为什么我喜欢北宋的知识分子?因为我觉得他们最像人了。这个说法有点奇怪,知识分子当然都是人。我的意思是说,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很难做自己,反而一直在文化里被扭曲着,尤其是在政权当中,他们被扭曲以后回不来。而北宋的知识分子可以回来做自己,而这种自我的释放使得宋朝在文化的创造力上产生了一种我们叫做“平淡天真”的东西。宋朝的美学最喜欢讲的词叫“平淡天真”,就是不要做作,也不要刻意,率性为之。去台北故宫看到《寒食帖》,你会觉得北宋人写字绝对不像唐朝人那样规规矩矩地写楷书,他们可以随意,写错字就点一点,再改一改就好了,没有人规定一个伟大的书法里不能有错字。所以,《寒食帖》里错字可以存在,他觉得错了为什么一定要再写一次呢,生命里面的错误让别人看到会这么难堪吗?这个字写错了,就把它圈掉,在旁边补上一个字,这些在书法中都出现了,所以黄庭坚、苏东坡的书法里充满了涂改的部分,书法的美学因此从一个官方的很正式的规格转变成为真性情的流露。也就是说,所谓的艺术是可以看到你的真性情,你的真性情里面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去掩盖它。
  (苏生摘自《读者·校园版》)
其他文献
劲锐人物:王东方,高中毕业于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2013年高考分数为544分(文科),现就读于郑州大学法学专业。  劲锐标志:或许,在他的小说世界里,他曾经想过要成为一位东方的王;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却自称为一名没有狼子野心的浪子。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及时醒悟的他通过努力,最终实现了一名浪子的自我救赎,成为真正的王者。  再次回味时,发现自己与高考已经快时隔一年之久。说实话,我现在都仍旧不敢相信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近年来在 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都非常重视对古代诗歌的考查,这也体现出了高考对华夏民族文化的尊重。本文将从“高考考什么、高考怎么考”“考生的问题是什么”“考生应该怎么做”3个角度,简要分析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特点和考生的几个瓶颈以及突破瓶颈的几点做法,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 高考诗歌的命题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试卷的重头戏,虽然它的分值不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