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春的“一”件小事儿

来源 :党的生活(黑龙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sun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一台电脑,一块U盘——这就是赵晓春的“农民工家长学校”。上课是免费的,学生是流动的,教室也不固定,就连“校长”的头衔也是赵晓春“自封”的。
  尽管不是科班出身,但这个身材魁梧的中年汉子往台上一站,洪亮的嗓音和朴实的“嗑儿”总能抓住听众。
  其实,这位党工委书记的公益“点子”并不只这一项,按他的说法:“我办的净是一些小事儿。”
  一堂教育课


  在众多“小事儿”中,赵晓春坚持最久的当属“农民工家长学校”,至于为何这么做,还得从八年前说起。
  2008年元旦刚过,走在上班路上的赵晓春看到一个孩子因考试成绩不好而受到父亲责骂。那位农民工模样的父亲边走边骂,突然回头给了女儿一记耳光。孩子站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寒风中瑟瑟发抖,无措、恐惧的眼神恰好被赵晓春撞到。那一瞬,他想起了自己的过去。
  小时候,赵晓春也常因学习不努力而被父亲打骂,他经常“咬牙切齿”地想:“你咋老在家呢?咋就不出差呢?”终于有一回,父亲出差了,母亲去开家长会。他本已做好挨打的准备,可母亲非但没责备,反而给他做了一碗热腾腾的手擀面。母亲说:“春儿啊,以后好好学。”他的眼泪瞬间就下来了。赵晓春后来总结道:棍棒教育抵不过一碗暖心的手擀面。
  赵晓春所在的通达街道是个基础设施相对陈旧的老区,因为房租便宜,辖区九万多人口中外来务工人员占了两成。辖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常挂在他的心头。怎么办?仅仅开个大会、象征性地发几个书包,能解决问题吗?
  他想做点儿什么。
  2008年4月,经过充分准备,赵晓春向一所小学借了一间教室,邀请农民工家长们“唠一唠”。然而,这些终日为生计奔波的家长,应者寥寥。
  赵晓春利用社区掌握的信息和学校提供的名册,不厌其烦地打电话。最终,二十多名家长来到课堂。
  课堂上,赵晓春的身份不再是正处级干部,而是把一张写有“海伦人,赵晓春”的卡片别在了胸前,家长们也是如此。这个小小举动拉近了赵晓春和大家的距离。
  赵晓春没有从教经历,他之所以敢上台,底气来自于对儿子的教育体验。他和妻子一直坚持鼓励和沟通的教育方式,这让孩子始终有一个阳光心态。儿子考上山东大学后的第一个寒假,赵晓春的爱人特意给孩子多打了些钱,让他坐飞机回家。可没想到,儿子却买了一张火车硬座票。回家后,儿子拿出1000块钱对赵晓春说:“爸,这钱你拿去做公益吧。”
  没有冠冕堂皇的说辞,赵晓春只是推心置腹地和大家分享着自己为人子、为人父的感受, 120分钟的交流,无人退场。
  “一炮走红”,赵晓春坚定了信心。起初,他并不敢自称老师,他觉得“校长”这样的“领导职务”倒是可以接受。
  如今,赵晓春的教育课早已走出辖区,遍及省内外的工地、学校、社区,听众超过20 000人次。当别人管他叫“赵老师”时,他也不再“心虚”了,因为就在2016年年初,他成为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首批讲师团专家。讲师团38名成员中,他是唯一一个“外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这样评价道:“如果没有赵晓春,这个专家团反而是失败的。因为,他关注了最应该关注的一个群体。”
  一张小课桌
  除了给农民工家长讲课,赵晓春还有一个习惯——每到一所打工子弟学校讲课,都会委托学校挑选五个家庭条件困难的孩子,逐一登门走访,除了近一步了解情况,还有一个重要目的——给这些孩子送去一套课桌。
  在很多农民工家庭,孩子没有课桌,只能趴在床头或者饭桌上写作业。每遇到这种情况,赵晓春就会送去一套像模像样的小课桌。小课桌不仅不占地方,还深受孩子们喜爱。而这个贴心的举动,却是赵晓春几年前化解信访问题时得来的经验。
  辖区内有一位王大爷,由于住房问题得不到解决而持续上访。工作人员几次前去做工作,都无法交流。到了节假日,赵晓春给这个困难家庭送去米面油,老人却倔强地拒之门外:“拿回去!我们还吃得起!”方式不对,但赵晓春并不气馁。一次,他听老人说起这样一个细节:“我家种地,夏天给孙子吃的黄瓜,必须是直溜的,弯一点儿都不行。”老人疼孙子,这让赵晓春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过了几天,赵晓春又来了。这一次,他带来的是一张可以升降的小课桌。原来,赵晓春看到孩子的课桌矮,每天得窝着腰学习,便给孩子买了这样一张小课桌。如今,这张课桌已经伴随孩子五年,不仅孩子特别感谢他“赵大爷”,老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每当有心事时,老人还会主动找赵晓春聊一聊。老人的儿子王国军感慨:“这比送钱都贴心。”
  从此,小课桌不仅成为赵晓春拉近与社区居民的“秘密武器”,也成了他留给贫困家庭的一份心意。五年来,他陆续送出的小课桌有一百多套。
  一条白毛巾
  对通达街道办事处的居民来说,赵晓春送出最多的是一条印有八个红字的白毛巾,赵晓春管它叫“防火宣传毛巾”。毛巾的故事起因于五年前的一场事故。
  2011年2月8日凌晨,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的一户住宅突然起火,浓烟将整个楼道“封锁”。楼内一名怀孕八个月的妇女和婆婆从楼道向外逃生时被浓烟熏倒,虽经抢救但没能出现奇迹,最终酿成了两尸三命的惨剧。事后调查发现,原来婆媳二人是住在六楼的农民工家属。楼下突然起火,让一家人手足无措,焦急之中大家决定:让老人和孕妇先下楼。婆媳二人直身顺着楼道往下走,可还没走到一楼便被浓烟熏倒。
  因为缺乏逃生知识而酿成的这起悲剧,让赵晓春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不久,赵晓春乔迁新居,搬进了位于19楼的新房,妻子还特意买回一套“防火套装”。
  “多少钱?”赵晓春摆弄着眼前的装备问妻子。
  “165块钱。”妻子答道。   赵晓春掂量着:“管用是管用,可那些贫困家庭、农民工家庭怎么会舍得买?”不过,“套装”中的一条“防火毛巾”让赵晓春眼前一亮。
  第二天,赵晓春让同事到市场上打听白毛巾的价格,最便宜的两元钱一条,要是需要在上面印字,每条加收一毛五分钱。最终,赵晓春让人在上面印上了“浸湿、折叠、捂嘴、爬行”八个红字,于是,一条成本2.15元的“防火毛巾”出炉了。
  “一条毛巾,也就两多块钱,可起的作用却远远超出它的价值。”赵晓春发起的爱心毛巾行动,让很多居民感觉受益。在许多居民家中,都挂着赵晓春送的毛巾,大家纷纷称赞:“一条毛巾怎么着也能用一阵子,有意无意也就记下了这个逃生口诀。”
  一间“舍得屋”
  还有一件让赵晓春名声大噪的事,则是“舍得屋”和“舍得墙”的创建。
  2016年3月初,一面“舍得墙”刚刚亮相哈尔滨街头,就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所谓“舍得墙”其实很简单,它是由两个铁架子展板组成,顶部是一个防雨雪的弧形半圆棚顶,墙上有十多个衣帽钩。爱心人士将捐赠的物品挂上去后,谁需要,就免费取走。
  赵晓春说,这种方式更能给受助者以尊严。
  设立“舍得墙”是有原因的。早在2013年年底,通达街道下属的一家社区腾出一处办公房,如果用于出租,每年能获得至少12万元的收益。但赵晓春决定:拿出来打造爱心捐助平台。
  2014年年初,一块写有“舍得屋”的牌匾挂在了南岗区汉祥街107号的大门上。此后,“舍得屋”陆续接到社会各界捐赠物品2万余件。但问题随之而来:捐的人多,取的人少,仅有4000余件物品找到了新主人。时间久了,赵晓春琢磨出了个中缘由:“有的人虽然困难,可出于尊严,不好意思迈进这个门。”
  2015年年底,微信朋友圈里一条“伊朗出现一面温暖墙”的信息启发了赵晓春。他找来一家设计公司,为“舍得墙”设计了一个弧形半圆棚顶,一方面防止爱心衣物受潮,另一方面也可以供过往行人用于避雨。
  然而,很快又有新问题出现——有人私下取走衣物后倒卖。这让赵晓春颇为气愤。为此,他特意在衣物显要位置盖上志愿者的会徽标志。但没过几天,工作人员告诉他:“盖章没用,有人用药水轻轻一擦,就把章给抹掉了。”
  这让赵晓春有些心寒,怎么办?还要不要走下去?
  赵晓春知道,确实有很多贫困群众指望着“舍得屋”和“舍得墙”。辖区有一位下岗女工,丈夫瘫痪在床,家里已经七八年没买过新衣服。她来到“舍得屋”领完衣服后,给赵晓春深鞠一躬,便抹着眼泪走了。赵晓春暗暗坚定信心:为了他们,必须坚持。
  赵晓春喜欢做这种“随手小事”,更喜欢用“一”来命名。在传统文化中,“一”字极简单,却又有着极丰富的内涵。类似带“一”的好事儿,赵晓春目前已经做了12项。赵晓春说,以后还会有第13项、14项……
  采访札记
  群众工作的关键是用情、用心
  有人说,赵晓春做群众工作,总能想出新“点子”、好“点子”。可在赵晓春看来,这算不上多大创意,只是实实在在做点儿事而已。他常说:“老百姓看中的就是一颗心——是不是真心给他办事。居民有困难,咱就踏踏实实把事给办了,就这么简单。”
  在通达街道办事处,赵晓春进屋后,忙碌的工作人员可能经常没时间搭理他,可凡是来办事的老百姓却总会受到热情相迎。赵晓春甫一上任,便对工作人员说:“你的笑脸、招呼很值钱,但不要冲领导们来。谁会登社区的门?只有那些真有困难的群众才会来。”
  对待群众,赵晓春用的是情。201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给赵晓春连续做了三天系列报道。节目中,一位白发苍苍的大娘说:“就跟自家人一样,真好。”可就在赵晓春刚到通达街上任时,正是这位老大娘一脚踹开了他办公室的门。对这样的举动,赵晓春也生气,可看着老人的一头白发,他想起了自己的老母亲。没有难处,谁会来找?没有怨气,谁会来闹?赵晓春笑着招呼老人坐下,然后给老人端茶递水,这反倒让老人不好意思了,便把自己的委屈一一说来。半个月后,老人反映的问题解决了,她特意拎来一袋儿进口糖果,那是她在澳大利亚的女儿寄来的,她舍不得吃,特地送给了赵晓春。
  对待群众,赵晓春用的是心。辖区老人多,常因思念外地的子女而愁眉不展,可上了岁数的人又不会用视频软件。为此,赵晓春调动身边的摄影爱好者资源,为老人们发起“一张照片”的公益行动。2014年金秋,24位摄影爱好者、237位穿着自己最喜欢的衣裳的老人齐聚哈工大科技园,很多老人甚至坐着轮椅赶来。一个月后,赵晓春将拍好的照片压完膜后分别给老人们的子女寄去。很多老人的子女特意打来电话道谢,电话那头,往往泣不成声。
  有人问:做群众工作,赵晓春的这些创意能否复制?毫无疑问,单纯形式上的复制并没有意义,应该加以复制的是像赵晓春这样的用情、用心。
其他文献
三个年级,14个孩子,一对“80后”夫妻档教师。  这就是位于中国地理位置最北的小学——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漠河镇北红小学。准确地说,它只是漠河镇北极村中心小学的一个教学点。  当王忠雷第一次前往北红小学报到时,客车在积雪覆盖的砂石和泥土道上一路颠簸,有时车陷在雪里,他还得下车和司机、乘客一起铲雪、推车,从县城到学校,130公里的路走了近五个钟头。  这个老家在大兴安岭新林区的年轻人,從小就
STEM教育强调以核心概念为主线,实现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和核心概念三者之间的紧密整合。这与科技馆"以互动体验和动态演示型展品为主要载体,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进
看完贵刊2014年第5期刊登的《大山里的那束烛光》一文,我掉泪了,内心萌生出一种久违的感动和感动之外的温暖。因为那个清新、纯真的名字——宁夏,也因为那些大凉山里的孩子。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支教”,为大山深处的孩子送去知识的阳光,宁夏让我看到一个“90后”的担当!   我无法想象,在那样一个贫穷、落后、偏远、封闭的地方,开展教育工作会有多难。其实,22岁的宁夏也还是一个大孩子,他本可以在父母
期刊
目的研究心脏康复护理对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入住我院心肌梗死患者98例,按照入院顺序号的奇偶性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已无法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媒介使用需求,以新一代数字技术、广播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业务为广播电视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介绍了新媒体系统发展的背景,阐述了松潘县广电新媒体系统建设的目标和意义、系统的建设方案和应用功能,以及系统未来的扩展方向。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39;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39;对于省属科研院所的基层党组织来说,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将科技服务和科学服务作为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通过&#39;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7日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以及5月25日在我省视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是林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建成林区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于森工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