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KN-25“超大型火箭炮”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idaocao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韩媒报道,当地时间2020年3月9日上午7时36分,朝鲜在咸镜南道向日本海方向发射了至少3枚飞行物,射程约200千米、最大弹道高度50千米。第二天,朝鲜官方媒体证实,这又是一次“超大口径”多管火箭发射系统的精确打击试验,该武器被美军称为KN-25,是朝鲜公开的最新型制导武器。这标志着KN-25至少进行了6轮试验,共发射十几枚火箭弹,预示该型武器已经逐步接近可实战部署的状态。
朝鲜KN-25“超大型火箭炮”进行发射试验

发展迅速的朝鲜精确制导武器装备体系


  KN-25的朝鲜官方名称为“超大型火箭炮”,其口径可能为500~600毫米,发射车在捷克太脱拉T815 卡车底盘基础上改造而来,车头后方有4 根硕大的发射管。该发射管跟朝鲜仿俄制S-300防空导弹系统开发的“闪电”5(KN-06)导弹发射筒外形非常相似,都有多道环形加强筋,尺寸也相当,发射筒前部的易碎式红色筒盖也高度相仿。只不过KN-06 防空导弹采用垂直冷发射,而KN-25为倾斜式热发射。值得注意的是,KN-06和KN-25的首次试验地点都在咸镜南道宣德一帶,两者在技术上的相似性恐怕并非巧合。据2013年7 月应邀参观朝鲜人民军武器装备馆的韩国专家介绍,KN-06防空导弹的解说牌上注明:弹体长7.5米(弹径约500毫米),飞行速度7 马赫,360°打击范围,准备时间5分钟,(雷达)可以同时跟踪100个空中目标。
  KN-06防空导弹最早在2016年4月初公开。该型导弹的研制成功促进了朝鲜其它固体导弹武器系统的发展,特别是先进固体发动机技术的突破,为KN-25火箭炮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KN-25的飞行速度高达6.5马赫,接近KN-06的最大飞行速度。不过KN-25并非是简单地将防空导弹改为地地导弹,毕竟KN-06的技术更复杂,采用了全动尾翼和燃气舵以及精密的制导系统,造价高昂。而火箭炮的特点之一就是造价较低,适合大量装备。KN-25还采用了333毫米8联装KN-09火箭炮的部分技术,其火箭弹气动布局与KN-09高度相似,只不过弹径和长度都大大增加。两者最大的相同点就是颇具朝鲜特色的火箭弹尾翼设计。其尾翼并非常见的4片十字形布局,而是形似瓦片,两两一组,这样可以贴合于弹体装在发射筒内,发射出筒后才展开,其数量至少有6片,有利于增加升力。在火箭弹头部的截锥体外有4片梯形可动小型鸭翼,其设计与KN-09或者美国GMLRS制导火箭弹相似。
朝鲜“超大型火箭炮”采用类似“闪电”5防空导弹的发射筒

  朝鲜已经开发出外形类似GMLRS火箭弹的多种武器。美制GMLRS火箭弹是一种GPS 制导的227 毫米火箭弹,重309千克,射程70千米,可以落在瞄准点数米之内。大多数GMLRS 火箭弹都采用89千克的高爆战斗部,炸药约占战斗部重量的一半,是美国空军130千克的小直径炸弹炸药量的2倍。GMLRS火箭弹的高精度意味着一枚制导火箭弹就可以达到以前要用十几枚甚至更多非制导火箭弹才能达到的毁伤效果。KN-09制导火箭弹的重量可能为GMLRS火箭弹的3倍,弹头威力也更大,可能有100~200千克,最大射程达200千米。在朝鲜官方新闻中,经常可以看到该火箭弹精确命中目标阵地或海上礁石顶部的画面,显示其较强的精确打击能力。鉴于GPS为美国运营,朝鲜更可能采用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或其它非美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制导,配合简易惯导系统。
  除了KN-09和KN-25,2019年7月31日和8月2日,朝鲜还进行了两次“大口径控制火箭炮”的发射试验。这种火箭炮使用履带式底盘,分为6对负重轮和10对负重轮两种版本,可发射口径约370~400毫米的新型制导火箭弹,最大射程250千米,弹道高度30千米。这些武器的射程都远远地超过韩国的K-MLRS“天舞”多管火箭炮(230毫米弹径,射程80 千米)。朝鲜热衷研发大口径制导火箭弹的原因可能是其空军与韩国空军的差距巨大,只能通过地面火力来增强其纵深打击能力。
KN-25“超大型火箭炮”
朝鲜版ATACMS导弹精确命中目标瞬间

“超大型火箭炮”离实战部署仍有差距


  此前在3月2日,朝鲜也在元山附近发射了2枚KN-25,当时2枚火箭弹的发射间隔时间缩短到了20秒,射程240千米,最大飞行高度仅为35千米,两枚弹几乎同时命中目标。3 月9 日的试验地点是在东海岸松岛空军基地以东的滩涂区域,该基地的跑道曾用于2019年8月24日KN-25的第一次测试。在其中一张公布的图片中,显示一枚制导火箭弹在不断上升的烟雾中撞击地面爆炸后发出强烈的闪光,这表明在其之前也发生了类似的爆炸,意味着至少有两枚火箭弹击中了这个目标。虽然从图片上还不清楚这个目标的位置,但在距离松岛200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岩石小岛,正好与KN-25飞行轨迹的终点一致,这里应该就是靶区。在过去一年中,该岛成为多个新型制导武器系统的靶标,包括2019年9月10日的KN-25试验。当时朝鲜是在西海岸的平安南道价川市一带发射2 枚制导火箭弹,飞行距离330千米,弹道高度约50~60千米,不过间隔时间长达19分钟,还未达到连发水平。随着KN-25试验的进展,火箭弹的发射间隔时间普遍缩短。   不过到目前为止,KN-25还未实现4枚连射,最近才成功进行3连射。要实现4枚齐射并不容易。2019年9月10日,KN-25发射的图像显示,有3个发射管已经将火箭弹发射出去,但是韩国只发现了2枚火箭弹的完整飞行轨迹,这意味着第3枚弹可能在出筒后不久就失控坠地或提前爆炸了。由于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巨大,在土质地面试射时,常常可以看到发射管后方被炽热的高速尾焰冲刷成一个大坑,如何稳定火箭炮定向管,以及迅速为火箭弹装定程序,对朝鲜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即使是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两枚导弹的发射间隔也有1分钟左右。KN-25的最大射程达380千米,比出口版的“伊斯坎德尔”导弹射程还远,如何保证远距离飞行时的精度,也是一个大问题。
  在3月9日试射中发射的3枚弹,前2枚的间隔是20秒,但是被探测到的第3枚与第2枚间隔了将近1分钟,这似乎意味着中间有可能还藏着一枚。一些报道援引美国官员的话称,朝鲜当天一共发射了4枚KN-25火箭弹。外界猜测,KN-25的首次4连发试验,有一枚可能失败了。然而,迄今为止公布的KN-25发射装置的图像显示,显然只使用了最上面一对发射管,也许朝鲜官方选择性地发布图片,以迷惑外界。当天除了KN-25,朝鲜还出动了至少4门射程达65千米以上的22管240毫米非制导火箭炮和9门170毫米“主体炮”。也就是说,即使第4枚KN-25中途坠落,在对方雷达看来,也分辨不清是否为KN-25 还是240 毫米火箭弹,这样就可以掩盖KN-25 火箭炮的真实性能。
  尽管一些技術挑战可能仍然存在,但与近年来发现的许多不同射程的未经多次测试检验的弹道武器系统相比,KN-25的相对稳定的测试程序可能使其更接近实战部署状态。这种远程制导火箭弹系统的研制模糊了传统多管火箭炮和近程弹道导弹之间的界限,如果大量部署,意味着朝鲜对200~400千米外韩国领土纵深目标进行常规打击的能力显著增强,比朝鲜老旧的“飞毛腿”系列(“火星”5)导弹更高的打击精度足以抵消其较小的有效载荷(200~400千克)带来的不利影响。当然,要充分发挥小型战斗部的作战效能,必须将命中的圆概率误差(CEP)降至50~100米以内,否则就得依靠大量发射火箭弹来抵消精度的不足。
今年3月2日,朝鲜从江原道元山一带向半岛东部海域发射2枚KN-25大口径制导火箭弹
KN-02在朝鲜内部称为“火星”11

朝鲜导弹的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自2019年5月以来,朝鲜试验了三种新型固体燃料近程弹道导弹,分别是朝鲜版“伊斯坎德尔”——KN-23; 朝鲜版ATACMS履带式战术导弹发射系统——KN-24;以及战术导弹级别的“超大口径火箭炮”——KN-25。它们的飞行速度都能达到6马赫以上,比“火星”11导弹(朝鲜版SS-21B)的3马赫高多了,射程均达到200~400 千米水平,KN-23导弹甚至可以飞更远(600千米)。此外, 2015年首次亮相的333毫米KN-09 火箭炮,已经成为朝鲜明星武器,可能也出口到了伊朗(伊朗版称为“法吉尔5”)。朝鲜今后很可能用一些新型固体燃料精确制导武器系统来取代其老旧的 “火星”5和“火星”6号导弹,因为固体燃料导弹作战灵活性以及生存能力更强。
  2019年之前,朝鲜主要对地精确打击能力依靠几种近程导弹。“火星”5/6(基于苏联制造的“飞毛腿”B和“飞毛腿”C 研制而成,出口伊朗后被改名为“流星”1/2)可以分别攻击300千米和500千米范围的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直在朝鲜军队中部署。这些液体燃料导弹命中精度低。从2015年开始,朝鲜进行了几次试射,测试为“火星”5/6导弹配备机动弹头来提高打击精度。目前只完成了3次飞行试验,其中一次失败。美国情报部门将这些升级后的导弹分别称为KN-21和KN-18。KN-21射程约为250千米,KN-18射程约为450千米。2017年4月15日的朝鲜“太阳节”阅兵式上,展出了弹头形似中国“东风”11的新型“飞毛腿”改进型弹道导弹及其履带式发射车。5月29日,朝鲜宣布成功进行了这种“采用精密操纵制导系统”(朝鲜官方语)的弹道导弹的试射。导弹射程450千米,弹道顶点高度120千米,飞行时间约6分钟。据称,导弹“在中等射程上精确命中了预定目标点,偏差为7米。”导弹发射前准备工序相较从前的“火星”系列导弹实现高度自动化,发射时间大大缩短。朝鲜媒体提到的“精密化末制导系统”,指的可能是新型光学或雷达导引头。对数量庞大的“火星”5/6 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其精度,能够缩短研制时间,节省大量经费,成效显著。
KN-25火箭炮发射瞬间

  2014年朝中社报道,在朝鲜解放69周年之际,朝鲜成功研制了“朝鲜式超精密化的强有力的”战术导弹,还首次公布了导弹的发射图片。韩联社此前报道称,朝鲜8月14日在元山市一带向朝鲜半岛东部海域发射了5枚飞行物,射程达220千米,超过了以前同种导弹的最大射程。韩美军方对发射照片进行分析后,认为是新型战术导弹。该导弹被美韩称为KN-10,导弹采用新型8×8 发射车(与333毫米口径的KN-09火箭炮底盘相似),在气动外形上和朝鲜仿制自苏联SS-21“圣甲虫”战术导弹的KN-02导弹基本相同。KN-02导弹采用6×6发射车,有效载荷482千克,长6.4米,弹径0.65米,发射重量2010千克,射程120千米,其发射达20次之多。韩军认为KN-02的射程已经由原先的120千米提高至170千米,部署了30余辆导弹发射车,导弹可能达100余枚。据分析,朝鲜近日利用GPS 卫星定位系统大幅提升KN-02的精确度,命中误差仅为50 米,其发射速度比其它导弹快,可在3~4分钟内达到最远射程,发射后15分钟内可再次发射。KN-02和KN-10其实是同种导弹的不同改进型,KN-10可能是更改了发动机壳体材料,并减轻弹头重量来提高射程。由于采用了与“圣甲虫”相似的制导技术,因而命中精度较高。朝鲜媒体称,此次发射体现了朝鲜军队已掌握近程和中远程导弹等所有打击手段,“达到世界水准的超精密化的关键钥匙”。正是在此之后,朝鲜近程导弹的打击精度不断提高,而且新型号层出不穷。   KN-02/KN-10导弹至少经过了20次飞行试验,目前正在研制的KN-23/24/25等新型系统似乎都需要类似数量的试射才能正式定型。其中KN-23从2017年开始至今经历过5次发射,一共发射了11枚左右,已经非常接近实战部署。KN-25通过半年多来的6 次试验,也发射了13~14枚,其CEP据称达30米以内。而KN-24采用了大量与KN-23相通的技术,可以看作倾斜式发射的缩短版KN-23,2019年8月10日和16日分别发射了2枚,至今未见后续试验。KN-24导弹因采用6 对负重轮履带式底盘和箱式发射,被外界称为朝鲜版ATACMS,朝鲜官方称之为“主体弹”,其飞行高度约为48千米,飞行距离400多千米,最高飞行速度为6.1马赫以上。该导弹长约5.5米,弹径可能在900毫米左右,发射重量可能超过3吨。导弹很可能使用精密的激光陀螺仪惯性制导 卫星导航等多种制导方式。它可携带子母弹、高爆弹等多种类型的战斗部,可对不同类型目标实施有效打击,导弹全程在大气层内飞行,主要利用尾部的空气舵面来控制飞行方向,可实现全程制导。导弹的飞行轨迹类似“钱学森弹道”,先爬升到48千米高空,然后下降,到一定高度时拉起,改平飞滑翔一段时间,最后在抵达目标区后,才俯冲攻击。韩国目前侧重于40千米以下高度的低空反导机制将面临巨大挑战。据韩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消息,朝鲜2019年8月16日从江原道东部沿海城市通雄朝日本海发射两枚KN-24导弹,飞行约230千米,飞行高度达到30千米,最高速度达到6.1马赫以上。第二天,朝鲜官方公开导弹精确命中目标礁石的画面,其弹头威力与KN-23相当,在这个飞行距离可携带400~500千克战斗部,其威力大大超过“火星”11导弹。尽管数量不多,但KN-23/24/25导弹比“飞毛腿”导弹更精确,打击效果更佳。固体导弹能节省准备时间迅速发射,快速转换阵地。剩下的最后一个障碍将是导弹的可靠性和它们在各种作战条件下执行预定任务的能力。
韩国版ATACMS——“KTSSM”或将于2021年服役

  朝鲜最近公开的新型武器是与“韩国型三轴体系”相对抗的武器系统,韩美探测并打击这类武器的难度将较以往增大。“韓国型三轴体系”由“韩国型导弹防御系统”(KAMD)、“杀伤链系统”(Kill Chain)和“大规模惩罚报复计划”(KMPR)组成。在朝鲜新式武器面前,韩国反导系统将变得漏洞百出。虽然与韩国最先进的“玄武”2C导弹(射程达800千米)相比,朝鲜的战术精确打击系统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不排除朝鲜也在研制类似的武器。
其他文献
飞桁式空中加油系统——硬管加油  1950年,波音公司推出了飞桁式空中加油系统(Fly Boom),并马上取代了KB-29上以前使用的探管-锥套式空中加油系统(Probe-and-drogue system),这就是KB-29P加油机。与此同时,波音公司在旗下的C-97“同温层货机”的基础上改装出了KC-97加油机。但在战后的喷气式时代,螺旋桨发动机的KC-97显然飞得太慢,已落伍于航空新时代了,
2020年7月3日,俄罗斯空天军总司令苏罗维金上将表示,俄将在2024年完成导弹预警卫星系统部署,系统建成后,俄能对全球范围弹道导弹进行监测,可以提高俄军在电磁干扰条件下的反导能力。  导弹预警系统通常由预警卫星和地面预警雷达组成。预警卫星负责导弹上升段的探测,预警雷达则承担中段、再入段的探测和跟踪,它们相互配合,用接力的方式对导弹进行探测和跟踪,为最高决策层提供尽量长的预警时间,是实施核反击作战
2019年9月12日,英国首相约翰逊正式宣布“箭头”-140型通用护卫舰的设计方案中标英海军31E型护卫舰项目。“箭头”-140型通用护卫舰(题图为其想象图)由英国巴布科克国际公司联手丹麦欧塞登海事技术(OMT)公司,以丹麦海军现役“伊万·休特菲尔德”级护卫舰为原型设计,这意味着丹麦版31E型通用护卫舰将入主英海军。后来居上  为了维护曾经“日不落帝国”的颜面和反潜强国地位,英海军计划采购13艘2
乌克兰“雷霆”地地战术导弹发展◎ 乌军工企业展出的“雷霆”2导弹发射系统模型  早在2005年,乌克兰军工企业就透露正在设计一种新型巡航导弹和一种垂直发射型战术导弹。新型巡航导弹名为“游隼”,亦称“鸢”,采用惯导和GPS/GLONASS相结合的制导方式,反舰型带有一个用于末端寻的的导引头。乌军方将新型系统称为“新型多功能导弹综合体”,并透露其能结合战术导弹和多管火箭发射器的功能,射程可达280千米
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战争持续时间短,作战进程变化快,战场配置相对分散,对陆军快速反应、快速机动、快速前沿部署并快速展开作战行动提出了很高要求。为此,各国极为重视发展机动性好、可运输性强的轮式车辆,确保确保部队拉得出、走得快、跑得远。本届展会上,法国、德国、加拿大、以色列、土耳其、日本等国均展出了新研制的轮式装甲车。  欧洲“皮兰哈”Ⅲ 装甲车  “皮兰哈”Ⅲ 装甲车由通用动力欧洲地面系统公司研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美驻古巴首都哈瓦那外交官持续遭受“神秘声波”攻击,多人被诊断恶心、头痛、平衡失调,甚至失聪和脑损伤等。对此,美总统特朗普10月16日在白宫记者会上称,美驻古大使馆22名工作人员所遭遇的“声波攻击”是一场非比寻常的攻击;美国务院亦表示不清楚“是什么引发了这场攻击”;在9月中旬古领导人卡斯特罗专门召见美驻古大使时也强调“同样感到担心与迷惑”。  的确,这场“声波攻击”蹊跷至极!其罪魁
自动榴弹发射器又称榴弹机枪(Grenade Machine Gun),集曲射和直射弹道于一体,发射小型榴弹并能连发射击,综合了重机枪与迫击炮的优良特性,具有较强的杀伤和破甲能力,是现代战场上普遍使用的最有效轻型支援武器。它通常采用弹鼓或弹链供弹,配属步兵时一般使用三脚架,也可架设在各种战斗车辆和直升机以及巡逻艇上作为支援火力。现役的典型自动榴弹发射器有美国的MK19-3、德国的HK GMG和我国的
提到我解放军早期使用的军用水壶,或许大部分朋友会提起“五零”式水壶,殊不知在“五零”式水壶之前,我军还曾临时配发过一款过渡品。建国前后的一个短暂时期内,我军曾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少量配发过几款缴获自国民党军的军用水壶。它们不仅使用部队少,只经过了简单改造,而且使用时间非常短暂,在“五零”军用式水壶正式配发后即被淘汰。当时临时配发这批缴获品并加以改造的具体用途现已无从考证,笔者曾拜访过一些军中离退休
10月13日,22名美国众议员致信奥巴马,要求其采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此前,也有报道称奥巴马有意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阻力颇大,包括国务卿克里、国防部长卡特、能源部长莫尼兹均持反对态度。9月22日,更有30名参议员联名上书奥巴马,呼吁其不要如此调整核政策。  按理,美国常规军力独步天下,几乎不存在非使用核武器不能应对之非核威胁;美国核力量生存能力极强,即使遭受大规模核突袭,幸存者亦足
2019年10月中旬,南海某海域,北风呼啸,波浪奔涌,一场近似实战的舰潜对抗演练拉开战幕。  海面上,两艘轻型舰艇拥有先进声呐设备,是近海防御尖刀;水下,某型潜艇被誉为“大洋黑洞”,静音能力和隐身效果俱佳。  演练伊始,舰艇编队高速航行至训练海域,等候多时的潜艇早已潜入水下。航路自由规划,不设初始下潜位置,双方完全是未知。  “以往训练中,与这型潜艇多次过招,互有胜负。”“曲靖”舰(题图)实习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