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夜的灯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g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转过身,我便忘记了灯原来是我点亮的。
  灯光越来越亮,温暖的奇迹,我竟然以为是一个长着翅膀的小精灵拿魔棒点亮的—这样孩子气的想象,有人会好意地笑话我。
  在很久以前,我学会了瞅着灯光出神,灯光照不到的地方,我的幻想会蹿去擦亮那么一小会儿。夜的黑是那么的深、那么的重,灯只照耀那么小的空间,我却觉得它的美是无限的。我更动心于灯的轻,虽然穿越过它的光会留下影子,但我却乐此不疲,先是伸长的手臂穿过它,然后是倔强的鼻尖碰到它—整个身体也穿过它:我在嬉戏灯的光,舞蹈状、飞翔状,一会儿觉得在光的波里游泳,一会儿觉得在光的襁褓里抻手蹬脚;熄灭的灯、点亮的灯,跟夜碰撞出火花,一下子减去了所有事物的重量,包括人的忧伤、苦闷和寂寞。
  妈妈常常就着灯光缝缝补补,所以我才能够近距离地偷偷瞧她。在白天的田地里,太阳那么大、那么辉煌,事无巨细它都要管、都要叫人瞧见,我不敢仔细地看妈妈。现在能了,灯光下的妈妈没有那么辛苦,她停歇下来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殘缺和艰辛,甚至有了一些温柔安详,和一些泥土般的美。曾经青草般的妈妈,从我能够回忆的时候起,她就像打了霜的庄稼。我这一辈子都不可能用花朵来比喻妈妈,虽然她一辈子都在泥土里生活着,却永远不会长成一朵花。我最喜欢妈妈就着灯光缝缝补补,自己不是花,就在孩子们的衣服上绣上自己梦中的花吧。我想一次又一次地偷偷瞧妈妈,可是怕她察觉,让人脸红,便在灯光中扮小鸟飞来飞去,无声无息地穿越,无声无息地爱着妈妈,看灯怎样抚慰她,也看她怎样使夜晚的灯变得越来越深情。
  我们家里没有薰衣草和白天鹅,更没有太妃糖,也从来不会秩序井然,笨拙沉重的劳动工具,硬木和钢铁的结合,总是乱乱地放着,所有的孩子也都是乱乱地长大。抱怨过吗?也许真的抱怨过,但是谁能够对着大风长时间地制造抱怨的肥皂泡呢?如果我抱怨过,也至多有三分钟—看到妈妈在烈日下像男人那样干活,我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子,抱怨如同田地里的野草,必须立刻拔去。劳动啊劳动,筋疲力尽之后,难言的委屈,毕竟还是一个孩子,会想得到永远买不到的玩具,怎么办?我一次一次地走进夜里,一次一次争着将灯点亮,慢慢放松,渐渐平静,甚至渗出莫名的欣悦,想象是长着翅膀的小精灵拿魔棒帮我们点亮的。在我看来,夜晚的秩序感最为强烈,不像白天那么忙乱,黑色的经纬线交织出精致细密的网,走到哪里都被夜的魔法罩着,人变形为爬行的小昆虫,谁也突破不了层层叠叠的暗网—于是,我们召唤来了灯,天空召唤来了星月,任何的光都是对秩序的破坏,轻对重的破坏。我痴迷于这种破坏,犹如对游戏的痴迷,听不到打碎玻璃般的声响,只有小精灵扇动翅膀的窸窸窣窣,余音袅袅的吟唱。
  灯,夜的灯,乡村的灯,常常在家的中心点亮的灯。
  白昼里的光,惟有一块块压下来的考验,带着盐和泪水的咸味,还有硌脚的疼痛。而夜晚的灯光,抚慰着妈妈们,抚慰着我们这些孩子,抚慰着此时此刻的整个村庄。生活不再瘦骨嶙峋,我借此触摸到它的肌肤,有一些饱满,有一些温热,汗水里散出青草香、野花香,灯的目光一闪,我窥探到生活的乳牙和灵魂,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妈妈!”我叫一声灯光中的妈妈。
  妈妈抬头看看我,无声无息地笑,一瞬间一动不动的疼爱,继续埋头去缝缝补补,那么漫长的缝缝补补,那么沉默的缝缝补补。
  妈妈知道我根本没有任何事情,只是想叫一声妈妈,也不在乎她到底答应不答应,不答应,她也永远是我的妈妈,妈妈!灯光黯淡了那么一下,妈妈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明亮。第二天清晨,我们就能够穿着她缝补过的衣服,灯光抚慰过的衣服,明亮得跟新做的一样的衣服,醒目地走进学校,或者铺满露水的田野。
  最近的灯,最美、最动人,在最近的灯光里看最近的人,最难忘、最怀念。
  那时的油灯和后来的电灯没有区别,最近的光、最近的人、最近的生活,没有区别。
  妈妈在白天老得最快,夜晚的灯光一亮,稍稍推迟了她老去的时间,它也许真是长着翅膀的小精灵用魔棒点亮的,多少有些魔法,而且多少懂得妈妈的孩子们的心。我从来没有勇气拥抱自己的妈妈,任何的亲昵都让我脸红,还好,夜的灯替我拥抱了妈妈,而且是用最近最美的灯光拥抱了她。我会想象这盏乡村的孤灯也是我啊,妈妈不知道也没有关系,当我在灯光中飞来飞去的时候,那个孤单而深情的影子一次一次地拥抱了妈妈,飞掠而过的拥抱,总有一次会让妈妈感觉到来自孩子纯真的魔力。
  从油灯到电灯,妈妈不言不语,越来越老。我也离开最近的灯、最近的人,灯光模糊,人影也融进黑夜。我仿佛成了生活的孤儿,怀抱着希望和忧伤,怀念着夜有明灯的远山远水。
  城里的黄昏总是来得晚,夜晚也是,也不用我争着去点亮灯,但我总会想起远在乡下的那盏灯:妈妈,你是不是很早很早就点亮了它?让灯像一滴明亮的泪水,高高地从夜空坠下,悬在你的面前、家的中心,怎么也不肯落下?我们都不知道风是怎么来去的,光影流逝,而灯光同在。妈妈,我学会了打开箱子,合上箱子,带着箱子在街道上走来走去,可是我还是渴望回到家里,争着为你点亮一盏灯,而怎样就着灯光,拥抱自己的妈妈,我仍旧没有学会呢。
  灯,不管怎么想象,它都最像妈妈在夜里寻找孩子的眼睛吧。
其他文献
许多同学都在拼命往外企挤,所以,当我被德国一家公司录取之后,同类的眼光可谓艳羡至极。  馅饼就是前天掉下来的,那封电子邮件不知被她们宣读了多少遍,我也沉浸在极度的快乐之中。本打算今晚请同学们大搓一顿,以表庆祝,未曾想第二封电子邮件接踵而至,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老板生日,请我周末去老板家庆祝。  秘书还没上任,先要去老板家赴约,其中奥妙,不言自明。同学们纷纷感叹,天下果真没有免费的午餐,叫我小心为妙
今年夏天,我們离开40℃高温的江南,奔赴向往已久的大西北,寻觅丝绸之路上的壮美与沧桑。  我们到达青海湖二郎剑景区时,太阳还躲在云层里,湖边的风呼呼地撞过来。身着夏装的我们冷得哆哆嗦嗦,连忙在入口处租了厚实的军大衣,坐上观光车到达景区中心。我们沉醉在澄碧的湖水里,游玩了近三个小时,重新坐上观光车出去。不曾想出口与入口不是同一个地方,还有一段较长的距离,而同行的人已经在旅游车上催我们。这样,租来的军
毕沅(1730年~1797年),江苏太仓人,字纕蘅,号秋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状元。  毕沅参加会试之前,是清廷军机处的职员。乾隆二十五年的礼部会试,他和单位同事诸重光、童凤三都参加了考试,并且发挥得都不错,考得都很理想。  会试结束后的两天时间,是主考官阅卷的时间。那年的殿试,又是主考官由原来的14人减为8人的第一年,蒋溥、秦蕙田、介福、张泰开等8个阅卷的考官有2个是大学士,6个是院部大
颇具传奇色彩的已故教授杰罗姆·雷特文,生前是麻省理工学院电子与生物工程名誉教授、世界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以奔放的“浪漫主义”态度应对严谨的“科学家”生活,是杰罗姆一生的待人行事准则,而这个特质也渗透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育人。  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严师,想要成为他的学生,是一件“很容易却又很困难”的事,很容易是因为他收学生的方式很浪漫,很困难是因为他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很严谨。生性浪漫的他
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我无意间发现了一家名为“蜗牛”的邮局。进去一探究竟后,我才知道这家“蜗牛”邮局简直太有创意了,它成为我此次安卡拉之行最难忘的事物。  这家“蜗牛”邮局名副其实,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慢”,到这家邮局邮寄信件或物品,最快也要等到1年后,对方才能收到,最慢的甚至要到半世纪后。  在“蜗牛”邮局里,人们要寄的东西五花八门。有的人要寄信和礼物给多年后的自己或亲朋
大约十年前,我教一群孩子航行。他们都很聪明、充满热情,跟别的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这是一群严重残疾的孩子,他们当中有三人坐在轮椅上,腰部以下已经丧失知觉;一个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且右手臂畸形;另外两个是脑瘫儿,走路有困难。  我永远忘不了第七个小男孩,我叫他马修。他深受脑瘫的折磨,加上长期不运动,他的两只手和两个胳膊都因此变得畸形;他的后背弯曲,面部变形,双腿也不听使唤;他甚至连笑的时候,都只能艰难地发
我怀念过去的你,怀念我留在单车上的17岁,怀念曾经因你的一阵微笑而激荡起来的风,夹着悲欢和一去不再回来的昨天,浩浩荡荡地穿越我单薄的青春。明亮、伤感、无穷尽。    1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谁可以相信这是我一年多以前想要出的书的名字。那个时候我高三,在一种单纯可是近乎残酷的时光里,在一种仰望和低头的姿势里,想着不可接近可是又格外真切的未来,我在想那个夏天里看不到整片阳光的大学,我在想我应该对
可口可乐公司开发出了一系列不同口味的加料饮料,但产品上市,销售成绩一塌糊涂,仅一年时间,公司总销售额就下降了6000万美金。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杰克·斯塔尔百思不得其解:就算顾客再挑剔,也总有一种口味适合呀,怎么加料饮料就这么难销呢?  终于,他在一段对话中找到了答案。  顾客:老板,来一罐可乐。  店老板: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  顾客:可口可乐。  店老板:碳酸的还是加料的?’顾客不由好奇:可
假如你有机会去听麻省理工学院沃尔特H·G·卢因教授的物理学讲座,你将惊讶地发现这位有名的教授并没有高高在上地坐在讲台后,你也看不到他对着笔记本或者投影屏幕向观众滔滔不绝地进行讲解。事实上,你更可能发现他正在天花板上荡秋千以演示钟摆是如何运动的;或者用小猫的卷毛猛击一个学生以产生一个电荷。“学生们可能记不住一个复杂的方程式,”他说,“但是他们肯定能记住一个在空中飞翔的教授。”  沃尔特的学生不仅仅是
生命,那是自然送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2011年的夏天,襄阳城简直可以用火炉来形容。18岁的高三毕业生张文驰怀着激动的心情,跟他的同学们一起走进了高考考场。不同的是,别的同学都精神饱满,而张文驰偏偏在这个时候生病了。  高考成绩很快出来了,结果可想而知。  “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张文驰第一次真切地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果故事讲到这里戛然而止,那就太平淡无奇了。可是,故事偏偏发生了转折。  就在高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