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瓷质和琉璃建筑构件的工艺特点研究

来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t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琉璃建筑构件在中国历史悠久,起源于北魏,唐宋时期已在高等级建筑上大量使用,鼎盛于元明清时期.西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同宋辽金并立,处于琉璃瓦技术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西夏陵遗址是西夏时期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经考古调查与发掘,出土了大批文物,包括大量建筑构件,以白瓷板瓦与各种类型的绿釉琉璃建筑构件为主,即为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当前对西夏陵的考古工作及出土文物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对西夏的瓷质和琉璃建筑构件,主要是通过考古类型学与历史文献对其社会功能等加以考释,对工艺研究甚少,同时相关的技术特点与来源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研究西夏时期官式建筑材料的工艺特点,选取该遗址出土的白瓷板瓦、绿釉琉璃瓦30件,采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成分分析、物相分析及显微观察.结果 表明,白瓷板瓦胎体Al2O3含量较高,存在莫来石,釉料配方属于钙碱釉,工艺精细,与同时期灵武窑白瓷接近,应采用白瓷技术制作;绿釉琉璃瓦胎体CaO与Fe2O3含量较高,属于北方普通高钙易熔黏土,釉料为铜作着色剂的铅釉,与宋代绿釉琉璃瓦成分相近,符合传统的低温铅绿釉体系,可能是借鉴中原技术完成的.两种材质的瓦件都是西夏时期高等级建筑构件,官式建材的典型代表,是同时存在的,展现出西夏时期在官式建材生产技术上的多元性.但这两种技术差别较大,来源不同,反映出西夏在官式建材生产中兼容并包,在学习中原传统的同时又能紧密结合佛教文化,极具党项族的民族特色.更重要的是,西夏时期的建筑体系已趋于复杂化,可能会根据建筑不同部位、性质、等级与功能来使用不同的琉璃瓦构件,这对建筑琉璃体系的丰富与发展是极大的贡献.本工作利用科技考古分析,探究西夏时期官式建筑构件的工艺特点,讨论制作技术反映出的建筑思想伦理;进一步丰富西夏瓷质和琉璃建筑构件的研究,与宋辽金时期建筑琉璃形成对比,补充了中国古代建筑琉璃技术的研究;同时加深了对西夏官式建筑的认识,也促进了对西夏与中原地区文化融合互鉴的理解.
其他文献
文章首先分析了何谓“恐婚”、哪些人“恐婚”、“恐婚”者的群体特征.其次剖析了“恐婚”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恐婚”现象将带来的社会负价值.最后探索了克服“恐婚”的伦理途径:要提升从“我”到“我们”的伦理认识,要传承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要加强社会舆论对青年婚恋的正确引导,要发挥家庭的示范效用.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15世纪中叶青花方胜纹绣墩,体量较大,器形特殊,出土时破损和缺失严重,修复难度较大.本研究通过分析传统考古修复中石膏作为补配材料的局限性,利用3D扫描打印的优势,设计采用新颖的高强度透明树脂取代传统修复补缺材料,并且结合特制的加固装置完成对大型青花绣墩的考古修复,满足了后期研究与展览的需要.本研究提出了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3D打印补配大件异形陶瓷器的修复技术路线.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在建党一百年之际,回顾党的历史可获得四点启示:(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为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奠定社会基础;(二)为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提供动力支持;(三)为党领导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确立基本遵循;(四)为党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提供行动指南.“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党的历史上闪烁着真理光芒,是中国共产党常讲常新的伟大理念.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6年在蒲江飞虎村发掘了60座战国晚期墓葬,共出土青铜器181件(套).其中M39出土了一件表面锈蚀覆盖严重的错金银青铜带钩,但其上错金银纹饰无法分辨,为还原其历史、艺术与研究价值,需对其表面锈蚀物进行清除.采用X射线成像系统、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系统、X射线衍射仪等对带钩的保存状况、材质、锈蚀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带钩上分布有精美的金银装饰纹饰,且金和银交替使用;带钩基体保存较差,锈蚀程度较重;部分区域金银丝已脱落.表面锈蚀覆盖严重,部分区域存在裂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