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球员和裁判员的舞台在球场上,不同的是球员无时不刻都要展示自己的存在,而裁判员的表现却不是要让人感觉到他的存在。本赛季的CBA赛场上,裁判员们的表现正好相反。
上赛季CBA联赛恢复比赛后,为体育界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但两个多月后,同样是封闭打赛会制的CBA联赛,出现在媒体头条的却不再是精彩的比赛新闻,教练员、球员和裁判员的言语冲突频频见诸报端。当裁判员超越球员和比赛本身,成为CBA的焦点,显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两次严重冲突
现如今CBA裁判员与教练员、球员关系紧张,寻常的争执、口角已经见怪不怪了,差不多每场比赛都能看到,球队与裁判员冲突最激烈的要数这两次。
一次是去年12月29日青岛对浙江,比赛第二节青岛队杨金蒙在突破时被浙江队程帅澎撞倒在地,主裁判汪梅判罚普通犯规,青岛队主教练吴庆龙对此很不满,质问裁判:“这是打球还是打架?”汪梅马上给了吴庆龙一个技术犯规。吴庆龙更加生气,继续激烈地表达不满,裁判员转身又给出一个技术犯规,将吴庆龙驱逐出场。
此时,吴庆龙彻底爆发,冲进场内喊道,“他就是报复我,他带着情绪!”在被球队助理教练劝离之前,吴庆龙又走到记录台前责问技术代表。
这场比赛最终演变为犯规大战,全场两队一共出现了70次犯规,罚了101个球,比赛变得七零八碎,最终青岛以120比127不敌浙江。
吴庆龙早在1997年就开始执教辽宁,出战当年的甲A联赛,冲裁判员发这么大火还是第一次,这次冲动让他受到累计停赛3场、罚款2万元的处罚。
另一次是北京首钢对深圳队。比赛还剩1.7秒时,深圳队外援布克投篮,与防守他的北京队刘晓宇发生身体接触后倒地。当值主裁判汪梅第一时间没有鸣哨判罚犯规,深圳队投诉后,汪梅通过观看录像回放,判罚刘晓宇违体犯规,给了深圳队两罚一掷,基本宣判了北京队的输球。
这一判罚也引发了北京队的强烈抗议,主教练解立彬一度要带队离场,但最终回到了场内,北京队队长翟晓川认为裁判员的判罚是针对北京队有意为之,在场地中屡次喊出“都针对我们,北京怎么了?”赛后,此言迅速上了热搜。对裁判员的质疑让一场本来十分精彩的比赛变了味道。
两天后,CBA公司裁判总监杨茂功表示,经过裁判专家组复议,当场裁判员的判罚在处理程序和认定上都符合篮球规则和CBA特殊规定及解释,没有问题。但是,裁判员在场上失去了公信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CBA的裁判和球队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呢?

放大的矛盾
每个赛季的联赛开始前,CBA公司召集所有裁判员开会,布置新赛季的执裁重点。本赛季的联赛就是要严格管理脏动作、替补席人员、运动员对裁判过分抱怨,所以,本赛季技术犯规和违体犯规的判罚满天飞。
初始阶段,这样的严格管理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随着比赛深入,裁判员的权力有滥用之势,球员稍有不满,就会招致技术犯规,更有甚者,新疆队于德豪被裁判员直斥“闭嘴”,苏州肯帝亚队史鸿飞更被裁判员直接给出“还想不想打球”这样带有威脅性质的话。
于德豪、史鸿飞的报怨再不合理,裁判员这样的话都是不合适的。裁判员是比赛的服务者,不是手握生杀大权的判官,可以随意宣判。
本赛季CBA是空场比赛,没有现场成千上万观众的助威,现场收声效果好得出奇,裁判员的每一句话都能被清晰收录,成为赛后的话题。
过去,教练员、运动员对裁判表示质疑,并不比现在少,但当时现场太嘈杂,球迷只能看见双方交流的动作,听不到声音,引发不了多大争议。在自媒体、短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裁判员和球队之间的矛盾无形中被放大了很多倍。
来自上海的裁判员胡吉对此深有体会。在辽宁队与青岛队的比赛之后,辽宁队主教练杨鸣的一条短视频在网络上疯传,杨鸣瞪大了双眼和裁判员交流:“我是教练,我站起来都不行?”
一时间,舆论狂欢,球迷无不嘲笑当值裁判滥用权威,君不见国内外的比赛,教练员站着指挥、和裁判员交流沟通的场面司空见惯,CBA凭什么不让教练员站起来?
对此,胡吉大倒苦水:“手机视频断章取义。我2009年就是国际裁判了,能不知道教练可以站起来?网上视频看上去是杨鸣在抱怨郭艾伦的球没有判对方犯规,其实,我警告的是他对上一个球的反应,那个球梅奥投篮被打掉,杨鸣在场边喊:‘这球还不吹?’当时没有死球,死球以后,我借这个机会警告他:‘像前面那种情况,你如果站起来大声抱怨,我可以直接给你一个技术犯规。’”
更有甚者,还将杨鸣的这个镜头和其他裁判员对他说‘跟你没关系’剪到一起,影响就更为恶劣了。
事后,CBA公司向胡询问了当时的情况,确认没有问题,但不良影响已经传播开来。有些球迷的心态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很喜欢看这种教练和裁判对峙的场面,但出现的次数多了,CBA这两年好不容易扭转的形象,又有了开倒车的趋势。
裁判报告重现
对于目前裁判员引发的非议,CBA公司心知肚明,并非全无动作。很多人不知道,CBA裁判员的主要考核标准是“正判率”,每场比赛都有监评员坐在直播屏幕前,裁判员每响一声哨,监评员会按一下是正确还是错误。裁判员的正判率和绩效奖金直接挂钩。裁判员分为ABCDE五档,如果正判率长期低下,裁判员是要降档的。 正判率不是比赛的全部,一个裁判员如果整场比赛的判罚大多没问题,但最后时刻的一声哨错了,照样在赛后引发恶评如潮。
此外,CBA公司曾邀请南京同曦的主教练贝西洛维奇、新疆队主教练阿的江等人,为裁判团队授课,想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主教练和裁判员的交流,让大家互相了解。
阿的江说:“教练员和裁判员不矛盾,在各自岗位上集中精力干好各自该干的事情,而不是牵扯其他。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三位一体,教练员没有什么是不能和裁判谈的。”
来自浙江的裁判员宋晓竞表示,希望外界能体会裁判员的难处,长期封闭比赛和舆论让裁判很有思想压力,但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尽量吹罚公平,尺度一致。

CBA公司還派选很多辅助裁判参加球队训练课,提高对动作的辨识。这些辅助裁判的第一站是广东队的训练课,通过近距离观摩主教练杜锋指导训练,了解广东队球员的动作特点和战术风格,整个过程中,裁判员与教练员、运动员拉近距离,增进了解。
这些举措确有一定作用,却很难从根本上扭转如今的被动局面,CBA公司的下一个动作是从第三阶段比赛开始,恢复最后两分钟的裁判报告。
CBA最早的一份裁判报告,是2017-18赛季常规赛,山西队同新疆队比赛后推出的,因为那场比赛最后时刻发生争议,从那之后,如果比赛最后两分钟分差在5分或5分以下,赛后第一时间出具裁判报告。但上赛季半决赛广东队与北京队的第一场比赛后,CBA官方的最后两分钟裁判报告消失了。
有消息称,因为当值裁判员在比赛最后时刻出现了大量不利于北京队的判罚,北京队又是失利的一方,公布裁判报告会引发巨大争议,所以高层的领导没有签字,报告最终没有公诸于众。
随后的总决赛以及本赛季前面的比赛,CBA再也没有发布裁判报告。报告还存在,只限于内部监评,不再向外界公布。
本赛季,每当赛后出现巨大争议,各说各有理的时候,唯一有公信力的人就是CBA公司的裁判总监杨茂功。他说判罚没问题,就可以当作官方意见。
如果记者事后没有主动采访杨茂功,他没发声,比赛最后时刻的争议判罚就成了一笔糊涂账,CBA裁判的公信力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恢复公布裁判报告,作用非常明显,一来用专业的评判平息舆论风波,封住那些想搬弄是非的自媒体,保护CBA品牌形象,裁判员顶住压力做出正确判罚而不被理解时,能在报告公布后获得清白,二来球迷可以借此学习一下CBA的规则,共同提高。
希望这样的报告再也不要遇到巨大争议就改成内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