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著名家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根据中学语文科的特点,如何达到“不教”这一目的确实值得深思。中学语文该如何教?我们要明白:语文知识包含两大知识系统,一是语言知识系统,二是语言文学知识系统。而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课,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同时,语文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在使用时,它又是各类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语文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等。如果学生不会运用,那所学的知识就等于过眼烟云,能力的提高更无从谈起。所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了达到“教就是为了不教”,就必须正确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然而,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尽管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对教法作了较多的研究,如:单元法、四部法、讲读法、讨论法、评点法、图表法、以读带讲法等。虽然这其中有许多确实有效,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究其本质,仍都是 “教”的方法。真正重视语文学法指导的可谓少之又少,以致许多学生并未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法是什么”还缺乏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没有从前人、老师或同学那里学习好的学习方法,也不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据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方法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听课、记笔记抓不住要领,效率不高。2.死记硬背,不注意消化理解。3.不善于思考,有问题不及时请教老师、同学。4.不看课本、不复习就做作业。5.忽视基础知识的基本训练。6.不重视写作。7.自学能力相当差,不知如何去阅读理解课文。
所以,中学语文教学中历来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现象,这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自己读书、自己作文的方法,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具体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1.学会使用工具书和学习参考书。
2.养成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
3.学会阅读一篇文章、一本书或一套书的基本方法。
4.懂得文章的写作方法,会写常见文体的文章。
5.能运用“已知”去学习,去开拓新知识。
6.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7.会分析评价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表现方式。
8.会在学习中及时发现问题,能质疑问难。
9.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测试,查漏补缺,获取知识。
10.养成动笔墨读书的良好习惯。
语文学习方法的培养离不开语文教师的指导,即在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他们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实践中恰当地选择和运用,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具体的学法,如,字、词、句、段、篇、章的学法,听、说、读、写的学法等。但光有这种方法还不够,还要学会把学习方法加以迁移,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学习上的许多细小问题,往往可归纳为能否合理运用时间,做好预习,提高听课效率,做好课堂笔记,认真完成作业,及时进行复习,掌握应试技巧,抓好课外学习等。只有进一步指导学生从较低的事实性认识过渡到较高级的抽象概括、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阶段,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方法的使用价值,从而充分认识具体适用范围,使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自觉选择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二是从本质上说,方法是思维方式的外化形式,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方式便外化为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思维方式有新旧之分、好坏之别,学习方法也有高低优劣之变。例如,在阅读文章时,常用的方法是按字、词、句、段、篇、章,从形式到内容的顺序理解的方法,这固然有效,但太慢,不能算是理想的方法。如果换另一种方法,即通过粗读,暂时舍弃一些难懂之处,迅速而概略地了解整体,进而立足于整體,鸟瞰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然,这种方法优于前者。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训练也在于思维方式的训练。在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事理,即通过思维来理解方法的本质,掌握方法的要点,并在实践中反复训练。
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应重视研究教师的“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早已明确的问题。但同时也应明确,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绝不能否定或贬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习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效。在学习方法方面,如果教师重视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指导,无疑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保证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中,所谓教师的“导”,说到底应就是通过有效训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学生的“主体”,说到底就是在训练中理解并有效地掌握这些方法。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能力,其关键在于通过指导,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责任编辑 韦 雄)
然而,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尽管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对教法作了较多的研究,如:单元法、四部法、讲读法、讨论法、评点法、图表法、以读带讲法等。虽然这其中有许多确实有效,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究其本质,仍都是 “教”的方法。真正重视语文学法指导的可谓少之又少,以致许多学生并未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法是什么”还缺乏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没有从前人、老师或同学那里学习好的学习方法,也不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据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方法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听课、记笔记抓不住要领,效率不高。2.死记硬背,不注意消化理解。3.不善于思考,有问题不及时请教老师、同学。4.不看课本、不复习就做作业。5.忽视基础知识的基本训练。6.不重视写作。7.自学能力相当差,不知如何去阅读理解课文。
所以,中学语文教学中历来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现象,这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自己读书、自己作文的方法,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具体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1.学会使用工具书和学习参考书。
2.养成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
3.学会阅读一篇文章、一本书或一套书的基本方法。
4.懂得文章的写作方法,会写常见文体的文章。
5.能运用“已知”去学习,去开拓新知识。
6.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7.会分析评价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表现方式。
8.会在学习中及时发现问题,能质疑问难。
9.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测试,查漏补缺,获取知识。
10.养成动笔墨读书的良好习惯。
语文学习方法的培养离不开语文教师的指导,即在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他们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实践中恰当地选择和运用,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具体的学法,如,字、词、句、段、篇、章的学法,听、说、读、写的学法等。但光有这种方法还不够,还要学会把学习方法加以迁移,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学习上的许多细小问题,往往可归纳为能否合理运用时间,做好预习,提高听课效率,做好课堂笔记,认真完成作业,及时进行复习,掌握应试技巧,抓好课外学习等。只有进一步指导学生从较低的事实性认识过渡到较高级的抽象概括、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阶段,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方法的使用价值,从而充分认识具体适用范围,使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自觉选择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二是从本质上说,方法是思维方式的外化形式,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方式便外化为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思维方式有新旧之分、好坏之别,学习方法也有高低优劣之变。例如,在阅读文章时,常用的方法是按字、词、句、段、篇、章,从形式到内容的顺序理解的方法,这固然有效,但太慢,不能算是理想的方法。如果换另一种方法,即通过粗读,暂时舍弃一些难懂之处,迅速而概略地了解整体,进而立足于整體,鸟瞰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然,这种方法优于前者。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训练也在于思维方式的训练。在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事理,即通过思维来理解方法的本质,掌握方法的要点,并在实践中反复训练。
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应重视研究教师的“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早已明确的问题。但同时也应明确,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绝不能否定或贬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习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效。在学习方法方面,如果教师重视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指导,无疑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保证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中,所谓教师的“导”,说到底应就是通过有效训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学生的“主体”,说到底就是在训练中理解并有效地掌握这些方法。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能力,其关键在于通过指导,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