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省双牌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双牌县第一中学”)是一所义务教育制的初中学校,学生来自县城及周边乡镇,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乡镇学生,大多行为习惯不好。针对这种情况,双牌县第一中学自2009年上学期起开始实施“新德育养成教育课题”,从此,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焕发了新的青春和活力。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双牌县第一中学的“新德育养成教育课题”就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集养成教育、成功教育、自我教育、赏识教育于一体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教育。学校从培养学生习惯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开展“新德育养成教育课题”?学校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定规则。学校参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双牌县第一中学养成教育学生一日常规》《“德智体美全发展,精彩生活每一天”之双牌县第一中学养成教育自评评分细则》,对学生做操、上课、自习、作业、午休、卫生值日、上学放学、就餐就寝、阳光体育锻炼、双休日节假日学习、师生交往等方面均作出详细的要求。
二是编载体。学校紧扣培育厚德人、勤学人、健康人、文明人、创新人、幸福人的育人目标,组织专业人员、骨干教师自编《新德育养成教育读本暨励志自修日记》校本教材六本,内容分别为厚德篇、勤学篇、健康篇、文明篇、创新篇、幸福篇,学生每期一本,既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育人目标教育,又要求学生每天写出励志自修日记,记下在学校生活的每一天。如《新德育养成教育读本之厚德篇暨2011年上期励志自修日记》校本教材的编写,学校认为作为“厚德人”的中学生应是合格中学生、合格公民、时代少年、英雄少年、领袖少年,因此紧扣培育“厚德人”的育人目标,《厚德篇》读本内容设计如下:①做合格中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②做合格公民: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③做时代少年:要惜时进取,互助合作,个性创新,理财环保;④做英雄少年:要志存高远,勇于担责,顽强抗挫,坚强毅力,嫉恶如仇;⑤做领袖少年:要悦纳自信,宽容隐忍,孝顺老人,勤勉表率,正直清廉,有领袖气质。读本设计的励志自修日记,学生记录自己当天的德智体情况外,还对当天的德智体情况作自我评价并量化打分,自我管理、自我监控,满分为100分。为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的监管,通宿学生由家长监督并签名,寄宿学生由班主任监督并签名。
三是重激励。班级和学校每月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情况小结一次,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自评、班评、师评均为满分者,学校在校刊《潇湘星苑》上公布名单表扬,且赠一本学校专门印刷的有表扬名单的《奖励本》。全期德智体三方面均为满分者,学校在《学校工作年鉴》上公布表扬名单,以作永久纪念。
四是抓落实。为落实“新德育养成教育课题”实验,学校结合实际,实施每天五线管理,即四名行政领导值日、教师全天候值日、学生会干部值日、专职管理教师值日、课堂学习情况教师评价。值日者依据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实施细则,分工负责,层层落实。当天检查当天汇总,次日上午9点钟前学校政教处公布。学校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环境卫生、教室卫生、宿舍内部摆设、仪容仪表等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作为班级考核和学生新德育养成教育评分的重要依据。
五是勤反馈。学校建立家校反馈制,促进学生校内外均养成良好习惯。学校构建了“三沟通”管理平台:班主任电话督查、教师家访、家长校访,及时反馈学生在家、在校的养成教育情况,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双牌县第一中学的“新德育养成教育课题”的实施开辟了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提升了学校德育工作质量,开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新德育养成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对初一新生,入学教育时组织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双牌县第一中学养成教育学生一日常规》《“德智体美全发展,精彩生活每一天”之双牌县第一中学养成教育自评评分细则》,讲明做操、上课、自习、作业、卫生值日、上学放学、就餐就寝、午休、阳光体育锻炼、双休日节假日学习、师生交往等方面的要求,且第一个月隆重表彰养成教育优胜者,初一新生能以较高起点步入初中生活。每月一激励,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纠正不良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优良道德品质,学校校纪校风校貌焕然一新,学生文明礼貌的程度及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各级领导的好评。
“新德育养成教育课题”给学校带来了优良的校风,优良的校风为学校赢得了诸多荣誉。近年来,双牌县第一中学连年被评为县教学、综治、安全、计生工作先进单位,“新德育养成教育课题”荣获县首届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学校获得“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湖南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湖南省2009—2012年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湖南省中小学教育培训基地学校”等荣誉称号。
(作者单位:湖南省双牌县第一中学)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双牌县第一中学的“新德育养成教育课题”就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集养成教育、成功教育、自我教育、赏识教育于一体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教育。学校从培养学生习惯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开展“新德育养成教育课题”?学校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定规则。学校参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双牌县第一中学养成教育学生一日常规》《“德智体美全发展,精彩生活每一天”之双牌县第一中学养成教育自评评分细则》,对学生做操、上课、自习、作业、午休、卫生值日、上学放学、就餐就寝、阳光体育锻炼、双休日节假日学习、师生交往等方面均作出详细的要求。
二是编载体。学校紧扣培育厚德人、勤学人、健康人、文明人、创新人、幸福人的育人目标,组织专业人员、骨干教师自编《新德育养成教育读本暨励志自修日记》校本教材六本,内容分别为厚德篇、勤学篇、健康篇、文明篇、创新篇、幸福篇,学生每期一本,既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育人目标教育,又要求学生每天写出励志自修日记,记下在学校生活的每一天。如《新德育养成教育读本之厚德篇暨2011年上期励志自修日记》校本教材的编写,学校认为作为“厚德人”的中学生应是合格中学生、合格公民、时代少年、英雄少年、领袖少年,因此紧扣培育“厚德人”的育人目标,《厚德篇》读本内容设计如下:①做合格中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②做合格公民: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③做时代少年:要惜时进取,互助合作,个性创新,理财环保;④做英雄少年:要志存高远,勇于担责,顽强抗挫,坚强毅力,嫉恶如仇;⑤做领袖少年:要悦纳自信,宽容隐忍,孝顺老人,勤勉表率,正直清廉,有领袖气质。读本设计的励志自修日记,学生记录自己当天的德智体情况外,还对当天的德智体情况作自我评价并量化打分,自我管理、自我监控,满分为100分。为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的监管,通宿学生由家长监督并签名,寄宿学生由班主任监督并签名。
三是重激励。班级和学校每月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情况小结一次,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自评、班评、师评均为满分者,学校在校刊《潇湘星苑》上公布名单表扬,且赠一本学校专门印刷的有表扬名单的《奖励本》。全期德智体三方面均为满分者,学校在《学校工作年鉴》上公布表扬名单,以作永久纪念。
四是抓落实。为落实“新德育养成教育课题”实验,学校结合实际,实施每天五线管理,即四名行政领导值日、教师全天候值日、学生会干部值日、专职管理教师值日、课堂学习情况教师评价。值日者依据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实施细则,分工负责,层层落实。当天检查当天汇总,次日上午9点钟前学校政教处公布。学校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环境卫生、教室卫生、宿舍内部摆设、仪容仪表等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作为班级考核和学生新德育养成教育评分的重要依据。
五是勤反馈。学校建立家校反馈制,促进学生校内外均养成良好习惯。学校构建了“三沟通”管理平台:班主任电话督查、教师家访、家长校访,及时反馈学生在家、在校的养成教育情况,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双牌县第一中学的“新德育养成教育课题”的实施开辟了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提升了学校德育工作质量,开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新德育养成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对初一新生,入学教育时组织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双牌县第一中学养成教育学生一日常规》《“德智体美全发展,精彩生活每一天”之双牌县第一中学养成教育自评评分细则》,讲明做操、上课、自习、作业、卫生值日、上学放学、就餐就寝、午休、阳光体育锻炼、双休日节假日学习、师生交往等方面的要求,且第一个月隆重表彰养成教育优胜者,初一新生能以较高起点步入初中生活。每月一激励,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纠正不良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优良道德品质,学校校纪校风校貌焕然一新,学生文明礼貌的程度及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各级领导的好评。
“新德育养成教育课题”给学校带来了优良的校风,优良的校风为学校赢得了诸多荣誉。近年来,双牌县第一中学连年被评为县教学、综治、安全、计生工作先进单位,“新德育养成教育课题”荣获县首届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学校获得“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湖南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湖南省2009—2012年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湖南省中小学教育培训基地学校”等荣誉称号。
(作者单位:湖南省双牌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