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论证法,对与时俱进的体育新闻语言作一研究,考察特定时期体育新闻语言的特定面貌。特别提出了口语化软性语言在新时期突出的语言运用多元化表现。
关键词:多元 体育新闻语言 承继性 时代性
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特别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体育影响尤甚。而在语言实践中,一直存有并行不悖的语言运用现象,不是规范就是超前(不断产生新词新义,甚至简单引进欧化句法,颠覆传统的语法规律)或复归。这种现象由来已久,语言就是在新与旧的搏斗交织中不断丰富发展,保存合理内核,激发裂变成新的内核,遵循着一定的语言哲学。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物极必反的概念。《曷冠子·环流》中提到“物极必反,命曰环流。”意思是说,事物达到了极点就走向自己的反面,虽没有脱离循环论的束缚,但却表达了事物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我国体育新闻语言是与社会时代共存的。就如一般语言学所揭示的:语言随社会发展而发展,随社会演变而演变。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我们发现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运用较为普遍。这种文言形式对挖掘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体育报道,深化当代体育新闻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当下,体育新闻语言较远古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自古而来的军事熟语交融在现代报道语体中。另外,与西方合拍的娱乐化的软性报道风格也层出不穷,辩证地显现出承继性与时代性。
一、记载漫漫古朴时期强身健体的古代体育语言
中国古代体育活动往往与修身养性、生产斗争、攻伐征战、生活情趣结合在一起,这些都可以借助当时的语言进行传播。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体育传播的最古老的媒介。通过语言文字,我们得出远古人类在意识到诸项目除了具有强身健体外,还兼有军事的或民间的体育活动性质。比如,他们认识到射箭这一项目可以加速人体的成长发育,预防人体的老化。不仅如此,还谈到该项目在军事中的积极作用:即不仅以射中目标定胜负,甚至还大加奖赏。如《荀子·议兵篇》谈到魏国选拔武卒,考试合格,则“复其户,利其田宅”,说的是嘉赏“日中而趋百里”者即增广其门户、田宅之事。唐宋元时期的诗、词、曲的记载从另一个侧面描述了体育活动的异彩纷呈——舞剑、秋千、击球。有的像如今的新闻写作体裁——特写,选取一个个典型的细节进行描写刻画,惟妙惟肖。像身如矫燕的荡秋千姑娘,身轻灵巧,技术娴熟,“头上宝钗从堕地”的精细特写,给观者带去惊险、力量、从容之美。其它如击马球的激烈壮观,围棋的静默启智,舞枪弄棒的游刃有余,都在文言时期的体育记录中存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代《申报》的报道风格,其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经过、结果新闻诸要素齐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叙写了观众的反应,这标志着以文言作为载体来报道体育的写作技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1872年4月30日《申报》有一则记录《驰马角胜》的报道:“西人于廿二至念四日连日驰马角胜负,定于十二钟驰三次,停一点钟稍为休息再驰,至夜方散。当其驰马之际,西人则异样结束,务求精彩,或二三骑,或三四骑,连辔而行,风驰电疾,石走沙飞,各向前驰,不为后殿。……其胜负以朱提数万计,中国之六博蹋鞠斗鸡走狗诸戏虽极喧阗,无此盛举也。西人咸往观焉,为之罢市数日,至于游人来往,士女如云,则大有臻洧间风景,或篮舆笋轿,得得远来;或油壁小车,辚辚乍过;或徙倚于楼上,或隐约于帘中。莫不注目凝神观兹奇景,而蹀躞街头者,上自士夫,下及负贩,男女杂沓,踵接肩摩,更不知其凡矣!”
二、当下体育报道语言贴近生活的多元化新时代
(一)体育新闻语言伴随着改革开放显现出泛政治化倾向,主流社会媒体固守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幽默、生动、稳健的语用风格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主流媒体体育报道意识形态仍存有泛政治化倾向,把体育的兴衰看成国家意识,意味着国际竞争不仅仅是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的竞争,同时也是孕育着政治色彩话语权下的体育竞争。此时,体育报道意识形态较重,“成则为王,败则为寇”,“金牌至上”,政治决定体育,突出了体育的政治功能,同时女排姑娘的顽强拼搏含有独特的体育文化内涵。如荣高棠对记者说,相信全国十亿人都注视着这场比赛。女排姑娘们没有辜负祖国人民的期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羊城晚报》消息《女排奏捷 场面感人——荣高棠大叫:郎平不要哭,要笑!》1984年8月8日)
女排精神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财富,具有激励全国人民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建功立业的潜在动力。总之,此时的体育新闻报道有泛政治化倾向。如“一跳惊世界”“不拿金牌誓不还”“拉出气氛和情感 拉出技巧和水平 拉出道德和情操”“荣老把生命交给体育 体育把长寿还给荣老”“金戈铁马 奥运再谱百代歌 龙腾凤扬 群英比肩唱大风”……该阶段语言风格总体上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不过已有娱乐的端倪。如“荣高棠大叫:郎平不要哭,要笑!”“夕阳无限好 笑醉荣高棠”已跃然纸上。2000年9月21日《中国体育报》奥运期间图片专版大标题《受伤的手,与队友笑拥》的文字记载:这只布满老茧,伤痕累累的手是中国体操队小姑娘的手,当他们在满面笑容庆祝时,你可曾知道他们所付出的艰辛。这强对比的写法,体现了浓浓的人文情怀。
(二)口语化、娱乐化软性体育新闻报道语言
在资讯日益发达的当代,独家新闻已经很难做到了,深化报道便成了时代的强音。这便要求我们按照含义结构论核心要素确立、延伸、替代、强化的原则,既要注重文本内容的深度、标题制作的新颖,又要讲求写作语言的出彩。《劳动报》2007年2月5日消息,“阿尔斯通首节替麦蒂出头遭驱逐(引题) 74比87 火箭被弱旅黄蜂蜇伤 (主题)”。这条标题准确、醒目、直观,词语很“逗”。没用司空见惯的“绝杀”“屠”“失败”“熄灭”“倒在脚下”“(被)送入绝境”之类的词语。“黄蜂”势必“蜇”人。用“蜇伤”,就意味着火箭队失败,黄蜂队胜利。蜇伤?怎么蜇伤的?留有悬念,这样也能把标题搞活。清晰又形象地把NBA激烈的赛事报道出来。引导读者读完这则新闻,这就完成了体育信息传播议程设置的目的,激发了读者探究的兴趣和获知真相的快慰。这是一则较成功的标题制作,语义丰富,想象空间大。它综合运用了传统汉语修辞的魅力,既有积极修辞格“代称”的方法,又锤炼了词语,收到诸多语言符号意旨传播的功效。体育新闻传播符号的终极解码,就是使大众得到愉快阅读的满足,完成信息的传达,获得新知。
总之,体育新闻语言伴随着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变化而发展,也随着体育项目种类的丰富、竞技水平的提高而发展,其报道手法、风格反应在语言上就是多元。游戏性、竞技性、政治性、娱乐性共铸于其间。远古蛮荒时代,体育来源于直接的劳动、防御、嬉戏,一直到丰富的民间体育活动,基本上未脱离这一基质,只是在广度与深度上不断推进。随着与国际交往的加深和拓展,体育活动在我国的开展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化特点就是向着淡化政治性而强化娱乐性的方向发展。通过古今体育语言载体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新闻语言融入了国际国内诸多元素,并不断推陈出新,总体上既契合体育本身的平民化、大众化发展脉络,又体现出贴近生活、健康向上的特质。
参考文献:
[1]姚红卫.确立六大理念,确保奥运报道成功[J].新闻实践,2007,(12).
[2]姚红卫.试论报纸体育新闻标题制作的语言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任 海.中国古代体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姚红卫,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
关键词:多元 体育新闻语言 承继性 时代性
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特别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体育影响尤甚。而在语言实践中,一直存有并行不悖的语言运用现象,不是规范就是超前(不断产生新词新义,甚至简单引进欧化句法,颠覆传统的语法规律)或复归。这种现象由来已久,语言就是在新与旧的搏斗交织中不断丰富发展,保存合理内核,激发裂变成新的内核,遵循着一定的语言哲学。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物极必反的概念。《曷冠子·环流》中提到“物极必反,命曰环流。”意思是说,事物达到了极点就走向自己的反面,虽没有脱离循环论的束缚,但却表达了事物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我国体育新闻语言是与社会时代共存的。就如一般语言学所揭示的:语言随社会发展而发展,随社会演变而演变。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我们发现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运用较为普遍。这种文言形式对挖掘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体育报道,深化当代体育新闻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当下,体育新闻语言较远古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自古而来的军事熟语交融在现代报道语体中。另外,与西方合拍的娱乐化的软性报道风格也层出不穷,辩证地显现出承继性与时代性。
一、记载漫漫古朴时期强身健体的古代体育语言
中国古代体育活动往往与修身养性、生产斗争、攻伐征战、生活情趣结合在一起,这些都可以借助当时的语言进行传播。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体育传播的最古老的媒介。通过语言文字,我们得出远古人类在意识到诸项目除了具有强身健体外,还兼有军事的或民间的体育活动性质。比如,他们认识到射箭这一项目可以加速人体的成长发育,预防人体的老化。不仅如此,还谈到该项目在军事中的积极作用:即不仅以射中目标定胜负,甚至还大加奖赏。如《荀子·议兵篇》谈到魏国选拔武卒,考试合格,则“复其户,利其田宅”,说的是嘉赏“日中而趋百里”者即增广其门户、田宅之事。唐宋元时期的诗、词、曲的记载从另一个侧面描述了体育活动的异彩纷呈——舞剑、秋千、击球。有的像如今的新闻写作体裁——特写,选取一个个典型的细节进行描写刻画,惟妙惟肖。像身如矫燕的荡秋千姑娘,身轻灵巧,技术娴熟,“头上宝钗从堕地”的精细特写,给观者带去惊险、力量、从容之美。其它如击马球的激烈壮观,围棋的静默启智,舞枪弄棒的游刃有余,都在文言时期的体育记录中存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代《申报》的报道风格,其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经过、结果新闻诸要素齐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叙写了观众的反应,这标志着以文言作为载体来报道体育的写作技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1872年4月30日《申报》有一则记录《驰马角胜》的报道:“西人于廿二至念四日连日驰马角胜负,定于十二钟驰三次,停一点钟稍为休息再驰,至夜方散。当其驰马之际,西人则异样结束,务求精彩,或二三骑,或三四骑,连辔而行,风驰电疾,石走沙飞,各向前驰,不为后殿。……其胜负以朱提数万计,中国之六博蹋鞠斗鸡走狗诸戏虽极喧阗,无此盛举也。西人咸往观焉,为之罢市数日,至于游人来往,士女如云,则大有臻洧间风景,或篮舆笋轿,得得远来;或油壁小车,辚辚乍过;或徙倚于楼上,或隐约于帘中。莫不注目凝神观兹奇景,而蹀躞街头者,上自士夫,下及负贩,男女杂沓,踵接肩摩,更不知其凡矣!”
二、当下体育报道语言贴近生活的多元化新时代
(一)体育新闻语言伴随着改革开放显现出泛政治化倾向,主流社会媒体固守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幽默、生动、稳健的语用风格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主流媒体体育报道意识形态仍存有泛政治化倾向,把体育的兴衰看成国家意识,意味着国际竞争不仅仅是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的竞争,同时也是孕育着政治色彩话语权下的体育竞争。此时,体育报道意识形态较重,“成则为王,败则为寇”,“金牌至上”,政治决定体育,突出了体育的政治功能,同时女排姑娘的顽强拼搏含有独特的体育文化内涵。如荣高棠对记者说,相信全国十亿人都注视着这场比赛。女排姑娘们没有辜负祖国人民的期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羊城晚报》消息《女排奏捷 场面感人——荣高棠大叫:郎平不要哭,要笑!》1984年8月8日)
女排精神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财富,具有激励全国人民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建功立业的潜在动力。总之,此时的体育新闻报道有泛政治化倾向。如“一跳惊世界”“不拿金牌誓不还”“拉出气氛和情感 拉出技巧和水平 拉出道德和情操”“荣老把生命交给体育 体育把长寿还给荣老”“金戈铁马 奥运再谱百代歌 龙腾凤扬 群英比肩唱大风”……该阶段语言风格总体上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不过已有娱乐的端倪。如“荣高棠大叫:郎平不要哭,要笑!”“夕阳无限好 笑醉荣高棠”已跃然纸上。2000年9月21日《中国体育报》奥运期间图片专版大标题《受伤的手,与队友笑拥》的文字记载:这只布满老茧,伤痕累累的手是中国体操队小姑娘的手,当他们在满面笑容庆祝时,你可曾知道他们所付出的艰辛。这强对比的写法,体现了浓浓的人文情怀。
(二)口语化、娱乐化软性体育新闻报道语言
在资讯日益发达的当代,独家新闻已经很难做到了,深化报道便成了时代的强音。这便要求我们按照含义结构论核心要素确立、延伸、替代、强化的原则,既要注重文本内容的深度、标题制作的新颖,又要讲求写作语言的出彩。《劳动报》2007年2月5日消息,“阿尔斯通首节替麦蒂出头遭驱逐(引题) 74比87 火箭被弱旅黄蜂蜇伤 (主题)”。这条标题准确、醒目、直观,词语很“逗”。没用司空见惯的“绝杀”“屠”“失败”“熄灭”“倒在脚下”“(被)送入绝境”之类的词语。“黄蜂”势必“蜇”人。用“蜇伤”,就意味着火箭队失败,黄蜂队胜利。蜇伤?怎么蜇伤的?留有悬念,这样也能把标题搞活。清晰又形象地把NBA激烈的赛事报道出来。引导读者读完这则新闻,这就完成了体育信息传播议程设置的目的,激发了读者探究的兴趣和获知真相的快慰。这是一则较成功的标题制作,语义丰富,想象空间大。它综合运用了传统汉语修辞的魅力,既有积极修辞格“代称”的方法,又锤炼了词语,收到诸多语言符号意旨传播的功效。体育新闻传播符号的终极解码,就是使大众得到愉快阅读的满足,完成信息的传达,获得新知。
总之,体育新闻语言伴随着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变化而发展,也随着体育项目种类的丰富、竞技水平的提高而发展,其报道手法、风格反应在语言上就是多元。游戏性、竞技性、政治性、娱乐性共铸于其间。远古蛮荒时代,体育来源于直接的劳动、防御、嬉戏,一直到丰富的民间体育活动,基本上未脱离这一基质,只是在广度与深度上不断推进。随着与国际交往的加深和拓展,体育活动在我国的开展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化特点就是向着淡化政治性而强化娱乐性的方向发展。通过古今体育语言载体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新闻语言融入了国际国内诸多元素,并不断推陈出新,总体上既契合体育本身的平民化、大众化发展脉络,又体现出贴近生活、健康向上的特质。
参考文献:
[1]姚红卫.确立六大理念,确保奥运报道成功[J].新闻实践,2007,(12).
[2]姚红卫.试论报纸体育新闻标题制作的语言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任 海.中国古代体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姚红卫,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