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研室建设实践与探索

来源 :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da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构教研室组织,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提升教师教学研究与改革的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完善教研室制度、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积极开展“互联网+教研”互动,提高教研室对教师绩效考核的权重,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热情,开展更高阶的教研活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运用扎根理论的连续比较法,以近两届青教赛优秀作品为例,按照形成类属、明确核心类属和关联类属三级登录的方式,研究大学优秀课堂教学的特征.研究结果表示,系统的教学设计是构建大学优秀课堂教学的灵魂,只有对教学进行系统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价值最大化、效果最优化.相互作用的教学要素是构建大学优秀课堂教学的实体,不同的教学要素彼此配搭,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实基础.两者虚实结合、互为补充,共同建成优秀的大学课堂教学.
我国当前的科技哲学教育主要面向硕士研究生群体.其中,“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传统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作为哲学二级学科的“科学技术哲学”通常面向从事哲学研究的硕博研究生而非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这两条教育路线对于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培育作用相对有限.地方理工类院校是培养我国未来科技工作者的主力军,开设面向理工专业本科生的科技哲学相关课程,将其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史与科技哲学综合素养,对于我国未来科技工作者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长远的促进作用.
抗疫实践蕴含有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及时把抗疫实践开发为教学案例并运用于课堂教学,是思政课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思政课抗疫教学案例开发,应在呼应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的基础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弘扬抗疫精神为基调,以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激励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落脚点,充分实现抗疫教学案例的政治引导功能、价值引领功能和实践育人功能.编写教学案例,既要体现上述原则,也要符合案例结构规范,同时要考虑使用效果,如此才能开发出精当的思政课抗疫教学案例.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基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及国家一流专业的建设标准,桂林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学团队积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引入成为教学团队进行课程思政基本教学模式.本文总结了学校“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创设的案例引入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及其在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结果表明案例引入教学法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化工原理课程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工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工科强国意识.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熟练掌握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类型,或者主要从事一线工作的技术或专业人才.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虽然有着较为长足的提升与发展,但是在人才的培养工作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改变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四个协同”育人观念,积极落实相关教学工作,以此来实现学生整体学习和思路上的提升与发展.因此,本文将立足“四个协同”育人视域,对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和探索展开相关的分析和探究.
在互联网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征,对榜样认同提出了挑战.现阶段大学生偶像崇拜中榜样认同疏离主要表现为:偶像崇拜的泛偶像化导致的榜样权威偏离,偶像崇拜的符号异化导致的榜样精神偏离,偶像崇拜的非道德化导致的榜样价值偏离.破解榜样认同的弱化与偏离,需要从榜样重塑、榜样教育和榜样环境等方面协同推进,在偶像崇拜无序发展与合理选树榜样典型之间找到一定的融汇空间,并进行合理转化与正向耦合,为大学生认识榜样、重塑榜样、学习榜样、成为榜样提供更多可能和有益指导.
完善民主管理和学术治理是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高校内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办大学相比,民办高校在学术治理方面有学术决策及时高效、学术决策执行力强、学术权力责任清晰等优势;同时,也有学术组织建设欠佳、学术权力过于集中、学术民主化程度低等不足.建议民办高校加强学术制度设计、健全学术组织建设、下移学术权力重心、培育学术民主文化,以完善学术治理,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快速发展.
随着党内巡视工作的常态化,一些高校在校内试点开展巡察工作.开展校内巡察是推动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保证,是高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加强高校党内监督的制度创新.本文对开展校内巡察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剖析了校内巡察在实践中的现状与难点,提出高质量开展校内巡察的目标路径以及提升校内巡察成效的具体措施.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障,其内在逻辑、整体要求和具体实践都呈现出较强的系统化特征.为此,有必要聚焦学生高素质发展、教师高端化发展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等实际诉求,通过坚持系统思维、系统施策、系统动员和系统反馈等不断探索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系统化进路,从而为教育评价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助力赋能.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强调“主体—主体”的结构关系,其核心特征包括交往的主体间性、合理的生活世界和理想的语言情境.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视角,聚焦于交往过程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分析了当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总体情况.从教师和学生两大角度探讨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工具理性占据师生“生活世界”;师生交往行为缺乏有效性;缺少对话性和情感性的互动情境.基于此,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对策、师生重塑价值理性、师生交往行为合理化、师生共同构建理想的互动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