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感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h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诗是中华灿烂文化里的一颗璀璨珍珠,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的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小学古诗的教学是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一个切入点。
  【关键词】 小学;古诗教学;途径;切入点;瑰宝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1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文化瑰宝,它以简练、形象文字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创设了一个个优美的意境,抒发了真挚的情感。古诗既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启迪学生的思想更能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热爱。小学是学习古诗的重要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诗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教小学语文数年,我一直在探索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正确的方面指导学生,我认为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做好以下几点有利于学生感受古诗词的优美和谐。
  一、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及作诗的背景
  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时,要注意让学生了解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把握诗人作诗时的心情。比如在教学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时先向学生介绍郑板桥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当时郑板桥在山东任职,山东受灾,饥民无数。郑板桥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心思百姓,整日为民奔波,常夜不思眠。在又一个不寐的夜晚,郑板桥听到冷雨拍打窗棂,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板桥竟错觉为百姓发出了啼寒饥号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文。再引导学生深读古诗从而了解《墨竹图题诗》看似是写竹,实则写人。体会郑板桥以竹喻人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了爱民之气节;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古诗意境
  欣赏古诗的意境才能让古诗的情感得到精华。欣赏古诗的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在教学时,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诗中所写事物的兴趣,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诗境;教师也可以紧扣诗眼,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比如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可以紧扣“绿”字来分析,“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紧扣“又”、“绿”、“何时”、“还”这些重点的字词来体会这既是王安石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和亲人团聚的愿望,更是王安石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这样通过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古诗“美”之所在;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可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高鼎的《村居》的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教师可以分别给诗句配画,然后把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教学中,我们把"诗"与"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像,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通过绘画,能有效地让学生体会诗中的美丽景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同时更加彰显了学生的个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拓展古诗,体会诗中的情和景
  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拓展。教师可以向同类题材的古诗进行拓展。如在教学完“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和作者的高兴的心情,也可以学生拓展“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春天美好景色;教学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朋友间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也可以向学生介绍“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朋友间的安慰鼓励;教学完“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种不见国家统一的伤感,也可以介绍“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种收复失地的欣喜若狂。
  总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是古诗教学发挥其特有的魅力。教师更应紧扣《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努力让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的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读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传递并应用知识,学习知识的最直接的目的就体现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如果学习知识不是为了应用,那么教学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体系在应试教育之下呈现出现的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传递而非应用,这就使得教育教学仅仅处于一种“纸上谈兵”的状态之中,缺乏实际应用,并没有实现“学以致用”。基于此,我们需要以实际应用的角度来反思小学语文的教学意义。  【关键词】 如
【摘 要】 如今,“文本解读”一词已经热于小学语文教坛,许多名师强调文本解读要拥有读者视角、教者视角和作者视角,凡此种种都是成人的视角,以成人为中心解读文本,让本该属于儿童的天地变成了成人解读的世界。目前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要提倡拥有儿童视角,“儿童化解读”小学语文文本,使小学语文迈向儿童语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儿童化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1.中学微积分教学现状  微积分作为数学界的传统“三高”——微积分、高等代数、高等几何之一,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而中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将微积分引入到了高中数学教学中,由于问题本身抽象性强,再加上中学生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的不足,导致许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的介绍一下定义和简单的求导公式,学生们也无法
【摘 要】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自新課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2012年12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双鸭山市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经验交流会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听了两节班会课的展示和六名优秀班主任的经验汇报。班主任的主题班會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改变了我对班会课的认识,自己感觉收获颇多。  这次活动是在双鸭山市四方台区第四中学举办的。这两节班会也是由第四中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