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关键词:数学本质 教学生活化 数学活动 数学发展 生活与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157-01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她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数学这门功课,与生活是密切相关,我们无时无刻在用,既然这样,就让生活与数学走得更近一些。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我们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四周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学习、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作用,体验数学那无穷的魅力,从而达到主动运用数学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要让生活与数学走得更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找接近学生生活的材料,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的都来自身边,使他们感悟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实践中,如能努力拓展小朋友们熟悉数学的空间,重视他们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小朋友们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如在教学“容积单位”的前一天,可安排学生:“明天数学课上,小朋友们要告诉全班小朋友,你在家里见到过哪些容积单位,都在什么地方看见的,它们分别是多少,“这样学生在课外自然就会去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之中就把“容积单位”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感悟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让学生感悟知识的“课前孕伏”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再经过家—校沟通、实践体验,让学生经过一个时期的感悟—学习,培养学习爱好和热爱数学的情感,就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世界之大,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自己的身边。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于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察,只要发现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爱好,注重学法引导,培养学生好学数学的内在情商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要发挥“导”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1、不断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强化观察、操作、实验活动,多种器官,提高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要有意识地设置障碍,造成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心理发展动力。他们在探索过程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教师要因势利导,加强学法点拨,为学生思维“铺路架桥”,帮他们克服认知障碍,用直接或用暗示的方式把期待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体验到老师的亲切与信任,从中受到激励,坚定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数学情感。设置障碍要科学,所给出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缺乏思考余地,不点就通、不思就懂;又不能过于复杂、高深,超出了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基础,否则,学生会因过于困难而产生厌烦心理。
2、注重培养应用意识,让学生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在应用中才能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新课程教学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深切地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趣、有用的;教学还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感知数学知识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应用;还要开展在数学文化背景下学习数学的活动,从而渗透了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数学本质 教学生活化 数学活动 数学发展 生活与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157-01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她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数学这门功课,与生活是密切相关,我们无时无刻在用,既然这样,就让生活与数学走得更近一些。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我们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四周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学习、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作用,体验数学那无穷的魅力,从而达到主动运用数学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要让生活与数学走得更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找接近学生生活的材料,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的都来自身边,使他们感悟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实践中,如能努力拓展小朋友们熟悉数学的空间,重视他们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小朋友们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如在教学“容积单位”的前一天,可安排学生:“明天数学课上,小朋友们要告诉全班小朋友,你在家里见到过哪些容积单位,都在什么地方看见的,它们分别是多少,“这样学生在课外自然就会去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之中就把“容积单位”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感悟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让学生感悟知识的“课前孕伏”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再经过家—校沟通、实践体验,让学生经过一个时期的感悟—学习,培养学习爱好和热爱数学的情感,就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世界之大,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自己的身边。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于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察,只要发现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爱好,注重学法引导,培养学生好学数学的内在情商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要发挥“导”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1、不断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强化观察、操作、实验活动,多种器官,提高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要有意识地设置障碍,造成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心理发展动力。他们在探索过程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教师要因势利导,加强学法点拨,为学生思维“铺路架桥”,帮他们克服认知障碍,用直接或用暗示的方式把期待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体验到老师的亲切与信任,从中受到激励,坚定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数学情感。设置障碍要科学,所给出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缺乏思考余地,不点就通、不思就懂;又不能过于复杂、高深,超出了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基础,否则,学生会因过于困难而产生厌烦心理。
2、注重培养应用意识,让学生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在应用中才能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新课程教学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深切地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趣、有用的;教学还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感知数学知识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应用;还要开展在数学文化背景下学习数学的活动,从而渗透了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