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aspase-12表达及海马细胞凋亡的研究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qxq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检测内质网特异性因子Caspase - 12及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的表达,分析内质网应激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54只大鼠分为手术组、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手术组、假手术组又分为3h、12 h、24 h、48 h亚组.利用RT - PCR检测Caspase - 12的表达,TUNEL测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电镜及HE染色光镜下观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 Caspase - 12在SAH后3h开始增高,24 h达到高峰,48 h开始降低,但48 h时较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仍高(P<0.01),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阳性细胞在3h时开始出现,但与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凋亡阳性细胞数在24h达高峰,48 h开始降低,但较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仍高(P<0.01).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在光镜下可见明显核固缩.各组间Caspase - 12的表达量与细胞凋亡阳性数量呈正相关(r=0.753,P<0.01).结论 内质网应激在SAH后早期脑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患者 女,49岁.因头痛伴视力下降3年余入院.查体:矫正视力左:右=0.5:0.3,双颞侧偏盲.头部CT示鞍背骨质变薄、吸收,鞍区可见类圆形等密度影,突入鞍上池.MRI示鞍区占位病变,呈稍长T1、T2信号,大小约2.5 cm ×2.0 cm ×2.0 cm,增强呈不均匀强化(图la).垂体功能检查正常.术前诊断:无功能垂体腺瘤可能性大.术中见肿瘤灰白色,质硬,与周围组织粘连不紧,镜下全切.病理诊断
期刊
近来科学家发现,宇宙中不为人重视的暗物质及暗能量(后者约占宇宙总能量的75%),是宇宙不断膨胀的主要动力.同样,我们的大脑也存在这种暗能量[1].研究发现,约5%能量耗于脑对环境刺激的可见反应中,大部分能量则耗于难以查觉的大脑自发的内在活动[2].经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功能磁共振(fMnI)技术证实,即使在清醒静息、睡眠甚至麻
期刊
病例报告例1女,38岁.头痛、头晕2年,1年来坐位弯腰时突发意识丧失2次.每次晕厥发作约数分钟后意识即自行恢复,无明显其他不适;否认系统性疾病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头颅CT示松果体区有一圆形囊性肿物,大小约1.4 cm,囊壁有钙化.MRI示松果体囊性占位,囊内容物信号均匀,较脑脊液信号稍高,无增强;囊壁呈薄层,信号均匀光滑,均匀增强(图1a,b).行全身检查,排除引起晕厥发作的原因,考虑为
期刊
目的 探讨以CT或MRI影像为导向在神经导航下半月神经节射频术中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56例,随机分为CT组(C组)和MRI组(M组)各128例,分别利用导航系统进行穿刺和半月神经节射频.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记录术后1、7d、1、6、12、24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并根据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评分系统评估镇痛效果.结果 两组穿刺的成功
颅底外科从解剖学角度看仅涉及一个解剖结构,从疾病起源发病上看,它又涉及了多个学科,如神经外科、眼、耳鼻喉科、颌面外科、头颈外科、整形外科等学科,所以,很难确定它的学科归属.由于颅底疾病的复杂性,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划分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局限性,同时也增加了治疗费用和医疗成本的支出.颅底外科历史很短,前辈们不断探索、创新和积累,总结出有价值的经验,为颅底外科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由于医疗设备和器械的革新
期刊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血管构筑特征及其与术中出血的关系.方法 收集术中病理疑似的HPC 38例标本并计算术中出血量,采用免疫组化和PAS双重染色、嗜银染色、透射电镜方法,观察肿瘤相关蛋白表达和血管构筑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确认HPC(vimentin+,EMA-)22例和血管瘤型脑膜瘤(vimentin+,EMA+)1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尿量、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目的 探讨椎管内外沟通肿瘤术中脊柱稳定性的保留及重建.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椎管内外沟通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术前骨质受肿瘤严重侵蚀,10例骨质受肿瘤侵蚀轻微或未侵蚀,但术中需要打开椎间孔切除肿瘤.20例采取半椎板+受累椎间孔后壁切除,6例采取全椎板+受累椎间孔后壁切除.23例采取单纯后正中入路,3例采取前后联合入路.除C3~7行侧块螺钉植入,其余椎体行椎弓根螺钉植入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3
患者 女性,14岁。主因"右手无力伴右上肢麻木1年余”入院。
期刊
目的 探讨通过眶上裂路径沟通颅眶的颅底脑膜瘤的特点、手术方式及术中处理要点.方法 总结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眶-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60例通过眶上裂沟通颅眶的颅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对该类肿瘤的特殊性及手术方式要点进行分析.结果 显微手术治疗60例肿瘤,全切56例,次全切3例,大部切除1例,肿瘤全切率为93%.结论 对于该类颅眶沟通性脑膜瘤行眶-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是较好的手术方式,术后
Arial分型[Actaneurochir(Wien),2001,143:857—864.]:①终丝型:单纯终丝脂肪变,直径大于2mm,从硬脊膜囊终末穿出与皮下脂肪瘤相连,脊髓低位。②背侧型:脂肪瘤位于脊髓背侧,与皮下脂肪瘤相连续,脊神经前后根未进入脂肪瘤中,可见脊髓末端或伴有终丝纤维化和脂肪变。③脂肪脊髓脊膜膨出型:含有脑脊液的脊膜囊进入皮下,同时疝入囊内脊髓与皮下脂肪瘤直接相连,常伴有椎板发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