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总结了豫西地区杨树长蠹科、叶甲科、吉丁虫科害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杨树虫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危害症状;防治措施;豫西地区
中图分类号 S76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9-0169-02
1形态特征
1.1长蠹科(Bostrychidae)
双齿长蠹(Sinoxylon japonicus Lesne),成虫体长为6 mm左右,体黑褐色,筒形。前胸背板发达,似帽状,可盖着头部。鞘翅密布粗刻点,后缘急剧向下倾斜,斜面有2个刺状突起。卵椭圆形,白色半透明。幼虫老熟时体长4 mm,乳白色,略弯曲,蛴螬形,足3对。蛹初期白色,渐变黄色,离蛹型。
1.2叶甲科(Chrysomelidae)
1.2.1榆绿毛萤叶甲(Pyrrhalta aenescens Fairmaire)。成虫体长约8 mm,长椭形。头黄褐色,头顶有1个三角形斑纹。前胸背板两侧各有1个黑斑,中央凹陷部有1个倒葫芦形黑斑。腹部黄色,鞘翅蓝绿色,有金属光泽,鞘翅宽于前胸背板,两侧翅面各有2条隆起线。卵黄色,梨形,似炮弹倒立两行排列。幼虫老熟时体长为13 mm左右,黄褐色,中、后胸部及腹部第2~11体节背面各有4个漆黑色斑和1个漆黑色长方横斑。头部较小,疏生白色细毛。体上毛瘤均呈漆黑色。蛹乌黄色,椭圆形,背面生有黑褐色刚毛[1]。
1.2.2杨叶甲(Chrysomela populi Linnaeus)。成虫体长11 mm左右,最宽处6 mm左右。体呈椭圆形。背面隆起,体蓝黑色或黑色,鞘翅红色或红褐色,具光泽。中缝顶端常有1个小黑点。头、胸、小盾片、身体腹面及足均为黑蓝色,并有铜绿色光泽。头部有较密的小刻点,额区具有较明显的“Y”形沟痕。前胸背板侧缘微弧形,前缘内陷,肩角外突,盘区两侧隆起。小盾片呈舌状,较光滑。翅鞘沿外缘上翘,近缘有粗刻点1行。触角11节丝状,长短为体长的1/2,稍扁,第1节粗大,第2节短小,3~5节较长,6节后渐膨大呈棒状;触角基部互相远离;复眼黑色,前胸背板兰紫色,前缘呈弧形凹入,两侧弧形有边缘。卵橙黄色,长椭圆形,长2 mm。幼虫体长15~17 mm,头黑色,胸腹部白色略带黄色光泽。前胸背板具1对弧形黑斑,各节具成列黑斑,以体背两列黑斑大而明显,中、后胸两侧各具1个黑肉刺突,腹部各节2侧气门上、下线处亦各具1个黑色疣状突起,但稍短平。尾端黑色,腹面具伪足状突起。蛹长约10 mm,金黄色[2]。
1.2.3杨梢叶甲(Parnops glasunowi Jacobson)。成虫体长5.0~6.5 mm,体扁形,黑褐色,体密被灰白色鳞片状毛。头宽,基部嵌于前胸内。黄褐色触角。前胸背板较宽,侧边平直,前角为圆形,后角成直角。鞘翅两侧平行,基部狭隆起。小盾片舌形。足淡棕色,较粗壮,中、后足胫节端部外侧稍凹陷,1~3跗节宽,呈三角形,爪纵裂。卵长约0.7 mm,乳黄色,长椭圆形。幼虫体长约10 mm,头尾形似新月,略向腹面弯曲。头部乳黄色。胸腹白色。腹部仅气门线上毛瘤较显著,腹末具2个角状突起尾刺。蛹长6.2 mm,乳白色,前胸背板具黄色刚毛,尾节有2簇刚毛[3-4]。
1.3吉丁虫科(Buprestidae)
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decastigman Fabr),成虫体长8~23 mm,体黄褐色或紫褐色,具金属光泽。雄虫体瘦小,雌虫肥大。额前缘有黄色绒毛,后缘有细小刻点,复眼肾脏形,明显突出。触角锯齿状,11节。额前缘有黄色绒毛,后缘有细小刻点。前胸背板紫褐色,具古铜光泽,有均匀的小刻点。腹部腹面 5 节,末腹节两侧端各具1个小刺。鞘翅黄褐或褐色,每翅鞘上有4条明显的纵线及5个黄色斑点,因此称作十斑吉丁虫。卵长约1.5 mm,宽约0.8 mm,卵圆形,初产时为淡黄色,后变为灰色。幼虫体长17~27 mm,淡黄色,头黄色,扁平状,口器黑褐色,前胸膨大扁平,中、后胸窄细,前胸背板黄褐色,中央有1个倒“V”形沟纹,腹部12节,念珠状,无足。蛹为裸蛹,长11~19 mm,淡黄色,进化时颜色加深,头向下垂,触角向后,胸足3对,翅芽2对,腹部可见9节,气孔6对。
2发生规律
2.1长蠹科
双齿长蠹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枝干韧皮部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开始取食为害,4月下旬成虫飞出交尾。5—6月为幼虫为害期。5月下旬有的幼虫开始化蛹。6月上旬可始见成虫。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才外出活动,8月中下旬又进入蛀道内为害。10月下旬至11月初,成虫又转移到直径1~3 cm的新枝条上为害,常从枝杈表皮粗糙处蛀入做环形蛀道,然后在其虫道内越冬。
2.2叶甲科
2.2.1榆绿毛萤叶甲。1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杂草丛中、土表层、树洞里、屋檐、墙缝和砖石堆下等处越冬。4月上旬越冬成虫出蛰补充营养。4月下旬开始在叶背面产卵。5月初第1代幼虫开始孵化,5—6月为第1代幼虫为害期。6月上旬幼虫陆续老熟化蛹。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为第1代成虫高峰期,成虫羽化期可延长至9月。第2代幼虫孵化后继续为害,直至8月下旬第2代(越冬代)成虫羽化,经一段时间越冬。另一部分羽化较晚(9月)的成虫,直接寻找适宜的场所越冬。
2.2.2杨叶甲。1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落叶及草丛里或土中越冬。翌春杨树发芽时出蛰。5—6月进入产卵盛期。幼虫老熟后在叶片或嫩枝上化蛹,1周后羽化为成虫。9月底至10月初潜入枯枝落叶或土中越冬。
2.2.3杨梢叶甲。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开始化蛹,5月成虫出现,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
2.3吉丁虫科
杨十斑吉丁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树木或坑道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老熟幼虫在蛹室内化蛹,5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8月中旬后幼虫进入木质部为害;9—10 月在越冬前部分继续向木质部内蛀食,大多形成“L”形虫道;部分向外蛀食韧皮部,10 月中下旬开始越冬[5]。
3危害症状
3.1长蠹科
成虫与幼虫蛀食花木枝干,使枝条干枯或风折枝,幼树可全株死亡。被害初期外观没有明显被害状,等发现花木被害时,已为时过晚。该虫尤其喜欢为害树势衰弱的半干枝干。
3.2叶甲科
榆绿毛萤叶甲、杨叶甲以成虫和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叶片穿孔,严重时树冠枯黄或将叶片食光。杨梢叶甲成虫危害杨树的叶、梢,咬断新梢或叶柄,使杨树大量落叶,因此又称作“咬把虫”。其中苗圃幼树及防护林受害较重。
3.3吉丁虫科
该虫多在近地面25 cm处为害,成虫取食嫩叶为害;以幼虫取食枝干,初龄幼虫在韧皮部及木质部之间取食为害,老熟幼虫进入木质部内为害,被害处树皮留有小粪粒和少量褐色胶液,树皮变为暗褐色或黑色,皮下形成不规则扁平虫道,并充塞黑褐色粪屑,受害幼龄树长势衰弱,严重时整株干枯死亡,死亡株直立,浇水后有倒伏的现象。
4防治措施
4.1长蠹科
设置人工鸟巢,招引益鸟灭虫。加强养护管理,合理施肥和灌水,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强抗虫性。3—4月、6—8月成虫外出活动期,喷施25%阿克泰4 000倍液防治。
4.2叶甲科
在幼虫集中化蛹时,人工刷除幼虫或蛹。为害期喷施0.5%蔬果净(楝素)乳油600倍液,或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5 000倍液,或2.5%保富乳油2 000倍液防治。于幼虫、成虫在树上取食为害期喷洒90%敌百虫晶体1 000~2 000倍液,或10%吡虫啉8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等内吸杀虫药剂。还可利用成虫假死性,震落捕杀或摘除卵块。
4.3吉丁虫科
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虫的品种栽植。营造混交林。加强苗木、种条的检疫工作,发现有受害木时,需经剥皮、火烤或熏蒸处理,以防止害虫的传播和蔓延。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抵抗力,发现有虫害发生时,应及时伐除受害严重株并烧毁,对新植林进行树干涂白,防止产卵[6]。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喜光性在成虫盛发期进行人工捕杀。保护利用猎蝽、啮小蜂及啄木鸟等天敌,其中,斑啄木鸟是控制杨十斑吉丁虫最有效的天敌。幼虫孵化期,在表皮变色涂刷煤油溴氰菊酯1∶1混合液或40%乐果40~100倍液,以1∶100的氧化乐果与1∶(150~200)的敌敌畏混合液进行根灌。成虫期喷洒80%敌敌畏800~1 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2 000倍液,或20%菊杀乳油等杀虫剂防治。
5参考文献
[1] 曹涤环,刘建武.杨树锈病应抓住早春防治[J].湖南林业,2010(5):11-12.
[2] 郭凤昌,候培忠,赵学芹,等.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历[J].湖南林业,2010(3):85.
[3] 刘桂生,张立新,刘尔平.浅析杨树造林技术措施及有害生物的防治[J].科技与生活,2010(24):5.
[4] 李占虎.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灾与治理[J].农家之友,2010(8):72-73.
[5] 李财发.发财树病虫害防治[J].湖南林业,2010(3):87.
[6] 朱巧宁,高九思.豫西地区杨树枯叶蛾科与透翅蛾科害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222-224.
关键词杨树虫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危害症状;防治措施;豫西地区
中图分类号 S76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9-0169-02
1形态特征
1.1长蠹科(Bostrychidae)
双齿长蠹(Sinoxylon japonicus Lesne),成虫体长为6 mm左右,体黑褐色,筒形。前胸背板发达,似帽状,可盖着头部。鞘翅密布粗刻点,后缘急剧向下倾斜,斜面有2个刺状突起。卵椭圆形,白色半透明。幼虫老熟时体长4 mm,乳白色,略弯曲,蛴螬形,足3对。蛹初期白色,渐变黄色,离蛹型。
1.2叶甲科(Chrysomelidae)
1.2.1榆绿毛萤叶甲(Pyrrhalta aenescens Fairmaire)。成虫体长约8 mm,长椭形。头黄褐色,头顶有1个三角形斑纹。前胸背板两侧各有1个黑斑,中央凹陷部有1个倒葫芦形黑斑。腹部黄色,鞘翅蓝绿色,有金属光泽,鞘翅宽于前胸背板,两侧翅面各有2条隆起线。卵黄色,梨形,似炮弹倒立两行排列。幼虫老熟时体长为13 mm左右,黄褐色,中、后胸部及腹部第2~11体节背面各有4个漆黑色斑和1个漆黑色长方横斑。头部较小,疏生白色细毛。体上毛瘤均呈漆黑色。蛹乌黄色,椭圆形,背面生有黑褐色刚毛[1]。
1.2.2杨叶甲(Chrysomela populi Linnaeus)。成虫体长11 mm左右,最宽处6 mm左右。体呈椭圆形。背面隆起,体蓝黑色或黑色,鞘翅红色或红褐色,具光泽。中缝顶端常有1个小黑点。头、胸、小盾片、身体腹面及足均为黑蓝色,并有铜绿色光泽。头部有较密的小刻点,额区具有较明显的“Y”形沟痕。前胸背板侧缘微弧形,前缘内陷,肩角外突,盘区两侧隆起。小盾片呈舌状,较光滑。翅鞘沿外缘上翘,近缘有粗刻点1行。触角11节丝状,长短为体长的1/2,稍扁,第1节粗大,第2节短小,3~5节较长,6节后渐膨大呈棒状;触角基部互相远离;复眼黑色,前胸背板兰紫色,前缘呈弧形凹入,两侧弧形有边缘。卵橙黄色,长椭圆形,长2 mm。幼虫体长15~17 mm,头黑色,胸腹部白色略带黄色光泽。前胸背板具1对弧形黑斑,各节具成列黑斑,以体背两列黑斑大而明显,中、后胸两侧各具1个黑肉刺突,腹部各节2侧气门上、下线处亦各具1个黑色疣状突起,但稍短平。尾端黑色,腹面具伪足状突起。蛹长约10 mm,金黄色[2]。
1.2.3杨梢叶甲(Parnops glasunowi Jacobson)。成虫体长5.0~6.5 mm,体扁形,黑褐色,体密被灰白色鳞片状毛。头宽,基部嵌于前胸内。黄褐色触角。前胸背板较宽,侧边平直,前角为圆形,后角成直角。鞘翅两侧平行,基部狭隆起。小盾片舌形。足淡棕色,较粗壮,中、后足胫节端部外侧稍凹陷,1~3跗节宽,呈三角形,爪纵裂。卵长约0.7 mm,乳黄色,长椭圆形。幼虫体长约10 mm,头尾形似新月,略向腹面弯曲。头部乳黄色。胸腹白色。腹部仅气门线上毛瘤较显著,腹末具2个角状突起尾刺。蛹长6.2 mm,乳白色,前胸背板具黄色刚毛,尾节有2簇刚毛[3-4]。
1.3吉丁虫科(Buprestidae)
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decastigman Fabr),成虫体长8~23 mm,体黄褐色或紫褐色,具金属光泽。雄虫体瘦小,雌虫肥大。额前缘有黄色绒毛,后缘有细小刻点,复眼肾脏形,明显突出。触角锯齿状,11节。额前缘有黄色绒毛,后缘有细小刻点。前胸背板紫褐色,具古铜光泽,有均匀的小刻点。腹部腹面 5 节,末腹节两侧端各具1个小刺。鞘翅黄褐或褐色,每翅鞘上有4条明显的纵线及5个黄色斑点,因此称作十斑吉丁虫。卵长约1.5 mm,宽约0.8 mm,卵圆形,初产时为淡黄色,后变为灰色。幼虫体长17~27 mm,淡黄色,头黄色,扁平状,口器黑褐色,前胸膨大扁平,中、后胸窄细,前胸背板黄褐色,中央有1个倒“V”形沟纹,腹部12节,念珠状,无足。蛹为裸蛹,长11~19 mm,淡黄色,进化时颜色加深,头向下垂,触角向后,胸足3对,翅芽2对,腹部可见9节,气孔6对。
2发生规律
2.1长蠹科
双齿长蠹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枝干韧皮部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开始取食为害,4月下旬成虫飞出交尾。5—6月为幼虫为害期。5月下旬有的幼虫开始化蛹。6月上旬可始见成虫。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才外出活动,8月中下旬又进入蛀道内为害。10月下旬至11月初,成虫又转移到直径1~3 cm的新枝条上为害,常从枝杈表皮粗糙处蛀入做环形蛀道,然后在其虫道内越冬。
2.2叶甲科
2.2.1榆绿毛萤叶甲。1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杂草丛中、土表层、树洞里、屋檐、墙缝和砖石堆下等处越冬。4月上旬越冬成虫出蛰补充营养。4月下旬开始在叶背面产卵。5月初第1代幼虫开始孵化,5—6月为第1代幼虫为害期。6月上旬幼虫陆续老熟化蛹。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为第1代成虫高峰期,成虫羽化期可延长至9月。第2代幼虫孵化后继续为害,直至8月下旬第2代(越冬代)成虫羽化,经一段时间越冬。另一部分羽化较晚(9月)的成虫,直接寻找适宜的场所越冬。
2.2.2杨叶甲。1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落叶及草丛里或土中越冬。翌春杨树发芽时出蛰。5—6月进入产卵盛期。幼虫老熟后在叶片或嫩枝上化蛹,1周后羽化为成虫。9月底至10月初潜入枯枝落叶或土中越冬。
2.2.3杨梢叶甲。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开始化蛹,5月成虫出现,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
2.3吉丁虫科
杨十斑吉丁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树木或坑道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老熟幼虫在蛹室内化蛹,5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8月中旬后幼虫进入木质部为害;9—10 月在越冬前部分继续向木质部内蛀食,大多形成“L”形虫道;部分向外蛀食韧皮部,10 月中下旬开始越冬[5]。
3危害症状
3.1长蠹科
成虫与幼虫蛀食花木枝干,使枝条干枯或风折枝,幼树可全株死亡。被害初期外观没有明显被害状,等发现花木被害时,已为时过晚。该虫尤其喜欢为害树势衰弱的半干枝干。
3.2叶甲科
榆绿毛萤叶甲、杨叶甲以成虫和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叶片穿孔,严重时树冠枯黄或将叶片食光。杨梢叶甲成虫危害杨树的叶、梢,咬断新梢或叶柄,使杨树大量落叶,因此又称作“咬把虫”。其中苗圃幼树及防护林受害较重。
3.3吉丁虫科
该虫多在近地面25 cm处为害,成虫取食嫩叶为害;以幼虫取食枝干,初龄幼虫在韧皮部及木质部之间取食为害,老熟幼虫进入木质部内为害,被害处树皮留有小粪粒和少量褐色胶液,树皮变为暗褐色或黑色,皮下形成不规则扁平虫道,并充塞黑褐色粪屑,受害幼龄树长势衰弱,严重时整株干枯死亡,死亡株直立,浇水后有倒伏的现象。
4防治措施
4.1长蠹科
设置人工鸟巢,招引益鸟灭虫。加强养护管理,合理施肥和灌水,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强抗虫性。3—4月、6—8月成虫外出活动期,喷施25%阿克泰4 000倍液防治。
4.2叶甲科
在幼虫集中化蛹时,人工刷除幼虫或蛹。为害期喷施0.5%蔬果净(楝素)乳油600倍液,或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5 000倍液,或2.5%保富乳油2 000倍液防治。于幼虫、成虫在树上取食为害期喷洒90%敌百虫晶体1 000~2 000倍液,或10%吡虫啉8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等内吸杀虫药剂。还可利用成虫假死性,震落捕杀或摘除卵块。
4.3吉丁虫科
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虫的品种栽植。营造混交林。加强苗木、种条的检疫工作,发现有受害木时,需经剥皮、火烤或熏蒸处理,以防止害虫的传播和蔓延。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抵抗力,发现有虫害发生时,应及时伐除受害严重株并烧毁,对新植林进行树干涂白,防止产卵[6]。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喜光性在成虫盛发期进行人工捕杀。保护利用猎蝽、啮小蜂及啄木鸟等天敌,其中,斑啄木鸟是控制杨十斑吉丁虫最有效的天敌。幼虫孵化期,在表皮变色涂刷煤油溴氰菊酯1∶1混合液或40%乐果40~100倍液,以1∶100的氧化乐果与1∶(150~200)的敌敌畏混合液进行根灌。成虫期喷洒80%敌敌畏800~1 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2 000倍液,或20%菊杀乳油等杀虫剂防治。
5参考文献
[1] 曹涤环,刘建武.杨树锈病应抓住早春防治[J].湖南林业,2010(5):11-12.
[2] 郭凤昌,候培忠,赵学芹,等.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历[J].湖南林业,2010(3):85.
[3] 刘桂生,张立新,刘尔平.浅析杨树造林技术措施及有害生物的防治[J].科技与生活,2010(24):5.
[4] 李占虎.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灾与治理[J].农家之友,2010(8):72-73.
[5] 李财发.发财树病虫害防治[J].湖南林业,2010(3):87.
[6] 朱巧宁,高九思.豫西地区杨树枯叶蛾科与透翅蛾科害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