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540364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干细胞和肿瘤的发生、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1].我们应用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证实人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存在.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购自中国科学院细胞库).DMEM/F12培养基(Hyclone),EGF(Peprotech),FGF(Peprotech),LIF(Millipore),1327(Invitro-gen),鼠抗人Nestin单抗(中杉金桥),鼠抗人MAP2单抗(Sigma),鼠抗人PE-CD133单抗(eBioscience),兔抗人GFAP单抗(BIOSS),逆转录试剂盒(Toyobo),SYBR Green mix(Toyobo),等。

其他文献
胃泌素(GAS)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而生长抑素(SS)具有广泛的抑制作用,可抑制大肠癌的生长。本研究旨在观察研究胃泌素受体拮抗剂(丙谷胺)及人工合成的八肽生长抑素(奥曲肽)对人大肠癌LoVo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丙谷胺与生长抑素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具体调控机制。
期刊
腹盆腔恶性肿瘤局域性进展往往形成腹膜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不足6个月[1].对于腹膜癌尚无标准治疗方案,为探讨对腹膜癌的治疗新模式,我们在小动物腹膜癌模型证明腹腔内化疗能延长宿主生存期的基础上,又用兔VX2瘤株建立大动物腹膜癌模型,并鉴定其自然临床病理特征。
期刊
在脊髓型颈椎病(CSM)椎管减压术后发生的神经并发症中,常表现为减压节段水平以下多髓节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多以颈部轴向疼痛、肩活动受限、手指精细活动障碍或内在肌萎缩等下运动神经元(LMN)通路损害及手部皮肤潮湿、少汗等自主神经系统受累不适为主,MRI显示有硬膜内出血时可同时发生脊神经根刺激症状,MRI提示硬膜外血肿时常发生脊髓压迫症表现[1],实系病变累及脊髓内固有神经元(PNs)或中间神经元(IN
期刊
目的 观察埃兹蛋白(Ezrin)在正常肺、肺良性肿瘤组织及肺癌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肺癌组织、23例肺良性肿瘤组织、12例正常肺组织中Ezrin的表达,分析Ezrin与肺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关系.结果 12例正常肺组织及23例肺良性肿瘤组织中未见Ezrin表达,而在45例肺癌组织中Ezrin阳性表达率为61.3%(27/45),两者差
目的 观察嵌合分子双氢睾酮-蛋白靶向降解嵌合分子(DHT-PROTAC)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易化降解前列腺癌LNCaP细胞表达的雄激素受体以及雄激素受体降解后该细胞增殖和活力的变化.方法细胞爬片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DHT-PROTAC处理后LN-CaP细胞中雄激素受体蛋白的改变.DHT-PROTAC分别处理前列腺癌LNCaP细胞、PC-3细胞、肾癌786-O细胞,嚷唑蓝(
一稿两投(一稿多投)是指同样的文稿或实质性内容相同的文稿投寄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重复发表是指同样的文稿或实质性内容相同的文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发表,无论是印刷版媒体还是电子媒体。
期刊
目的 观察中药血必净注射液对脂多糖(LPS)刺激大鼠单核细胞组织因子(TF)及蛋白酶激活受体(PAR)表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方法 分离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正常组、LPS组及血必净组细胞PAR-1、PAR-2荧光强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清TF、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а含量.结果 LPS组PAR-1、PAR-2平均荧光强度(30.20±
Toll样受体(TLR)是固有免疫应答中重要的细胞表面受体分子[1,2].最新研究表明,TLR在机体适应性免疫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已证实TLR与肿瘤的发病机制有关.另外,慢性炎症可通过TLR促进某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3].现讨论TLR与肿瘤的关系。
期刊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稳定的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长期存活模型.方法 将84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2组:Ⅰ组为假手术组,Ⅱ组为肺缺血再灌注组(每组n=42只).两组分别于开胸后、缺血1 h后再灌注0、2、4h、1、3、7 d取肺组织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肺湿干比(W/D ratio)检测和肺泡Ⅱ型细胞(ATⅡ)的电镜超微结构评价;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肺通透性指数(LPI).结果
目的 建立稳定表达脑恶性肿瘤缺失基因1(DMBTl)的胆囊癌细胞株GBC-SD,研究其增殖特点.方法 将DMBTl全长表达质粒以脂质体为介导转染胆囊癌细胞株GBC-SD,G418筛选阳性克隆5~6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DMBT1蛋白及mRNA表达,噻唑蓝(MTT)绘制生存曲线及、血清下测细胞生存抑制率及免疫荧光观察细胞凋亡.结果 稳定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