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给党的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22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选择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成就了党。改革开放转变了党的建设理念,拓宽了党的建设视野,增强了党的建设要素的活力,创新了党的建设路径,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些成就给党的建设注入了生机,为党的建设带来了活力。
  [关键词]改革开放;党的建设;生机与活力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2-0019-02
  
  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是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积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自身也锻炼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党选择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成就了党。改革开放给党的建设注入了生机,改革开放为党的建设带来了活力。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党的建设的历史成效,与改革开放密切联系在一起。
  
  一、改革开放转变了党的建设理念
  
  首先,改革开放改变了僵化的党的建设理念。改革开放前,受“左”的影响,党的建设理念陷入保守僵化之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领导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不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命题,使党的建设步入了一个新时期。
  其次,改革开放改变了封闭的党的建设理念。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指导思想束缚,以及原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影响,我们党形成的一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压抑了人们的积极性。改革这种僵化的体制,就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核心问题。我们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为此就要求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内容、领导方式和领导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要求党在加强自身领导的同时放弃过去那种事无巨细全部包揽的做法,建立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执行高效统一,监督富有活力的新型领导体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把坚持、改善党的领导作为一个统一体,把改善党的领导提到和坚持党的领导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同时也使党的建设理念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二、改革开放拓宽了党的建设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执政党建设方面提出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和我们已经从计划经济条件下执政,转变到市场经济下执政的新时期。这两个转变是对我们党情的基本判断,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本根据,它开拓了我们党的建设的新视野。
  首先,改革开放转换了党的建设的思想视角。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我们党的历史方位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得出一个重要判断,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且长期执政的党。简单说就是从革命党到执政党。革命党党的建设向执政党党的建设转变这是符合党情的判断,彻底转换了党的建设视角。它强调的中心思想是执政,这突出表明了我们执政党意识的新觉醒。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思路,进而在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能力、执政方式、执政体制等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新观点,也提供了研究其他国家政党建设的新视角,标志着我们党的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其次,改革开放拓宽了党的建设的文化视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关乎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执政党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要加强执政文化建设,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四大以后,我们党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计划经济思想下被抑制了的民众责任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和自立精神、冒险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极大地张扬。这种文化反映到党内,推进了党内民主化、科学化进程。
  再次,改革开放拓宽了党的建设的人本视野。邓小平同志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党的建设中提出以人为本,就是牢记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
  
  三、改革开放增强了党的建设要素的活力
  
  首先,改革开放使党的建设主体要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释放。一是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党内的主体,从根本意义上讲是党员。邓小平在1978年讲民主的时候,不仅强调公民的权利,而且强调党员的权利和党委委员的权利。改革开放后的党内民主建设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在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的总纲中特别强调了在党纪党规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1995年,中共中央依据党章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这个条例为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力的价值支持和制度支撑。2001年7月,在纪念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不仅强调党员权利,而且强调应扩大党员权利的实现范围:“要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加强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解和参与。”二是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支持并发挥了很好的效果。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与节奏,基层组织在党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上有了新的探索与创新。尤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非公企业党组织,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稳定、党的政策宣传、百姓的发家致富、为党的建设出谋划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党的十六大修改的《党章》对我们党的性质进行了新表述: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的提出为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两大党的建设主体要素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改革开放使党的建设工程要素得以拓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第十二章“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首次提出了执政党建设“一条主线、五大建设”的总体布局,即: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四、改革开放创新了党的建设路径
  
  首先,改革开放创新了党的建设的民主新路。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强调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他当时说的民主就包括两个方面: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但是,党内民主要在新时期实现新发展,并真正成为党、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强大资源,首先要解决导致党内民主脆弱性的上述两个根源,对此,邓小平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和党内民主发展的实践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战略:一是在政治发展上实现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二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实现全面的现代化。这个新战略为“文革”结束之后的党内民主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场景。
  其次,改革开放创新了党的建设的制度新路。在党的制度建设中,一是领导制度,它是建设的核心,直接关系党组织本身的存在与运作方式。领导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党政不分的问题。党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政分开直接冲击了传统的高度集中和集权的领导体制,使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都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整体上对党内民主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二是干部制度。对于党内民主发展来说,干部制度建设最关键的是解决了干部终身制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大大削弱了家长制作风的体制和文化基础,而且也为干部制度的总体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实现干部的“四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干部的“四化”对改变党内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匮乏的局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党的十二大修改通过的党章中,专列“党的干部”一章,对党的干部提出了六条基本条件规定。以这样的形式来推进党的干部制度建设,在党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三是选举制度。选举是党内民主的最直接体现。为了适应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党的十三大改革和完善了党内的选举制度。明确规定了党内选举的提名程序和差额选举办法。党的十三大修改通过的党章中,在集体领导原则下,强调“决定重要问题,要进行表决”,从而使集体领导与民主表决之间有了更为直接的联系。
  
  五、改革开放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改革开放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凝聚了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智慧。邓小平同志成功地指导了改革开放条件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开创。以江泽民为核心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这一伟大工程,并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十七大强调把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引入到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为广大党建理论工作者和各级党的组织部门特别是基层党的组织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实际上是把解放思想的伟大精神引入到了政治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这一关键领域。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敢于冲破一些陈旧习惯和所谓的禁区,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逻辑的前提下,以海纳百川的共产党人的宽广胸襟,大胆借鉴人类政党政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和充实我们党的执政资源,并不断超越它们,以真正实现党在当代世界政党政治比较中的先进性,从而更为有力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责任编辑 魏子扬
其他文献
一、细胞工程考点高考真题及解析例1(2010江苏·24)(多选)明党参是我国珍稀药用植物,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方法有()A.设计细胞培养反应器,实现药用成分的工厂化生产B.大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2004rn非典:非典肆虐,举世关注.非典被列为法定传染病管理,如实公布疫情.rn宏观调控: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宏观调控.rn农民工:首次高频出现.如加强农
【摘要】编辑集体审读是三审制的完善与补充,引进集体编审,旨在发挥集体智慧、提升编辑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高校学报办刊质量。集体审读可由室主任主持、初审编辑汇报初审意见(含外审专家意见)及存疑探讨问题、编务(排版)记录整理并出最新稿件样本,转送终审。在集体审读中,室主任、初审编辑编务等要各司其职,完成从期刊变化、版面形式、正文内容等各方面的审读任务,避免将编辑集体审读会开成乌龙会、不认真找问题、不总结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海上搜救应急预案体系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我国海上搜救能力、保障航运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家应急预案体系的完善、应急管理学科发展、体制
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全球只有在联合国成员国数量的数字上可达成共识。若把非联合国成员算在内,全球的主权存在状态非常复杂。不同国家根据外交需要和历史认知,版本各异。同一国地图,不同时期亦随政治外交之转向,亦有差异,并非是"事实"出现了变迁。2004年3月,中国官方最新出的2003~2004版的《世界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 (ILC) algorithm with the purpose of controling the output of a linear stochastic system presented in state sp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法 ,用ODS柱 ,以甲醇 醋酸 三乙胺 水为流动相 ,在 2 30nm处同时测定唐威胶囊中盐酸小檗碱及葛根素的含量。平均添加回收率 (n =5)和RSD值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