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来源 :交通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u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初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对照组及ITP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治疗后以上血小板参数测定每周2次。结果:经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治疗早期有效组显示随着PLT的上升,PDW、MPV、P-LCR均有上升,仅PDW的上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晚期PDW、MPV、P-LCR逐渐下降,但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检测ITP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淋巴结针吸活检(TBNA)在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增强CT发现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在常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发现的28例胸部疾病患者,
目的:探讨HCG水平较高的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治疗的成功率。方法:选择HCG水平在5000一6000mmol/ml的未破输卵管妊娠患者38例,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单纯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取胚术,第二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G*计算水平上研究了三种离子液体[Mim][BF4]、[Mmim][BF4]和[Emim][BF4]在气相模型下的离子对结构.经振动分析得到了离子对的红外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