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问题山重水复 达成共识柳暗花明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guo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斯湾上空的和平“曙光”
  伊朗核问题由来已久,错综复杂,牵涉到的国际关系和国家利益微妙敏感,围绕伊核问题的对话谈判也一波三折。2006年1月初,伊朗宣布恢复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引发国际社会的关切和忧虑。同年7月,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推动下,伊核问题被提交至联合国安理会。随后,美、英、法、俄、中、德六国官员多次举行会晤,寻求伊核问题解决方案。2008年7月以来,六国与伊朗举行多轮对话,但由于双方在铀浓缩、制裁等核心问题上分歧严重,谈判一直未取得明显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围绕解决伊核问题形成的多边协商机制展示了全球化时代全球治理的新理念和新智慧。
  从伊朗来看,其有发展核技术的必要性、合法性和可能性。必要性在于伊朗对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局势缺乏安全感,对美国和以色列的存在如芒刺在背,为了开发本国丰富的核能资源,进一步谋求海湾大国的实力与地位,伊朗把发展核技术与民族尊严、民族复兴、国家主权联系在一起,并赢得了举国上下的一致赞同。合法性在于2003年12月,伊朗正式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并一度暂停浓缩铀活动,由此赢得发展核技术的合法性。可能性在于伊朗研究核技术已有50余年,具备了核能发展的技术和设施,也培养和储备了一批核技术人才。
  但由于美国多年实施对伊经济制裁,伊朗经济雪上加霜,民众怨声载道。2013年8月,属于温和保守派的鲁哈尼上任总统,伊核问题谈判出现了转机。9月26日,伊朗外长扎里夫首次与六国外长就解决伊核问题面对面交换意见。10月中旬,六国与伊朗在日内瓦举行了伊新政府成立以来的首轮对话。11月上旬,各相关方再度在日内瓦举行谈判。与此同时,各国领导人还在场外进行了频繁的磋商。2013年11月24日凌晨在日内瓦达成一项协议。根据协议,伊朗将暂停部分铀浓缩活动并将其核设施置于国际社会的严格监督之下,同意将不再提炼纯度高于5%的浓缩铀,同时对5%以上的浓缩铀以稀释等方式“处理”,以防用于制造核武器,即稀释或转化库存的丰度为20%的浓缩铀;在未来六个月里,伊朗不新增丰度为3.5%的浓缩铀库存,不再兴建额外的铀浓缩设施,不新增离心机等可用于提取核武器材料钚的阿拉克重水反应堆建设;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检查更多核设施。作为回报,伊核问题六国不再对伊追加制裁;相关国家暂停对伊朗贵金属、汽车等的部分进口限制以及对伊朗石油化工产品的部分出口限制,即允许少量伊朗石油出口;解冻伊朗留学生资金;放宽对伊食品和药品进口限制。
  协议的达成在于当事各方处于微妙的牵制和平衡中,核心在于智慧与情势的良性互动。一方面,鲁哈尼上台后,伊朗政策出现积极变化,为解决伊核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2013年11月11日,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合作路线图,允许核查人员检查部分核设施,许诺提高核计划的透明性,这为协议的达成扫除了一个重要障碍。另一方面,谈判各方都有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美国主导的对伊制裁步步紧逼,但伊朗自上而下顽强不屈,坚决维护自己的核权利,美国的长期制裁未能迫使伊朗就范;与此同时,伊朗受制裁后经济深陷困局、举步维艰,深知唯有妥协才会有出路,于是双方的立场开始接近,均出现和谈倾向。
  初步协议达成后的各方反应
  伊核问题达成的初步协议从近期来看,打破了伊核谈判的十年僵局,为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可能,打开了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大门,为各方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为和平、全面、永久性解决伊朗核问题开了一个好头。从长远来看,协议达成有利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维护中东地区,特别是波斯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便于世界各国与伊朗的正常交往,放松制裁或减轻制裁有利于伊朗开展对外贸易,改善国计民生。但事实上,初步协议的达成对各国的意义各有不同。
  美国初步实现了战略意图且仍留有底牌。首先,近十年来首次实现了制止伊核计划推进的目的,初步实现了其战略意图。其次,美国占领反核扩散的国际道义高地,促进了软实力的提升;第三,美国仍掌握着主动权和主导权,即美国暂时给予伊朗“有限、暂时、可逆的制裁放松”,但“关键的石油、银行和金融制裁体系不会受到影响”。换言之,美国仍然底气十足,留有底牌,保持恩威并施、后发制人的高压态势。
  伊朗肯定协议意义,赢得声誉。首先,伊朗维护了发展核技术的权利,捍卫了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是一次重要的外交胜利。伊朗总统鲁哈尼24日在德黑兰称,伊朗在这次核谈判上取得的重要成果首先表现在世界大国承认了伊朗的核权利。哈梅内伊也对伊朗核谈判团队表示称赞和感谢,但也强调面对“过分要求者”要坚持抵抗。伊朗外长、首席核谈判代表扎里夫认为这次协议的达成是伊朗人民抵抗外来压力的重大胜利,也是挫败以色列针对伊朗图谋的巨大胜利。其次,伊朗赢得发展民生的机遇和实惠。近十年来,受制裁、封锁、遏制影响,伊朗通货膨胀十分严重,许多民众纷纷失业、破产。前伊朗商会会长哈姆希在接受伊通社采访时说,伊朗经济由于金融制裁一直处于封闭状态,日内瓦协议打开了伊朗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道路,解除制裁后,伊朗还将扩大石油出口,改善百姓生活。第三,伊朗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地区大国形象。谈判的过程及协议的达成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伊朗的实际行动和诚心诚意,看到了言行一致的伊朗,看到了遵守国际关系准则的伊朗,看到了一个文明古国一诺千金的信誉。
  当然,也有部分伊朗人士对日内瓦协议表达了谨慎的观点。他们认为,今后的核谈判将会更加困难,西方针对伊朗的制裁还会以其他借口存在。对此,伊朗总统鲁哈尼在24日举行的记者会上表达了相对乐观的看法,认为接下来很快将进行最终协议的谈判,伊核问题谈判有望因此结案。鲁哈尼强调,建立互信需要双方努力,如果六国能够认真执行已达成的协议,那么伊朗也将切实履行该协议。
  以色列态度悲观,忧虑加深。在以色列看来,这份临时性的协议非但没有满足其让伊朗全面弃核的要求,反而为伊朗制造核武器赢得了充足的时间。以色列从技术的角度论证了伊朗随时可能秘密研制核武器的可能,甚至断言伊朗完全可能在协议商定的半年时间内完成核武器的研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11月24日坦言,“这不是一个历史性的协议,而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允许一个危险的政府掌握最危险的武器,对全世界的安全都是一个威胁”。他还表示,以色列不会受这一协议的约束,不会允许伊朗继续扩大核能力,并保留在必要时自卫的权利。以色列外长利伯曼当天对伊核协议表示强烈谴责,认为这一协议是伊朗自1979年革命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它不仅允许伊朗持有浓缩铀并继续核计划,而且将以色列卷入核武器竞赛中。以色列将认真审视这一协议带来的新局面。   美国理解以色列的担心,极力安抚自己的盟友,声称伊核协议同样令以色列更为安全。美国高官在与以色列的通话中也重申美国将保证以色列的安全与生存。事实上,美国和以色列的最终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即“伊朗不能拥有核武器”。但在具体做法上,美国倾向于以制裁和威慑的方式确保伊朗不会也不能制造核武器,以色列则坚决主张彻底废除或摧毁伊朗的所有核技术,连根拔起,不留后患。
  展示大国风采:
  中国助力伊核谈判
  在伊朗核问题上,中国既要维持中美关系的大局,也要重视中伊友好关系。因此,在谈判过程中,中国始终运筹帷幄,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为各方穿针引线,为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和平解决问题竭尽全力。2013年10月中旬和11月上旬举行两轮对话会之前,伊朗常务副外长萨尔马迪、伊朗伊斯兰议会议长拉里贾尼就分别访华,同中方就伊朗核问题交换了意见;本轮日内瓦对话会举行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还应约同伊朗总统鲁哈尼通话,就本轮对话会深入交换了意见和建议;本轮对话会期间,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又在抵达日内瓦后不久,先后会见英、俄、法等国外长。多年来,中方一直积极推动美伊直接对话,同伊朗以及其他各方都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在解决伊朗核问题时起到了独特的、建设性的作用,尤其是在谈判出现困难时,展示出足够的耐心、善意和诚意,在推动对话继续进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中国展示了大国责任。关于伊核问题,中国的主张是一贯的,也是明确的。第一,坚决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伊朗不应拥有核武器,开发核武不利于世界和平、安全与稳定,也不能给伊朗带来真正的安全;第二,应对伊朗合理的安全及经济利益要求予以考虑,不应该剥夺伊朗和平开发核能的权利;第三,不应谋求以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战争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引起中东乃至世界的动荡;第四,伊朗应增强核计划的透明度,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消除国际社会的猜疑,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这些主张均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和平、国际安全的高度责任心,也体现了中国对伊朗的尊敬和理解。
  其次,中国展示了大国智慧。自2006年美、英、法、俄、中、德六国磋商机制确立以来,中国从未缺席任何一轮谈判,并在其中发挥着调解、缓冲的作用。中国与美国在伊核问题上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中国也理解和支持伊朗追求核权利的民族利益,因此在谈判出现危机的时候,中国往往能够扮演“润滑剂”和“粘合剂”的角色,呵护谈判继续进行。此外,中方从解决主要矛盾入手,即积极推动美国与伊朗直接对话,因为只有美伊关系有了改善才能真正促使问题的解决。中国的主张全面周到,符合各方利益,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中国秉持的分步、对等原则也为各方所接受,最终成为谈判的方向所在。
  第三,中国展示了大国胸怀。中国从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推己及人的传统理念出发,表现出与责任心同等强烈的宽容心和耐心,展现出顾全大局的大国气度。毫无疑问,这次协议是互利共赢的,符合国际社会的广泛期待,兼顾了各方的合理诉求。这一协议的达成充分证明,在全球化时代,和平和发展是大局,只要各方能够从大局出发,坚持相互尊重,坚持平等对话与磋商,就能够找到妥善的办法。事实上,这是一个互动的、环环相扣的、彼此呼应的协议,也是一个正面激励、互相妥协的安排,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具有高度关联性和递进性,因此贵在互信和落实。
  结 语
  伊核问题的前景是谨慎乐观的。但美伊之间长期互不信任、互相猜疑,积压的误解极深,加之两国政府都面临来自国内的压力,伊核问题的解决进程还存在出现反复的风险。未来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落实,如果各方能够恪守承诺,互信互动,就有希望达成全面、长期、彻底、妥善的解决方案。
  在保持乐观的同时也要看到伊朗核问题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和可逆性。以色列对日内瓦协议的担心正是复杂性的体现。美国国会内部对此也有诸多质疑声音,一些议员对协议前景持悲观态度,2013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对任何帮助伊朗炼油或发展炼油能力的企业或个人的制裁法案,也再次证明伊朗核问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伊朗方面,鲁哈尼总统也需要安抚国内激进派,说服强硬派,团结务实派,以协调的、坚决的行为取信于国际社会。
  伊朗核问题第一阶段协议的达成,是美伊内政外交互动、两国关系缓和的结果,是国际社会耐心对话、诚心斡旋的结果,也是全球化时代互相依存加深、和平深入人心的理性选择。全球化时代的伊朗必须与国际社会合作与互动,才能合情合理合法地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伊核初步协议达成,固然有各方利益、权力、智慧和心愿的博弈组合,更是以外交手段解决危机、避免战争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伊核问题的复杂性注定其解决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无论多么艰辛,只要坚持对话,保持耐心,释放善意,就一定能解决难题,这是对过去的经验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盼和启迪。
  (作者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伊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魏丹丹)
其他文献
向管理要收入向管理要国税形象———阜阳市国税局召开全面加强税收管理工作会议日前,阜阳市国税局在颍上、太和召开全市国税系统全面加强税收管理工作会议,各县市国税局局长、
叙利亚危机爆发已两年多,迄今仍看不到结束迹象。随着危机不断深化,内战规模日益扩大并呈现明显外溢效应,性质逐步向地区性教派冲突方向演化发展,地区不同国家和势力纷纷卷入冲突。由于西方及部分地区国家不断强化对叙反对派的支持,叙在僵局中愈陷愈深,西方媒体甚至直言“叙利亚已死”[1] 。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的重重阻力使其未来走向尚不明朗。  叙危机持续加深,僵局短期难破  叙危机爆发两年来,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结
作者结合10年来从事监理工作的体会,认为要做好监理工作,就要求监理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开展监理活动。
介绍了抗逆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新品种-黔草1号的育种过程及其优良特性.在贵州省及四川、广西、新疆等地种植的种子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凌志和原始群体高出20%以
2012年11月27—28日,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与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在北京共同主办首届“当代世界多边对话会”。
随着伊拉克战争结束,阿富汗战争进入尾声,美国开始逐步削减其“9·11”事件后迅速增长的军费开支。过去三年,美国国防部已推出两轮削减计划。2009年,时任国防部长盖茨取消了20种武器系统的研发计划,并推迟了一些重要武器的升级换代计划,预计共节省3000多亿美元。2010年,盖茨再次推出一个五年节省780亿美元的裁军计划,主要通过裁减国防部文职人员等方式实现。  尽管美国国会两党在如何削减赤字问题上存
2013年10月,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次就周边外交工作专门召开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指出,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中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网络和通讯手段的进步,特别是博客、网上论坛、网络社区,甚至网络政党的出现,不但对各国政党政治造成极大冲击,也使各类政党国际内部对各自秉持的原则和理念产生了分歧。以基督教理念为主的中间民主党国际,21世纪初高峰时期的组织力量和影响力,曾一度仅次于社会党国际。目前,在世界五大政党国际中,它也同其他政党国际一样,正经历着各种现代思潮的冲击,规模和力量都呈下降趋势。但尽管如此,由于
2013年3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中心和书报资料中心联合发布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当代世界》杂志在“政治学学科期刊”全文
局长的休息日●刘贤水9月7日是一个休息日,天空晴朗。太阳尚未露头,安徽省和县国税局局长武其之就驱车前往和县乌江国税分局。经统计该局派车单,这是武局长上任6年来,利用休息日第2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