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桁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设计方法

来源 :建筑结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o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管桁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是一种新型的叠合板,为了便于推广使用,介绍了一种设计方法.在施工阶段,叠合板是由钢管桁架和混凝土底板构成的预制底板,按单向板进行设计.在使用阶段,叠合板预应力方向与垂直预应力方向的刚度存在显著差异,针对这种正交异性,提出了简化的设计方法.预应力方向按单向板进行设计,垂直于预应力方向按普通现浇混凝土双向板进行设计.详细介绍了叠合板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计算单元与截面的选取、荷载选取与组合、内力值及预应力的计算、主要的验算内容以及连接构造.最后给出了具体算例,通过理论计算对叠合板施工浇筑阶段和使用阶段进行设计和验算,并采用有限元模拟验算施工脱模阶段.该设计方法趋于保守,但思路明确,便于设计使用.
其他文献
开元寺观音殿是我国典型的重檐庑殿唐式建筑,室内少柱大空间,坡屋面中额枋斗拱相互穿插、形式复杂,建筑造型限制多.采用YJK软件分别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的周期、位移比等结果进行了详细对比,选择整体抗震性能好、截面满足建筑形制要求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基于本项目坡屋面标高关系复杂且局部开洞较大导致竖向空间不连续,采用YJK软件建立不同层概念的空间模型,进行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等结果的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模型1安全、经济.采用YJK及PMSAP软件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时程分析与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时程分
针对温州某体育馆圆柱面弦支穹顶屋盖结构的索系选型,建立了Levy型索系方案和无环索型索系方案.探讨了两种方案的建筑美感,比较了两种方案的经济指标.采用MIDAS Gen软件建立模型分析结构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杆件内力、节点位移和上部网壳应力,探讨了两种方案的结构刚度和索力分布特点.采用弧长法进行荷载-位移全过程分析,探讨了两种方案的静力承载力和破坏模式.基于拆除构件法分析了结构断索后的响应,探讨了两种方案的抗连续倒塌性能.结果 表明:无环索方案在经济指标方面优于Levy型方案;两种方案的静力破坏模式均为强度
为了研究多遇地震下柱面张弦桁架结构多点地震反应规律,采用STCAD软件建立了9个常见尺寸的结构有限元模型,再导入SAP2000中分别进行多点和一致激励时程分析,考虑了行波效应的影响,选取了合理视波速和不同地震波传播方向.通过对比多点和一致激励时程分析结果,得到了多点激励对柱面张弦桁架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以及多点激励效应随结构尺寸参数、地震波传播方向等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多点激励对上部桁架的影响很大,对主索和撑杆的影响一般可以忽略;上部桁架多点激励效应与结构尺寸参数存在相关性;结构形式的差异性导致地
江门站站房是由上部空间钢结构和下部钢筋混凝土结构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空间钢结构包含顶部大悬挑钢网架屋盖和钢筒壳支承屋盖结构,钢筒壳支承屋盖结构空间尺寸大,杆件受力复杂,结构冗余约束度不高.为了得到整体空间钢结构的稳定性能水平和抗连续倒塌能力,对整体空间钢结构进行了屈曲特征值分析、非线性屈曲分析及抗连续性倒塌分析.结果 表明,钢筒壳杆件面外计算长度系数小于1.6,整体空间钢结构具有较高的整体稳定性和刚度,对初始缺陷不敏感;单根关键杆件失效后,结构仍具有一定的抗连续倒塌能力,结构安全可靠.
通过研究不同开洞区域的带50%穿层柱的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提出一种基于框架柱地震剪力分担比例的设计调整方法,并进行了调整前后结构弹性及弹塑性抗震性能的对比分析.由于楼板开洞形成穿层柱,穿层柱抗侧刚度偏小,按照计算刚度分担的剪力偏小,一旦进入屈服,穿层柱弹塑性开展较快.弹性设计阶段,应通过调整梁柱截面,满足小震作用下设计指标要求,使穿层柱承担的楼层剪力比例不低于40%,宜控制在45%左右,结构的弹塑性性能满足预期要求.按照普通柱与穿层柱的地震剪力分担相当的原则,进行穿层柱的设计地震作用调整,提高了穿层柱的弹塑
张弦桁架设计参数较多且相互影响,常伴有较大的几何非线性变形,因此需要精确寻找结构形状及预拉力,以获得结构整体性能的优化结果.在MATLAB平台上利用多种群遗传算法,通过命令流调用SAP2000,在对结构优化的同时,实现“找形”及“找力”;第一阶段寻找各类构件的截面,发现桁架弦杆截面的改变对整体优化结果影响较小,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结构整体优化.通过对10组模型优化,发现最优矢高、垂度、桁架上弦截面高度、初始预拉力与跨度呈显著线性上升变化,腹杆间距基本保持不变,而撑杆数目则在6~13范围内变化;通过分析得
为研究拱形气肋结构的模态特征和外部流场附加质量,基于流固耦合势流理论,建立薄膜充气管流固耦合模态有限元模型,以充气管和内充气体共同作用理论模型对薄膜充气管进行干模态分析,并考虑外部空气三者共同作用理论模型对薄膜充气管进行湿模态分析,根据ETFE充气管试验结果对有限元模拟方法进行验证.对拱形气肋结构进行干模态、湿模态参数分析,考虑拱形气肋结构的跨度、直径、充气内压、矢跨比对模态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气肋跨度和矢跨比的增加,模态频率随之减小;随着气肋直径和充气内压的增加,模态频率随之增加.在模态分析的基础上
为研究老化-荷载耦合作用下废旧叠层轮胎隔震垫(STP)的力学性能,选取废旧的四季胎制作15组规格为180mm× 180mm×69mm的6层STP,其中3组为对照组,其余12组STP置于老化温度100℃及荷载5MPa的条件下进行77、154、231、308h的加速老化试验;对试件进行竖向力学性能试验和拟静力试验,分析老化时间对STP的竖向刚度、水平等效刚度、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屈服刚度和等效阻尼比的影响,并将废旧轮胎隔震体系中STP(无卡槽STP)和新型村镇墙下隔震体系中STP(有卡槽STP)的力学性能进行
为研究黏滞阻尼器对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别设计制作了1榀带黏滞阻尼器的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和普通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对两模型进行了水平正弦激励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两模型的滞回特性、耗能能力等.试验结果表明:设置黏滞阻尼器框架的滞回曲线较普通框架饱满,结构的耗能能力及附加阻尼比显著提高,结构的抗剪刚度增加,地震响应显著减小;设置黏滞阻尼器框架结构的滞回特性与加载位移相关,加载频率变化对两模型的滞回特性影响较小.
预制空心板空心率大,板顶混凝土厚度小,无法使用常规界面处理方法对其进行叠合加固.对9组混凝土推出试件(共27个试件)进行新旧混凝土界面剪切试验,研究几种界面处理措施下预制空心板叠合界面的粘结性能,同时研究尼龙锚栓应用于预制空心板叠合加固的可行性.结果 表明,人工凿毛并辅以尼龙膨胀锚栓的界面处理措施可以满足叠合界面的规范要求,但是尼龙锚栓单独承受剪切作用时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