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东雪山中,中、缅、印三国交界的密林深处,隐藏着一处与世无争的净土,这就是在藏语中意为“片岩之地”的察隅。察隅没有西藏普通景点的喧嚣和拥挤,也没有贵得离谱的度假消费,只有免费的阳光、森林、氧气和纯净、清新的藏地民风。
山那边,藏东边境处的“中土世界”
想到达“西藏小江南”——察隅,要翻越海拔近4800米的伯舒拉岭德姆拉山垭口,这个垭口是亚热带气候和高山寒带气候的分界线。经过垭口时走下越野车,凛冽的高原寒意直扑裸露在羽绒服外的面颊,顿生“狐裘不暖锦衾薄”的感觉。耳旁除了五彩经幡猎猎作响的声音外一片寂静空荡,脚下只凝固着几行车轱辘印记。同行的朋友三三两两绕着经幡,有人轻轻在玛尼堆上摆一块小石片。藏族司机强巴念着我们听不懂的敬语,独自绕经幡转了一圈。
下了垭口进入古玉,强巴那辆老式丰田越野车的反光镜中,色彩多了起来,逐渐变红的大地,茵茵泛绿的林子,层次分明的立体景观刷刷地跃入眼帘。抬头向上,“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四周的雪山之巅银装素裹,清新冷艳,山体中部披覆着茂密的森林,犹如美妙的胴体上裹着一抹蓬松的草裙,丝丝轻如薄纱的白云淡淡地旋在山腰,山麓旁绿松石色的河水潺潺而过。一车人昏昏欲睡的感觉瞬间消失,强巴也愉快地哼起了略有走音的藏式流行小调。
车子经过古玉的天然野生桃林后,路旁灌木和松林多了起来,明显感觉氧气充足。海拔越来越低,身上的御寒衣服早就挂不住了,下车透气歇脚时可以只穿一件薄外套。
同车的一千人等均为摄友,一处壮观如《指环王》“中土世界”的群山让我们停车“迷离”了好一会儿,大家深一脚浅一脚梦游般地走在一垛垛浮云状的厚草甸上。湿地间,五六头高大健壮的黑色牦牛桀骜地瞪着双眸,顶着那对锋利而坚硬的犄角,警惕地观察着身边这几个悠来晃去的过客。犄角后面,刀削斧砍般陡峭的雪峰亮晃得扎眼,强大的阳光反射使山体似神秘的魔镜般摄人心魄。
强巴说自己跑旅游好多年,还是第一次来察隅,原来这里路不好走,又属于边境地区,所以很少有游客。察隅不是纯藏区,有多个民族混居,包括藏、汉、独龙、门巴、珞巴等民族和一个未认定归属的民族——侄人。察隅还是一个重要的边境县。这里的边境线,占到西藏自治区边境线总长度的八分之一还多,1962年著名的中印自卫反击战瓦弄战役就发生在该县。
路况突然拥挤了起来,前面几辆面包车和中型卡车堵住了去路,听说是去下察隅的铁桥被山水冲毁了,正在抢修。于是大家就在这里下车,顺便进行边境安检,之后徒步至河对岸,找了辆中巴前往察隅县城。
芭蕉丛中访僜人
你见过有人在身份证的“民族”一栏中填写的是“其他”吗?在藏东边境的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僜人,身份证上的确就是这样写的。僜人仅分布于上、下察隅,总人口1300多人,由于人口极少等原因,至今尚未确认民族的归属。
我们的目的地——下察隅镇沙琼村是一个僜人聚居村,车子还没停稳,就看见身穿红色彩条棉麻坎肩、头裹白巾、肩挎短佩刀的一位长者等候在村委会的二层木楼前,他就是阿鲁松,以前的身份是“头人”,现在是管理着三个自然村的村委会主任。随着阿鲁松的指引,我们步入了一个小巧精致、芭蕉丛丛、绿茵掩映的世外桃源。
村中每家每户都用尺把高的木篱笆或不大的灰白石块围出一片小天地,粉色、黄色的小花探头探脑肆意地爬满在围栏墙上。房屋有双坡顶或四坡顶的单层木板房,也有土红色砖房,还有上下两层的木质吊脚楼,一般下层很低,饲养牲畜,上层住人。
阿鲁松家是村中富户,院中分散种植着青菜、菊花、梨树、柿子树以及芭蕉等热带植物,还有一个竹编透空约2米高的长形大围栏,用来晾晒玉米等农产品。这围栏隔潮透风,是滇藏一带村民、农户常备的特色晒架。院落墙角下散养着数只母鸡、鸡仔,阿鲁松年轻能千的老婆正噜噜噜噜地招呼着给它们喂食。
在客厅坐下,擅长交际的阿鲁松就停不下嘴了。他是察隅的名人,前些年去过北京、成都等大城市,口才颇佳,很会“摆龙门阵”。他介绍说僜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原先只能使用结绳或刻木的记事方法,现在村中孩子大都接受着学校的正规教育,不少孩子能用标准的普通话与外来的客人交流。
客厅进门处有一道别致的“牛头墙”,阿鲁松特别自豪地说,僜人非常好客,每逢节日必宰牛款待村邻乡里,谁家宰了牛,又必把制作成标本的牛头骨挂在自家墙上显摆,这样客人一进门就能知道主人家的富裕程度及待客之道。他家这面墙上有几十个牛头,说明他请了几十次“大客”,无愧“头人”的身份。阿鲁松一边说一边得意地眯眼笑着。
阿鲁松的妻子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了当地最有特色的食物“手抓饭”,主要原料是当地小香鸡和大米,一股是将鸡腿加配料煮熟备用,再用原汁的鸡汤煮米,在煮熟的米饭中加入细葱花、猪肉末及少许姜末等搅拌均匀,喜食辣味的可拌上辣酱,然后以手指抓捏食用。满屋子都是鸡肉和米酒香味,大家相继围着矮桌落座,结结实实地开吃。阿鲁松又拿出几个小酒杯,请大家喝自家特酿米酒。这酒叫“芒琼”,是用当地玉米、糯米炒熟后放入缸内发酵而成,口感甜也易醉,后劲大。阿鲁松盛情邀请大家连饮三杯,不胜酒力的几位很快就满脸绯红。
酒足饭饱后,随阿鲁松参观村中的“民俗文化陈列室”。这是当地县政府为宣传僜人文化出资兴建的。入内细看,以前僜人房屋的格局,是以生火煮饭的炉膛为中心,以三块石头做支架的灶膛,除烧饭外还能取暖和驱蚊;灶膛右侧为卧铺,一般铺草席或毛毯,左侧配木架,可挂衣服或被褥。每间屋子大概八九平方米,屋内家当基本仅为煮食吃饭用具,几乎没有家具。从前僜人是一夫多妻制,阿鲁松就曾经同时拥有三位妻子,现在只与最年轻的一位在一起生活。按照传统,男主人住在房屋的东面,向西的隔壁房间是地位最高的妻子住的,然后依次为其他妻室的房间。房屋内无窗户,只有一扇一米五左右的低矮木门供透光换气。客房叫做“哈嘎”,男、女客人分开,男客人只能在客房活动,不得串门去其他房间。粮仓一般离居室十来米,以防火烛隐患。
在陈列室门口,来了不少村民找阿鲁松,女人居多,讨论的都是村间或邻里事务,已六十出头的阿鲁松很有“洪常青”的风范,言语拿捏稳妥,总能很快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公务”繁忙且处置有方。我们通过观察来访者也顺带了解了一下僜人的服饰装扮。僜人眼饰以麻织品为主,男人上衣为对襟白布衣,外披色泽鲜艳的毛麻坎肩,头裹白巾,坎肩白天可御寒,夜晚可当背被毯。最有特色的是左肩斜跨的砍刀,长约50公分,刀柄刻有花纹,刀鞘装饰为兽皮。女性也为白衣作衬,外着黑色马甲,镶织以五彩滚边,下身为长及脚踝的简裙,下摆宽大。妇女盘发,前额发际上带有叶片状银饰,戴着硕大的耳环。总体来看,僜人服饰鲜艳明快,以红黑白三色为主。
下午四点多,村前翠色山体上泛出一大抹橘色的阳光,提醒我们一日之中最美的时刻已经到来。笑别阿鲁松,在村中蜿蜒的小径上闲逛,跟放学的孩子们打个招呼,看看妇女们劈柴喂猪,瞅瞅男人们在院中整理家舍,任由身心曼舞于婆娑的芭蕉影下,愉悦至极,仰头扩胸深深呼吸,如春的气息丝丝作响,沁入血咏。
山那边,藏东边境处的“中土世界”
想到达“西藏小江南”——察隅,要翻越海拔近4800米的伯舒拉岭德姆拉山垭口,这个垭口是亚热带气候和高山寒带气候的分界线。经过垭口时走下越野车,凛冽的高原寒意直扑裸露在羽绒服外的面颊,顿生“狐裘不暖锦衾薄”的感觉。耳旁除了五彩经幡猎猎作响的声音外一片寂静空荡,脚下只凝固着几行车轱辘印记。同行的朋友三三两两绕着经幡,有人轻轻在玛尼堆上摆一块小石片。藏族司机强巴念着我们听不懂的敬语,独自绕经幡转了一圈。
下了垭口进入古玉,强巴那辆老式丰田越野车的反光镜中,色彩多了起来,逐渐变红的大地,茵茵泛绿的林子,层次分明的立体景观刷刷地跃入眼帘。抬头向上,“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四周的雪山之巅银装素裹,清新冷艳,山体中部披覆着茂密的森林,犹如美妙的胴体上裹着一抹蓬松的草裙,丝丝轻如薄纱的白云淡淡地旋在山腰,山麓旁绿松石色的河水潺潺而过。一车人昏昏欲睡的感觉瞬间消失,强巴也愉快地哼起了略有走音的藏式流行小调。
车子经过古玉的天然野生桃林后,路旁灌木和松林多了起来,明显感觉氧气充足。海拔越来越低,身上的御寒衣服早就挂不住了,下车透气歇脚时可以只穿一件薄外套。
同车的一千人等均为摄友,一处壮观如《指环王》“中土世界”的群山让我们停车“迷离”了好一会儿,大家深一脚浅一脚梦游般地走在一垛垛浮云状的厚草甸上。湿地间,五六头高大健壮的黑色牦牛桀骜地瞪着双眸,顶着那对锋利而坚硬的犄角,警惕地观察着身边这几个悠来晃去的过客。犄角后面,刀削斧砍般陡峭的雪峰亮晃得扎眼,强大的阳光反射使山体似神秘的魔镜般摄人心魄。
强巴说自己跑旅游好多年,还是第一次来察隅,原来这里路不好走,又属于边境地区,所以很少有游客。察隅不是纯藏区,有多个民族混居,包括藏、汉、独龙、门巴、珞巴等民族和一个未认定归属的民族——侄人。察隅还是一个重要的边境县。这里的边境线,占到西藏自治区边境线总长度的八分之一还多,1962年著名的中印自卫反击战瓦弄战役就发生在该县。
路况突然拥挤了起来,前面几辆面包车和中型卡车堵住了去路,听说是去下察隅的铁桥被山水冲毁了,正在抢修。于是大家就在这里下车,顺便进行边境安检,之后徒步至河对岸,找了辆中巴前往察隅县城。
芭蕉丛中访僜人
你见过有人在身份证的“民族”一栏中填写的是“其他”吗?在藏东边境的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僜人,身份证上的确就是这样写的。僜人仅分布于上、下察隅,总人口1300多人,由于人口极少等原因,至今尚未确认民族的归属。
我们的目的地——下察隅镇沙琼村是一个僜人聚居村,车子还没停稳,就看见身穿红色彩条棉麻坎肩、头裹白巾、肩挎短佩刀的一位长者等候在村委会的二层木楼前,他就是阿鲁松,以前的身份是“头人”,现在是管理着三个自然村的村委会主任。随着阿鲁松的指引,我们步入了一个小巧精致、芭蕉丛丛、绿茵掩映的世外桃源。
村中每家每户都用尺把高的木篱笆或不大的灰白石块围出一片小天地,粉色、黄色的小花探头探脑肆意地爬满在围栏墙上。房屋有双坡顶或四坡顶的单层木板房,也有土红色砖房,还有上下两层的木质吊脚楼,一般下层很低,饲养牲畜,上层住人。
阿鲁松家是村中富户,院中分散种植着青菜、菊花、梨树、柿子树以及芭蕉等热带植物,还有一个竹编透空约2米高的长形大围栏,用来晾晒玉米等农产品。这围栏隔潮透风,是滇藏一带村民、农户常备的特色晒架。院落墙角下散养着数只母鸡、鸡仔,阿鲁松年轻能千的老婆正噜噜噜噜地招呼着给它们喂食。
在客厅坐下,擅长交际的阿鲁松就停不下嘴了。他是察隅的名人,前些年去过北京、成都等大城市,口才颇佳,很会“摆龙门阵”。他介绍说僜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原先只能使用结绳或刻木的记事方法,现在村中孩子大都接受着学校的正规教育,不少孩子能用标准的普通话与外来的客人交流。
客厅进门处有一道别致的“牛头墙”,阿鲁松特别自豪地说,僜人非常好客,每逢节日必宰牛款待村邻乡里,谁家宰了牛,又必把制作成标本的牛头骨挂在自家墙上显摆,这样客人一进门就能知道主人家的富裕程度及待客之道。他家这面墙上有几十个牛头,说明他请了几十次“大客”,无愧“头人”的身份。阿鲁松一边说一边得意地眯眼笑着。
阿鲁松的妻子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了当地最有特色的食物“手抓饭”,主要原料是当地小香鸡和大米,一股是将鸡腿加配料煮熟备用,再用原汁的鸡汤煮米,在煮熟的米饭中加入细葱花、猪肉末及少许姜末等搅拌均匀,喜食辣味的可拌上辣酱,然后以手指抓捏食用。满屋子都是鸡肉和米酒香味,大家相继围着矮桌落座,结结实实地开吃。阿鲁松又拿出几个小酒杯,请大家喝自家特酿米酒。这酒叫“芒琼”,是用当地玉米、糯米炒熟后放入缸内发酵而成,口感甜也易醉,后劲大。阿鲁松盛情邀请大家连饮三杯,不胜酒力的几位很快就满脸绯红。
酒足饭饱后,随阿鲁松参观村中的“民俗文化陈列室”。这是当地县政府为宣传僜人文化出资兴建的。入内细看,以前僜人房屋的格局,是以生火煮饭的炉膛为中心,以三块石头做支架的灶膛,除烧饭外还能取暖和驱蚊;灶膛右侧为卧铺,一般铺草席或毛毯,左侧配木架,可挂衣服或被褥。每间屋子大概八九平方米,屋内家当基本仅为煮食吃饭用具,几乎没有家具。从前僜人是一夫多妻制,阿鲁松就曾经同时拥有三位妻子,现在只与最年轻的一位在一起生活。按照传统,男主人住在房屋的东面,向西的隔壁房间是地位最高的妻子住的,然后依次为其他妻室的房间。房屋内无窗户,只有一扇一米五左右的低矮木门供透光换气。客房叫做“哈嘎”,男、女客人分开,男客人只能在客房活动,不得串门去其他房间。粮仓一般离居室十来米,以防火烛隐患。
在陈列室门口,来了不少村民找阿鲁松,女人居多,讨论的都是村间或邻里事务,已六十出头的阿鲁松很有“洪常青”的风范,言语拿捏稳妥,总能很快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公务”繁忙且处置有方。我们通过观察来访者也顺带了解了一下僜人的服饰装扮。僜人眼饰以麻织品为主,男人上衣为对襟白布衣,外披色泽鲜艳的毛麻坎肩,头裹白巾,坎肩白天可御寒,夜晚可当背被毯。最有特色的是左肩斜跨的砍刀,长约50公分,刀柄刻有花纹,刀鞘装饰为兽皮。女性也为白衣作衬,外着黑色马甲,镶织以五彩滚边,下身为长及脚踝的简裙,下摆宽大。妇女盘发,前额发际上带有叶片状银饰,戴着硕大的耳环。总体来看,僜人服饰鲜艳明快,以红黑白三色为主。
下午四点多,村前翠色山体上泛出一大抹橘色的阳光,提醒我们一日之中最美的时刻已经到来。笑别阿鲁松,在村中蜿蜒的小径上闲逛,跟放学的孩子们打个招呼,看看妇女们劈柴喂猪,瞅瞅男人们在院中整理家舍,任由身心曼舞于婆娑的芭蕉影下,愉悦至极,仰头扩胸深深呼吸,如春的气息丝丝作响,沁入血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