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毛诗》学——基于《毛传》《郑笺》差异的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_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郑玄《毛诗笺》,毛公将独立成卷的《毛诗序》分拆,置于各篇之首,经文并附《毛传》,以此编成《毛诗故训传》.但是《毛诗序》和《毛传》在诗义理解上至少有四十多篇存在差异,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毛公等西汉儒生并未对此作出调整或改动,知识的统一性并非他们的追求.但《毛诗笺》却是一部以《毛诗序》为纲,以诠释体系的统一性为目标的著作,这是学术史上毛、郑异同问题的根本所在.战国秦汉学术一脉相承,在两汉之际,早期学术和知识的类型发生了迭代,中古类型的学术和知识兴趣开始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观察《毛诗》学体系中的毛、郑之别,我们会发现《毛诗》的解释在两汉之际也发生了深层的变化,开始从“被使用的文本”,变成了“被理解的文本”.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会议
早期英美汉学家对于译介对象的最初选取与侧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后西方世界“中国文学”观念的基本面貌.英美两国传教士由于语言与文化交流方面的便利,以及工作与生活上
溯源法是道德发生学的主要方法。用溯源法考察古希腊罗马感性善恶观的源流,可以发现,荷马时代的希腊人已经生成一种以善恶观念为基本工具的道德判断模式,有了自己的感性善恶观。诗人荷马和赫西俄德将这两种道德观念具体化,对众多行为提出道德判断和评价,进而提出道德训诫,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希腊早期和古典时期哲学家的善恶观表明,理性思维的诞生为希腊伦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历代哲学家不断地对荷马、赫西俄德式的感性善恶观进行理性加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理论形态各异的理性善恶观。理性善恶观在希腊化时期和罗马帝国
会议
10月8日晚21时许,费县薛庄镇姚家庄村村民林某与妻子仁某一起驾驶手扶拖拉机赶集回家途中,行至文泗路黄泥崖村附近时,因车灯不亮,刹车不灵,在与对面驶来的一运煤大货车相会
会议
祥云,犹如一条从波涛起伏的大海中跳上天门的白龙。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端坐云上,向凡间洒下仁、爱、美的种子。 Xiangyun, like a sea from the waves in the sky jump t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