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相应的我国的集中供热技术及规划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我国南北温差较大,北方的气温相对较低,这就对城市供热技术以及供热的规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我国的能源缺乏,资源消耗量较大,在进行城市集中供热规划的时候,既要保证城市集中供热水平的提高,同时又要考虑到资源的节约以及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要使城市的集中供热规划既要符合人民生活的要求,同时又要使其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经验以及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城市集中供热的规划的环境效益进行分析,希望对于相关领域研究具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字】集中供热,规划,环境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集中供热规划是一项公共工程,同时又是一项生态工程,既要保证广大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又要促使节能和环境效益的实现。集中供热的环境效益关系到城市的环境保护,同时还关系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因此,在城市集中供热的规划中做好环境效益的论证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自己近几年的研究所得以及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从社会环境效益、城市基础设施效益以及城市空气环境效益等这些方面,来研究集中供热规划中的环境效益分析,希望笔者浅薄的分析能够对城市的集中供热的规划更具环保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社会环境效益的分析
某市位于我国的东北部,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极端最低温处于零下四十多度,在供暖期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该市的采暖原料主要是煤,供暖期较长,通常是从十月份开始至次年的四月份为止。该市的地形条件以及气象条件等都不利于低空排放物的扩散,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该市的空气质量达标的仅仅为百分之四十。因为冬季采暖过多,导致空气污染严重,对于全市的空气质量产生很大的危害。同时对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煤的使用量增加,如果不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替代原始的采暖方式,对于该市的环境影响将是十分大的。
该市如果实施城市集中采暖规划,就可以节约能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从而就可以很好的改善,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在进行城市集中供热规划中,可能会涉及到部分居民的搬迁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应该妥善处置,以免给居民造成不便,对于搬迁的居民,根据相应的政策和法律进行补偿,保证城市集中供热规划的实施。
三.环境空气效益分析
因为进行城市集中供热规划后,对于热电厂的排放浓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尽管城市集中供热的面积在增加,但是污染物的排放量也会随之而减少。根据城市热电厂以及锅炉房在每个时段的排放要求来计算,到2012年排放的烟尘可以减少18663.27t/a,同时拆除小锅炉减少排放烟尘1843.98t/a;S02点源排放增加8581.469t/a,拆除小锅炉减少排放SO23267.98t/a。同时按照该市下发的有关文件,城市热电厂的SO2的排放量减少3899.58t/a;同时热电厂的烟尘排放也要相应的减少。到2020年,城市的烟尘排放要进一步减少,同时SO2排放也要进行相应的减少。
所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从而使得污染物排放的总量得到平衡。污染源排放污染物影响环境同时污染物的量以及气象特征具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还和污染源的温度、高度等具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时空的差异将会影响污染物的地面和空间的浓度。
低矮面源和点源对地面浓度影响很大,但是其污染的范围较小,相对应的高架点源对地面的空气质量的贡献较小,但是其影响的范围就比较大。
通过某市的大气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报告分析可知,高架点源的用煤量占总用煤量的68.53%,排放的SO2占到该市的一半左右,对于地面环境的贡献不足百分之五。改变过去的分散供热,进行城市集中供热规划,既可以提高供热的质量,提高供熱的效率,同时又可以减少SO2等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城市的环境。
S02由于排放量增加,虽然排放情况得以改善,但两者之问的消长反映到环境空气质量中还需要通过计算取消采暖的412座小锅炉房及708台小锅炉对大气环境影响和新建热电厂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对比后可以得出,由于规划中没有详细给出各热电厂建设锅炉的具体情况,因此定量计算工作没有进行。可以定性分析出,至2012年或2020年,供热规划热电厂排放的SO2将远低于不规划建设热电厂而采用小锅炉房供热而排放的SO2总量。供热规划的实施对环境空气是正面影响,可以改善吉林市的环境空气质量。面源(堆场)的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原料含水率、堆放形式和起动风速,一般对环境的影响表现为近距离污染。因此若面源防治措施不当,将给周围空气环境带来较大影响。
四.声环境效益分析
规划项目噪声源主要来自供热电厂、锅炉房生产噪声及泵站噪声。生产噪声主要来自锅炉或
机组本身产生噪声,各类泵、风机噪声,以及原料输送、破碎噪声等。根据类比调查分析可知,一般厂房内噪声向室外传播,以墙壁按单层或双层隔声量在2l一27 dB(A)问,以NR27 dB(A)计算,墙外lm处的噪声级为65—85 dB(A),声音随距离的衰减达到厂界噪声Ⅱ类标准(标准值为昼间60 dB(A),夜间50 dB(A))需要25m(昼间)、60m(夜间)的衰减距离,同时又考虑多个声源对厂界某点的贡献叠加作用,衰减距离还要更长。
若各车间厂房内噪声通过采取一定的吸声、减振、消音等措施后,达到国家要求的工业企业卫生标准中的接触8小时噪声值标准85 dB(A),则衰减距离缩短。噪声源对环境的影响若满足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标准,需要对环境噪声背景值进行叠加处理,以最中确定衰减达标距离。噪声源对环境的影响贡献和分布还取决于各声源、厂房的空间分布情况,不同的分布布置对各方向的环境影响不同。通过对各电厂、锅炉房的实地踏查,各电厂、锅炉房所在位置周围均有居民等敏感点存在,且距离周围居民等均有一定距离,但各电厂、锅炉房的具体达标距离应以其在各项目分别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时确定。
在此,由于各种情况、参数等没有具体的规划,不能具体确定达标距离。因此各电厂、锅炉房在新、扩建时应首先考虑厂房等建筑的位置布局情况,将办公室等噪声小的建筑布置在距离敏感点一侧,而噪声影响大的建筑或设施要远离敏感点—侧;并考虑选择低噪声设各,采取相应的消音减噪等措施.根据预测的达标距离,对仍不能满足要求的,应采取敏感点搬迁等措施。
五.结束语
城市集中供热规划的环境效益是进行集中供热规划的要求,进行城市集中供热规划就是为了改变过去的分散式供热模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现在采用集中供热的模式,就可以很好的规避这些弊端,既能够使居民的供暖问题得到解决,提高供暖的质量,同时又能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进城市集中供热的方式,当然,在进行集中供热规划的时候,必须要进行环境效益的分析,这才是此种供热方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吕永涛; 黄超; 马秀琴; 张万鹏 集中供热改造项目的环境效益分析城市发展研究——第7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11-03-28国际会议
[2]顾军; 张勤 我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供热规划的探索——以苏州工业园区供热规划为例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2006-09-01中国会议
[3]沈阳市“十一五”时期地源热泵技术应用专项规划(摘登) 第二届中国地源热泵技术城市级应用高层论坛论文集2007-11-01中国会议
[4]贾杰林; 吴舜泽; 逯元堂; 张治忠; 张晓丽 各省“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分析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2007-05-01中国会议
[5]李靖; 戴慎志 低碳城市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应用初探城市发展研究——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2008-07-12国际会议
[6]张维功; 焦磊 低碳城市与供热热源规划城市发展研究——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2008-07-12国际会议
[7]王振铭 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总体状况和政策中美工业锅炉先进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06-01国际会议
【关键字】集中供热,规划,环境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集中供热规划是一项公共工程,同时又是一项生态工程,既要保证广大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又要促使节能和环境效益的实现。集中供热的环境效益关系到城市的环境保护,同时还关系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因此,在城市集中供热的规划中做好环境效益的论证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自己近几年的研究所得以及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从社会环境效益、城市基础设施效益以及城市空气环境效益等这些方面,来研究集中供热规划中的环境效益分析,希望笔者浅薄的分析能够对城市的集中供热的规划更具环保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社会环境效益的分析
某市位于我国的东北部,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极端最低温处于零下四十多度,在供暖期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该市的采暖原料主要是煤,供暖期较长,通常是从十月份开始至次年的四月份为止。该市的地形条件以及气象条件等都不利于低空排放物的扩散,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该市的空气质量达标的仅仅为百分之四十。因为冬季采暖过多,导致空气污染严重,对于全市的空气质量产生很大的危害。同时对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煤的使用量增加,如果不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替代原始的采暖方式,对于该市的环境影响将是十分大的。
该市如果实施城市集中采暖规划,就可以节约能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从而就可以很好的改善,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在进行城市集中供热规划中,可能会涉及到部分居民的搬迁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应该妥善处置,以免给居民造成不便,对于搬迁的居民,根据相应的政策和法律进行补偿,保证城市集中供热规划的实施。
三.环境空气效益分析
因为进行城市集中供热规划后,对于热电厂的排放浓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尽管城市集中供热的面积在增加,但是污染物的排放量也会随之而减少。根据城市热电厂以及锅炉房在每个时段的排放要求来计算,到2012年排放的烟尘可以减少18663.27t/a,同时拆除小锅炉减少排放烟尘1843.98t/a;S02点源排放增加8581.469t/a,拆除小锅炉减少排放SO23267.98t/a。同时按照该市下发的有关文件,城市热电厂的SO2的排放量减少3899.58t/a;同时热电厂的烟尘排放也要相应的减少。到2020年,城市的烟尘排放要进一步减少,同时SO2排放也要进行相应的减少。
所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从而使得污染物排放的总量得到平衡。污染源排放污染物影响环境同时污染物的量以及气象特征具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还和污染源的温度、高度等具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时空的差异将会影响污染物的地面和空间的浓度。
低矮面源和点源对地面浓度影响很大,但是其污染的范围较小,相对应的高架点源对地面的空气质量的贡献较小,但是其影响的范围就比较大。
通过某市的大气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报告分析可知,高架点源的用煤量占总用煤量的68.53%,排放的SO2占到该市的一半左右,对于地面环境的贡献不足百分之五。改变过去的分散供热,进行城市集中供热规划,既可以提高供热的质量,提高供熱的效率,同时又可以减少SO2等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城市的环境。
S02由于排放量增加,虽然排放情况得以改善,但两者之问的消长反映到环境空气质量中还需要通过计算取消采暖的412座小锅炉房及708台小锅炉对大气环境影响和新建热电厂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对比后可以得出,由于规划中没有详细给出各热电厂建设锅炉的具体情况,因此定量计算工作没有进行。可以定性分析出,至2012年或2020年,供热规划热电厂排放的SO2将远低于不规划建设热电厂而采用小锅炉房供热而排放的SO2总量。供热规划的实施对环境空气是正面影响,可以改善吉林市的环境空气质量。面源(堆场)的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原料含水率、堆放形式和起动风速,一般对环境的影响表现为近距离污染。因此若面源防治措施不当,将给周围空气环境带来较大影响。
四.声环境效益分析
规划项目噪声源主要来自供热电厂、锅炉房生产噪声及泵站噪声。生产噪声主要来自锅炉或
机组本身产生噪声,各类泵、风机噪声,以及原料输送、破碎噪声等。根据类比调查分析可知,一般厂房内噪声向室外传播,以墙壁按单层或双层隔声量在2l一27 dB(A)问,以NR27 dB(A)计算,墙外lm处的噪声级为65—85 dB(A),声音随距离的衰减达到厂界噪声Ⅱ类标准(标准值为昼间60 dB(A),夜间50 dB(A))需要25m(昼间)、60m(夜间)的衰减距离,同时又考虑多个声源对厂界某点的贡献叠加作用,衰减距离还要更长。
若各车间厂房内噪声通过采取一定的吸声、减振、消音等措施后,达到国家要求的工业企业卫生标准中的接触8小时噪声值标准85 dB(A),则衰减距离缩短。噪声源对环境的影响若满足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标准,需要对环境噪声背景值进行叠加处理,以最中确定衰减达标距离。噪声源对环境的影响贡献和分布还取决于各声源、厂房的空间分布情况,不同的分布布置对各方向的环境影响不同。通过对各电厂、锅炉房的实地踏查,各电厂、锅炉房所在位置周围均有居民等敏感点存在,且距离周围居民等均有一定距离,但各电厂、锅炉房的具体达标距离应以其在各项目分别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时确定。
在此,由于各种情况、参数等没有具体的规划,不能具体确定达标距离。因此各电厂、锅炉房在新、扩建时应首先考虑厂房等建筑的位置布局情况,将办公室等噪声小的建筑布置在距离敏感点一侧,而噪声影响大的建筑或设施要远离敏感点—侧;并考虑选择低噪声设各,采取相应的消音减噪等措施.根据预测的达标距离,对仍不能满足要求的,应采取敏感点搬迁等措施。
五.结束语
城市集中供热规划的环境效益是进行集中供热规划的要求,进行城市集中供热规划就是为了改变过去的分散式供热模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现在采用集中供热的模式,就可以很好的规避这些弊端,既能够使居民的供暖问题得到解决,提高供暖的质量,同时又能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进城市集中供热的方式,当然,在进行集中供热规划的时候,必须要进行环境效益的分析,这才是此种供热方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吕永涛; 黄超; 马秀琴; 张万鹏 集中供热改造项目的环境效益分析城市发展研究——第7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11-03-28国际会议
[2]顾军; 张勤 我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供热规划的探索——以苏州工业园区供热规划为例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2006-09-01中国会议
[3]沈阳市“十一五”时期地源热泵技术应用专项规划(摘登) 第二届中国地源热泵技术城市级应用高层论坛论文集2007-11-01中国会议
[4]贾杰林; 吴舜泽; 逯元堂; 张治忠; 张晓丽 各省“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分析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2007-05-01中国会议
[5]李靖; 戴慎志 低碳城市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应用初探城市发展研究——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2008-07-12国际会议
[6]张维功; 焦磊 低碳城市与供热热源规划城市发展研究——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2008-07-12国际会议
[7]王振铭 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总体状况和政策中美工业锅炉先进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06-01国际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