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g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领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知识大爆炸年代,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所带来的对于经济,文化以及思想的冲击在过去的几个世纪当中未曾有过,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引导学生进入这片鲜活领域从而接受知识大爆炸洗礼的启蒙与开篇,其所展现的各方面知识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受教者与施教这的各方面要求了。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在信息电子化技术与传媒发展不断进步不断巨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知识,文化常识与信息以各种各样不同的形式冲击着我们的头脑与我们所持有的知识体系。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学生接触先进信息技术探索新媒体环境的启蒙,本应该更加先进灵活与时俱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本文意在描述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深层次原因,并从一一对应的视角对于这些问题原因作出应对与解决,以期能够改善新媒体环境下高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品质。
  1 新媒体环境概述
  1.1 新媒体环境定义
  所谓新媒体环境,其本意亦指新媒体,简而言之就是现下“万物皆媒体”的媒体实际状态。本质上来说,是指代一切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之下而产生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质,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直播,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媒媒体技术等相对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户外四大媒体的新兴媒体形式都可以被称为“新媒体”或“第五媒体”。作为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络,卫星电视,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传播形态的媒体数据结构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体,或者数字媒体。
  1.2 新媒体环境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影响
  就其根本来说,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是信息环境的集体提速,其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绝大多数人在主动或被动的情况完成了信息掌握与自身信息流转的巨大飞跃。这种飞跃除了带来极度的感官提升,同时也带来了快速并庞大的主观意识提升。正如著名的哲学家尼采所说的那样,“我越是聪明,就越能深刻的感知到他人的愚蠢”而新媒体环境由于其信息流高速膨胀,信息延展性近乎于无限制增长的特点,直接在其输出终端(通常为互联网聚集地)造成了“每个人都很聪明”的情况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其实本质上是一个假象,由于信息即便在爆炸式传播的情况下依然是不对等的,所以其实“每个人都很聪明”的实质是一种“盲人摸象”式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狂欢,故而其作用仅仅是觉醒了更高阶段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本质上其知识体系与掌握的信息现状并没有从根本意义上得到相应的改变。这一情况的产生对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变成了一门,学生不爱学,老师不爱教的科目。学生觉醒的自我意识感知是这些相关基础,我无需掌握,因为没有相关的应用土壤与需求,而老师的信息掌握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偏差,即,这些基础知识,学生已经掌握,正是这个“无需”与“已经”所造成的偏差,决定了现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
  2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2.1 无法满足受教育人群的教育心理需求
  由于学生在新媒体浪潮冲击下产生的自我意识过剩心里,导致现行的高校电子计算机基础课程所相关科目已经不能满足于其虽然错误但是却很具备覆盖性的教育心里需求。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教授首教育者已经掌握的相关技术与知识,这种心理认知与实际情况的偏差,最终导致学生们虽然完全无法应用高校电子计算机基础课程当中所教授的各项相关技巧。但是却盲目的在心理上认知这门课的理论部分不能满足其受教育的心里需求,从而在学习时不重视这门课,觉得自己完全掌握了,但是在实际操作与应用当中又完全没有能力使用这门课内所教授的东西。
  2.2 无法满足受教育人群的教育实用需求
  在无法满足受教育学生的关于信息与知识掌握的心里预期之后,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课程编排的封闭性,现行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也不能够着实的满足受教育学生的教育实用相关需求。多数技术已经被淘汰或者被更好的技术进行了替换或取代其最终实操所得到的结果就是在教室中可以完成的实际操作项目,而在教室外的实际操作当中,要么不会有人进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展示的相关操做,要么这种操作根本起不到在课堂上所教授或者所展示出的实际效果。
  2.3 无法满足教育提供者的社会价值需求
  而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提供者与教授者,从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授的老师来说,在无法完成对于学生的具体理论教育(学生觉得这部分理论知识对于新型信息知识的获取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又没有办法在实用中为学生提供实际帮助的情况下。其最根本的教育提供者(教師)这一社会角色受到了直接的质疑与挑战,而面对质疑和挑战,教师是无法通过现行的课程教授来完成反驳的。这样就无法满足教育提供者的社会价值需求了,久而久之就造成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不爱教的情况出现。
  2.4 无法满足教育提供者的自身价值需求
  在教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无法完成教师社会价值的情况下,教师教育提供者的自身价值也受到了进一步的挑战。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对于从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老师在进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时所传的道没有任何用处,所授的业要么已经没有其实在的作用成为了现在的一种“屠龙之术”,要么在教室之外完全无法达成其所要达到的实际效果成为了一种“伪”。而受教育者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碰撞造成的认知偏差,没有惑好解,这就使得教师的自身价值被进一步否定了。
  2.5 网络时代的进步脱节
  以上种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困境,有着各种各样截然不同的主观与客观原因,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观原因,这个原因虽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主观原因,却是最普遍存在于新媒体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困境当中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我们目前现行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并没有跟上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大爆炸与各种知识技术疯狂传播的速度。换言之,我们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时代,脱节了,也正因为如此,它不能够完成对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各自心理,实用,社会,自身的价值需求,造成了学生不爱学,老师不爱教的尴尬局面。
  3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3.1 与时俱进积极满足受教育人群的教育心理需求
  要应对受教育人群的教育心心理得不到满足的情况需要采取最简单,直观有效的办法。即与时俱进的更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信息,从理论与实际操作两部分进行教育心理的满足。
  但是從理论角度来说一门成型的课程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之事,那么也是有相对简单的办法来达到受教育学生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心理需求满足的。那就是,套用相关案例进行基础课程的理论讲解。这样更能够贴近学生,同时将相对枯燥的理论基础变为可以理解的案例与故事进行相关讲解。同时规避了由于认知偏差产生的信息不对等导致心理预期过高的情况。因为套用案例就可以作为实际的历史,而历史,是需要被讲解与认知的不同于现行信息的存在,这样不同的心理预期才能带来更好的教育心理满足。
  3.2 案例引入对接积极满足受教育人群教育实用需求
  理论上可以引入案例那么在实际对接的实操教育中自然也可以进行案例的引入与对接来同时规避掉由于部分实用功能不完善而造成的学生在实用需求中得不到使用需求相对满足的情况。不过比起理论的可以把理论套上案例直接做成历史,实用讲解部分的案例要相对麻烦一些,在案例套用与最终方向上要有一定的取舍与规避。结合前文,其规避分类可以简述为,能够实际完成但是并无实际作用的教育实操性问题可以套用案例进行历史演示与解说,甚至可以与新的技术功能进行对比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而已经在信息更迭中被淘汰而变得在教室之外无用的实操项目则最好不进行讲解或者一笔带过。
  3.3 培训学习满足教育提供者的社会价值需求
  在满足了对于理论方面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之后,其实,教授者的社会价值需求已经得到了部分满足。此时,如果能够进一步培训教育提供者为其提供与时俱进的理论基础与配合于该项理论基础的切实案例,那么就会在理论方面完成其社会价值相关需求,从而使得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教师起码愿意教理论课了。
  3.4 给予助力满足教育提供者的自身价值需求
  而对于相关实操课程的教育提供者,也就是教师的自身价值需求满足,能够采用的方式目前看来有切仅有一个。但是由于其成本过高,所以以下仅作为参考进行举例,即在硬件上能够做到时时更新给予教育提供者足够的教育助力以满足教师的自身价值需求。
  3.5 信息平台建设满足课程的进步与新鲜性
  基于以上,关于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的表面问题基本上就已经解决了。而其根本问题,信息脱节的问题,则需要长期的改革工作与相关人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够完成。即在新媒体环境,信息爆炸的今天,建立起能够满足课程进步性,同时能够满足课程新鲜性的信息平台建设,这样就能够实现信息的时时更新与进步,真正的逃离脱节区完成真正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工作。
  4 结语
  总而言之,只要看清目前,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造就了种种困境的相关原因,并对症下药,一一解决,那么现有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也能够更好的提升其教学质量,从而真正的达成其引导学生进入新媒体时代,开启学生信息爆炸,资源互通时代序幕的历史与社会任务。
  参考文献:
  [1]龙仙爱,杨顺,高海波,彭浩.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挑战与建议[J].计算机时代,2019(02):8788+91.
  [2]朱秋海.计算思维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03):251252.
  [3]秦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02):173174.
  [4]刘萤.浅谈网络时代下高校计算机教育[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02):24124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与思科(中国)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广州工商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改革(粤高教函[2017]153号)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探讨nm23-H1基因表达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4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nm23-H1基
幸福是每个人的追求,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幸福感的提升?这不仅是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渗透在其他课程中。作为一名创业课程的教师,尝试在塞利格曼的PERMA理论指导下,总结在创业教育中有效提升学生幸福感的方法。  创业教育幸福感积极情绪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人们追求幸福的各种活动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人的所有活动都朝向一个终极的目标就是幸福——不管是基于本能的享乐主义或者基于反
增加趣味性在化学实验中的比重,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以"五水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及表征"实验为例,把观察实验结果变为观察实验过程,将刻板的书本
目的:提高对头颈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水平,降低该病的误诊率.方法:回顾近20年34例头颈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误诊因素.结果:34例患者中误诊为鼻息肉、鼻窦炎14例,鼻咽
子宫颈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有5万~6万妇女患宫颈癌死亡.我科自1984年1月~1993年12月住院收治宫颈癌患者105例,进行了放疗,现将其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语文作为教育行业当中的基础性学科,肩负着提高学生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帮助学生认知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任。然而,这一切的前提在于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健康、独立的人格体现在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事物能够进行独立思考,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对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道德义务。而语言教学对构建学生独立人格意义重大,围绕语文教学中构建学生独立人格的意义展开论述,分析了语文教
以一节蛙跳教学案例为素材,通过课后反思,简要阐述了在体育课教学中,要始终突显健康目标;体育课的教学不是纯粹地以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作为
摘要:小学美术创新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绘画才能。儿童身上本来就有一种好奇、好动,跃跃欲试的创造欲,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富于启发,便能有效地提高儿童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儿童认知事物的心理特点及绘画的特殊形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创新能力 感受生活 品味生活  一、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