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思维指向的作文命题:特征与价值

来源 :中学语文·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ni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21年语文中考题中出现了诸多高阶思维指向的作文命题,命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思辨,发展写作思维,实现深度思考。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导向,也给义务教育教师与学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探讨这类命题的特征,探讨其对于学生思维提升发展的价值,有其现实的迫切性。
   关键词 高阶思维;作文命题;特征;价值
   一、上海卷中考作文题体现高阶思维的引导
   2021年上海中考作文题目:《现代汉语词典》对“有意思”有这样一种解释:有意义,耐人寻味,生活中的人、事、物,大多如此。请以“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文章。
   这个题目引导学生对比审视、深度思考,不再浅层表象地描摹与抒发。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认为,这个题目体现了命题的追求深度与层次感,意在努力引导初中生深度学习与思考(注:见2021年6月19日澎湃新闻官方帐号)。诚如斯言,这是对高阶思维演绎的引导。高阶思维(higher—order thinking)是指向高階认知的思维。“从布鲁姆(B.S.Bloom)弟子安德森(L.W. Anderson )修订的新版教育目标分类学来看,教育目标是由金字塔的基底起始向塔尖发展的,是由①记忆、②理解、③运用、④分析、⑤评价、⑥创造6个层次构成,①②③是低阶认知能力,④⑤⑥是高阶认知能力。”[1]4
   2021年的作文命题比前三年有所进步与突破,2020年是“有一种甜”,2019年是“这事,真带劲”,2018年是“真的不容易”。倪文尖认为命题者试图贴近少年视角和口吻,努力唤醒初中生眼中和心中的世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三年的题目都意在引导学生再现感性体验,引导表达真性情,但难以写出独特思想或批判思想的文章。而2021年的上海中考题不仅引导回溯体验,也引导反思比较,彰显高阶思维的理性思辨。一考生写道:“一个家庭的流动其实是整个社会发展、流动的缩影,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不流动,历史谁来写成呢?所以,我一个学生的人生流动,看上去也不那么简单了,更有意思了。”这可见理性质感与思想深度。
   钟启泉认为“基础教育”:“ 其一,强调‘基础性’——基础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而是成‘人’的教育,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教养的公民的教育;其二,强调‘能动性’——基础教育不能满足于‘低阶认知能力’,需要在低阶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发展‘高阶认知能力’。”[1]6高阶思维是演绎高阶认知能力,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才具备时代社会发展所期待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具备发展与提升生命的生长性要素。
   二、特征:创设开放与多元的思考空间
   高阶思维指向作文命题,引导考生多元思考、思辨分析,体现在写作要求与背景材料,可见下面二个特征。
   1.立意的开放性
   潘新和认为:“学生写作而‘被立意’,说的尽是他人之意:假话、套话、空话,还是写作吗?”[2]夏丏尊指出:“文章是表现自己的,各人有各人的天分,各人有各人的创造力。随人脚跟,结果必定是抑灭了自己的个性。所作的文章就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也就不真实不明确了。”[3]由此,命题也就要鼓励思想开放。而这在初中阶段尤为重要。何文胜教授分析初中生的认知心理时道:“第三,好新奇,好问,好评论,求知欲强……第五,对生活的意义有自己的一些看法。”[4]尊重学生真实看法,就是尊重其于世界的认知,让学生展示真实与丰富的生命思想。
   2021年宁波卷作文题就是一个好题:阅读“旅行,可以改变认识,可以改变习惯,可以改变观念……”按提示写一篇游记。提示:(1)根据游览的行踪合理安排游记的写作顺序。所选取的景物、事件或历史传说等能触发你某一方面的改变;(2)写清楚旅行带给你的具体改变;(3)如果写想象的旅行,还要做到想象合乎生活逻辑,有新意。这可以让你写真实的游记,还可以写“想象的旅行”,尤其是这“省略号”,引导学生超出提示而自由选择思考点,如果表现对真切体验的“改变”理性思考,更是彰显独特与深邃思想。
   批判性是高阶思维最主要的思维特征。美国倡导批判性思考,其作文要求基本“一辙”:“请写一篇清晰连贯的作文 ,就上述多角度的观点进行评述。你的观点可以与其中一个观点一致,也可以部分一致,也可以完全不同。”[5]这值得借鉴。2021年河北中考题,要求根据从以下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作文:材料一,成功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已经竭尽全力。材料二,人生中有些事情你不竭尽全力去完成,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出色。材料三,凡做一件事情,便终于一件事情,将全副精力集中在这事上头来,一点儿不旁骛。看过去,好像是开放的,是多种观点自选,但其实还是一种“竭尽全力”话题,而且只能讨论其正面的意义。如果修改为:“选其中某一句话或两句话思考,可以赞成,可以部分赞成,也或完全否定。”这样就体现引导深度思辨。2021年浙江镇江中考题“请以‘只是一个数字’或‘不只是一个数字’为题写一篇文章”,便是如此,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与思想,引导对某一项现象是否是数字而演绎逻辑自洽的自主评价。
   2.背景材料的多元性
   “问题情境内蕴召唤结构。用以引发有价值的问题提出行为的问题情境,在结构上有着特殊的要求,集中表现在需要具备‘空白’‘空缺’或‘否定’要索,用以储存问题线索,这些要素结构易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线索的感受,进而召唤学生发现与提出新问题。”[6]作文命题多元性,表现为材料信息多元而不单一,能诱发学生召唤自己的体验与储备,在多元信息中比较思考。2021年湖北武汉题为提供一段材料,包括毛泽东、邓小平等同志在国家决策中,从实际出发取得成功的案例,提示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个人发展,都不能脱离实际。因为材料角度与思想单一,学生就只能写:一切以实际出发。如此,不能对成功条件做多元思考,学生就无法进入分析比较的思考,也就无法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实现高阶思维的发展。    2021年河南题则非如此: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不妨先把手头的事做好,把能做的事做好;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不妨沉下心来想一想,多种渠道问一问,各种方法试一试。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这背景材料给考生提供了多元背景:面对困惑,不妨把能做的事做好或不妨沉下心来想一想问一问。孙绍振认为:“要把学生教得像人,像人就要有自己的思想。”[7]如此提供多元思考,“召唤”学生真实独特的体验思考,学生演绎深度思考,远离封闭固化的思想与思维,学生可以选择先“把能做的事先做”的方法,也可选择“想想问问”的方法,更可以两者兼用,审视多元情境,彰显自己的真实思想。
   三、价值:发展三种思维,提升学科素养
   高阶思维指向的作文命题,为中学写作教学提出了新课题。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学科素养”一级指标“思维方法”中的二级指标是: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创新思维。高阶思维的指向,直接引导三种思维的构建与发展,继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1.科学思维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科学思维是“采用严谨求真证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应对各种问题。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运用实证数据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和问题的内在联系,以抽象的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运用抽象与联想、归纳与概括、推演与计算模型与建模等思维方法来组织、调动相关的知识与能力” 。
   比如,福建2021年中考题有二则材料。一则是长征路上,穿着单薄旧衣服的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夹金山被冻死;一则是在东山县任职14年的谷文昌,带领军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的面貌。要求考生以“这些故事感动了我”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在“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的主题班会上发言。此背景材料,一改背景材料解释作文题目的形式,而是让学生对这两则材料,应用归纳与概括的思维,作知性分析,找到共同点(如责任、情怀、心胸等),然后描叙自己被感动的体验,并进而提出思考在未来新征程路上的坚守。考生若概括分析的科学思维,只会写“军需处长的舍己为人精神感动了我,谷文昌尽责爱民事迹感动了我”,文章则是浅层、散乱,显得单薄、空洞与肤浅。
   提供这种命题训练,会产生溢出效应,学生在写作中也就自觉运用科学思维。比如学生以“成长路上有你”写自己的成长,没有科学思维的同学写父亲的鼓励、责备与期待,文章结尾则为——成长路上的背后都有父亲的影子,是身后的父亲推动我的成长。有科学思维的同学就会写“自己得到鼓励鞭策”,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和问题的联系,进而概括出行为背后的“核心”——守望与其后面沉甸甸的父爱。学生在写作情境中,就有分析的深度思考,继而演绎褫其表象、洞察内核的知性分析能力。
   2.人文思维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这样界定“人文思维”: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审美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应对各种问题。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从多元性、情境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和时序性等方面把握问题与事物的本质。
   这一思维也即抛弃单一、封闭、碎片的思维方式,开放性、多元性、关联性地审视现实与问题。比如下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②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④厚以责己,薄以责人。
  ——蔡元培
  学校德育论坛举办以“如何处理当今时代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讲故事或表达你的看法。
  命题者提供了“交友”的不同观点,给考生提供了多元思考空间。考生如果没有人文思维 ,也就选其一名言而后联想生活来诠释,而有人文思维的同学,就会结合自己真实的生活情境,从关联性、开放性与时序性等反面思考:尊重他人意愿,不要强迫他人做不愿做的事,就是他人愉快和自己一起处事,对出现的问题,也要厚以责己,薄以责人,不狭隘不自私,多理解与尊重他人,这样就能展现你的心胸、情怀、境界与格局,就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如此思想也就不单一封闭,体现关联、辩证的特质。
   培育学生的人文思维,就是要让学生远离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展现多元、辩证思考。比如 “忙碌”为题,一个学生写自己中考前的忙碌,依此获得了中考的成功,然而却发现自己忽视了与奶奶的交流,奶奶几次想和我交流,我都冷漠拒绝。回溯思之,隐隐愧疚。对这不具明显高阶思维指向的命题,学生也自觉对自己“忙碌”作辩证、系统思考,展现复杂情感,表达自己对人文、情感缺失的愧疚,文章随之迸发情感张力。
   3.创新思维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这样界定“创新思维”:运用开放性、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应对问题情境,组织相关的知识与能力,注重独立性、批判性、发散性的思考。在写作中,创新思维就是对自己生活体验的反思,或是对历史、现实、观点的思辨批判。创新思维主要表现为批判思维。钟启泉认为:“学习者通过自主地思考,创造新的知识、新的自我、新的社会——这就是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目标所在,这才是寻求更好的专家、更好的社会的强有力的‘生存能力’。”[8]而批判性思維主要从两个方面突破。
   其一,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型写作,演绎批判性思维的“内部指向”。反思,反过来思考。即指对所做所为或人生经历的审视,并从中寻绎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西方哲学中又译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为哲学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所指异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反思型写作(Reflective Writing),要求描述体验或者某个事件,然后分析其经验或教训;或是基于真切经历,继而获得告诫或警示,矫正自己的行为、思想。如2021年中考青岛命题作文“这才是该有的样子”、广东省以“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为结尾写一篇文章,就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从青春的角色、生命的价值、社会的期待等多方面反省思考自己的行为,从而矫正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坐标。比如,一考生写自己旅行中,记住父母“环境恶劣,保护自己”的告诫,不愿意接触他人、帮助别人,只是考虑自己利益。后来看到一个旅伴和自己相反,自己醒悟了。于是也就热情助人,得到旅伴的尊重与认可,拥有美好和煦的环境。回眸审思,幡然感悟,心储阳光,关心他人才是少年该有的样子。这也就是对父母告诫或社会观点的质疑与否定,演绎自己的反省、行为的矫正与生命的成长。    其二,引导学生批评性写作。学生以理性姿态、责任意识审视现实,演绎批判性思维的“外部指向”。比如2021年江苏镇江题:生活中,人们或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数字。其实有的数字就是数字,但有的数字不只是数字,请以“只是个数字”或“不只是数字”为题,完成一篇文章。没有批判性意识的学生,就会写“乡村这一年新房多了,这不只是数字,更是农民生活追求的变化,社会发展的表现”“老师一年一年送走学生,这学生数只是个数字,老师依在三尺讲台旁,守护初心,执着教育情怀”,观点老套、情感苍白。而有批评性思维的学生,则会写如“乡村这一年新建住房多了,这只是数字,乡村老人固守、守望打工孩子回家的现象依然严重。如何振兴乡村经济与教育,让家乡富有生机与温馨,当是社会不可忽视的课题”“学校一年一年毕业学生,这学生数不只是个数字,学校更应关注学子素养与未来的发展,承担时代责任”。如此,文章不仅彰显关注社会的炽热情怀,也演绎高阶思维的深度写作。可见演绎高阶思维的批判性思维,不仅为提升思维品质,更是培育生命情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作文教学也要引导学生成长为具有思考力与炽热情怀的生命,成为具有创新力与发展力的国家建设者。2021年中考作文呈现高阶思维的命题,可见教师对教育责任的认知与探索情怀,但探索之路漫长,还当孜孜行之。
  ————————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核心素养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潘新和.被立意:言语生命、精神思想之殇——2012高考作文题“命意”导向批判[J]语文建设.2012(7).
   [3]夏丏尊、刘熏宇.文章做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何文胜.从能力训练角度论中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J]香港:文思出版社.2006:99.
   [5]曹勇军、傅丹灵.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204.
   [6]李怀军,张维忠.问题提出融入课堂教学的困境与突破[J]课程·教材·教法2020(11).
   [7]孙绍振.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50.
   [8]钟启泉. 批判性思维:概念界定与教学方略[J]全球教育展望.2020(1.)
  [作者通联: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
  课堂活起来 负担减下来
   早上7:30的晨光透过办公室窗户,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六中教师曲海滨打开“教学云平台”,开始分析学生作业等级人数、出错率等数据。利用课前时间,她单独对几名作业出错多的学生进行指导。她告诉记者,“教学云平台”让自己的工作量减下来了,每次作业从布置到检查都离不开它了。
   近年来,为减轻学生负担,崂山区以作業改革为突破口,用信息技术管理作业,实现学生作业分层、个性化指导。目前全区39所公办中小学都有“教学云平台”,每名学科教师都能够独立使用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
   信息技术管理作业,精准摸清学情
   崂山十中地处农村,生源条件较弱,以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总是让人感觉欠点火候。自从使用“教学云平台”布置作业后,数学组教师阎立华感受到了课堂上学生的变化:以前批作业,缺少数据支撑,对学情把握不精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后,课堂“活”起来了,从以前老师拖着学生走,变成了学生推着老师走。
  ——《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9日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以探究式教学为基础,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保障学生在科学探究意识和精神的指导下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人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其中探究式教学的落实比较复杂,教师需要深化自身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及认知,关注对多种影响要素的分析及研究,积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及创新。  关键词:核心素養;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  引言  在素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在飞速的发展当中,智能机器人的技术也更加有利于人们的方面发展,这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除了生活当中的一些发展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当中,智能机器人的教育也走入到了小学的课堂当中,针对于此,我国在大力的提倡和鼓励,在小学的教育领域当中去设置机器人的课程。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机器人还是处于一种刚刚起步的阶段,所以只有很少部分的优秀的学生才能
期刊
摘 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南京市社区体育发展因素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马群街道社区体育管理职责不明确、对社区体育工作的不重视;缺乏社区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规划不合理;居民个体的经济状况影响健身运动的积极性;运动设备维护周期长,缺乏专业巡查检查人员。  关键词:南京市;社区体育;影响因素  国务院修订的《全民健身条例》[1]中明确全民健身的工作目标及相关要求,鼓励社会团体组织员工开展全民健身活
期刊
摘 要 支持语文思维产生并得以持续下去的动力主要是情感与意志。情感与意志是一种特殊认识,情感是对“外物”的感性价值的认识,意志是对“行为”的理性价值的认识。情感与意志是语文思维的“燃料”,要发展积极情感和积极意志,为语文思维提供充足的“燃料”。   关键词 孟晚舟;中国红;情感;意志;语文思维   2021年9月25日晚,华为副董事长、任正非长女孟晚舟乘坐的中国政府包机落地深圳宝安机场。三年前
期刊
摘 要 在追求高出学生现有认知和能力水平的发展性目标时,在推动落实自主探索性学习任务时,常出现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包办代替的情况。这就需要认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性目标之间存有哪些障碍,需要明确凭现有能力去完成新的任务需要几级台阶,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搭建达成新目标所必需的支架,才能使学生在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时焕发出活力。   关键词 《劝学》;支架;发展性目标  当代学生的见识日益广,要求日益高;
期刊
摘 要 议论文主体段落不具议论文文体特征的问题,可以借助支架式教学理论解决:利用经典段落范例,给学生提供主体段落框架支架;利用思维支架,句式支架等落实好框架中各部分的撰写,解决好论证过程中事与理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 议论文文体;主体段落;支架式教学   学生议论文写作文体不明的问题,实则是主体段落议论表达方式明显不够的问题。增加议论表达方式的篇幅,可破解文体不明的困局。具体方法可从两方面入
期刊
传统的投资组合模型假设投资者只面临投资风险,然而投资者还会面临背景风险,暴露于背景风险的资产称为背景资产。目前研究将背景风险分为两类——加性背景风险和乘性背景风险(简称两类背景风险)。另一方面,投资者并不简单地基于收益和风险进行投资决策,现实中会考虑更多的因素,如证券发行主体的财务状况、卖空机制及自身破产风险等。基于此,考虑背景风险和现实因素的投资组合问题是贴近现实和有意义的。本文在进行如下研究工作:
  (1)构建相关背景风险投资决策模型。针对现有文献忽略两类背景资产相关性的不足,应用期望效用理论
摘 要 以《教师教学用书》为代表的传统解读观点认为,《种树郭橐驼传》的主旨句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本文重新从文本语言层次、行文逻辑、思想主題三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文章,指出“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才是文章主旨所在。本文还借此反思了文本解读的一般方法,提出:“熟读”文本结构与内涵,体会作者的视角与逻辑起点,是解读文本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文本内容;文章结构;主题思想;阅读方法  
期刊
摘 要 通过比较“情节直线图”与“情节曲线图”引导学生读懂故事,感知密集的情节冲突;通过研讨文本和创写“少时”使学生理解、感受“狼”贪婪、凶狠、狡诈的本性;通过“写屠户日志”“换写主旨”使学生领悟人应摆脱懦弱、犹豫、被动等性格弱点,努力修炼让自己智慧、果敢、勇武、有力的道理。以此用语文工具性带动语文人文性,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狼”性;人性;深度学习   《狼》位于统编教材《语
期刊
摘 要 新高考全国I卷小说阅读选用了卞之琳的小说《石门阵》,这篇小说与考生们常读且熟知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采用了提喻的修辞,以故事套故事、人物话语推动情节的方式结构全篇,这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给考生们阅读作答带来不小的阻碍。题目设置上,围绕小说共设置了三类考点,分别是内容理解、形象分析、艺术手法。这启示教师,小说教学中要更新学生阅读小说的心理图式,摆脱对小说三要素读解经验的依赖与套用,关注故事,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