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竞争力及其提升对策探析

来源 :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ewar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加入WTO 以后, 重庆市农业将面临国内国外双重市场的严峻考验。农业基础薄弱, 生产结构不合理,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农民素质落后, 这些因素都制约了重庆市农业竞争力的提高。文章从重庆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态势着手,对影响重庆农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重庆农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农业;竞争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1)20-0024-02
  
  1重慶市农业概况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 既是备受世界瞩目的三峡库区所在地, 又是农村人口最多、贫困人口最多、农村面积最大的中央直辖市。重庆市境内主要为山地、丘陵,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全年降雨量大, 但分布不均。复杂的土壤状况和气候条件为重庆带来丰富的自然资源, 动植物种类繁多。重庆市44.38%的耕地分散,土地资源贫瘠,生产力水平较低, 近年来农业生态环境也受到一定破坏。重庆的农业人口占的比例较大, 农业生产总量较大, 但人均收入较低, 多年来人均收入增收幅度小,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大, 且地区差异大。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主要是种植业、畜牧业, 呈现粮猪型结构, 牧业、林业、渔业等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不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全市耕地亩平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农村产业及产品层次低, 农产品的市场范围比较窄。不少具有特色的农产品, 如江津锦橙, 涪陵榨菜, 荣昌猪等, 在全国范围内都比较有名气,但市场化程度不高。
  2重庆市农业发展态势
  ①科技已成为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近年来,围绕农业增产、增收、增效中的关键技术,开展了科技攻关,成效显著。在动植物育种上,成功培育了居于国内先进水平的系列新品种,如超级稻品种“Q优6号”、全国糯玉米区试对照品种“渝糯7号”、供应期达到国际上公认的8个月的柑橘早晚熟品种。积极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普及推广农业实用新品种、新技术。2007年主要粮食作物“两杂”良种覆盖率达到95%,常规良种覆盖率达到70%。科技贡献率由2000年的38%上升到2006年的45%左右。在直辖以来,农业耕地净减少22万km2的基础上,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维持基本稳定,保障了基本供给。
  ②农业产业体系已现雏形。重庆市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不断理清了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明确了“135+X”的产业发展重点,初步形成了优势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突出了区域特色农业定位,为城乡统筹中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基础设施与装备条件逐步改善。近年来,全市农业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到2007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61.8万km2,节水灌溉面积10.4万km2,分别比2003年增加10%和20%;农村公路总里程93 641 km,乡镇通畅率、行政村通达率、行政村通畅率分别为65.1%、71.8%和27.9%;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直辖初的4%提升到2007年的13%。
  3提升重庆市农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一是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差。首先,土地资源紧。全市丘陵山地面积占75%,水土流失面积大,达48.6%; 人均耕地少,仅为687 m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后天积累差。当前全市人均蓄饮提水能力185 m3,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13% 左右,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生产结构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重庆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缺乏以土壤、气候生态、生产水平、产品质量等为依据的总体规划和布局,区域结构趋同,农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重庆的主要耕地多用于粮食作物的播种, 但事实上,重庆的粮食作物是所有农作物中最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稻谷、玉米、薯类、小麦等粮食作物基本不具有竞争, 尤其是小麦在竞争中更是处于劣势地位。
  三是农村新型人才少。近年来,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使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素质呈总体下降态势。目前,重庆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48万人,占总量的53%,其中45 岁以下的青壮年有八成已转移到城镇或非农产业。农村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下降,纯务农农民中,文盲或半文盲占6.5%,小学文化程度占41.3%,初中及以上仅占52.2%,现代农业的科技带头人严重缺乏。
  4重庆市农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①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全面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持续支持机制,在重庆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领域加大投入、持续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重庆农业竞争力。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改善农村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 有助于提高重庆农业的生态环境, 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为提高农业竞争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加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由市场引导生产, 根据市场和资源的差异, 有效的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和出口。重庆农业的发展, 要因地制宜, 做好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布局 , 使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可以达到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在结构调整和优化中, 需要政府进行宏观指导, 提供信息和服务,依靠科学的原则, 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发展特色农业, 因地制宜, 以质取胜。合理划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要实现重庆农民的增收, 更多的种植经济作物, 无疑是一条出路。
  ③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重庆农业竞争力的差距实质上是知识差距、技术差距、教育差距和人才差距。因此, 重庆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的投资。确保重庆财政对农业科技投人的增加速度要高于其财政收人的年增长速度, 努力使农业科技投人水平达到农业总产值的。同时鼓励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农业科技投人力度, 加强科研院所与农业生产单位的合作, 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④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走现代化、标准化道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 如对农田水利建设、道路交通、通讯邮电、电力设施、仓储和市场等项目的投资。由于这种投资的公共性质, 私人和企业不愿承担, 因此要由政府来承担, 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减轻农业的自然风险, 提高农业生产率, 降低农业生产和销售成本。按照产业链视角,促进农业产业内部和产业间的整合与协同,充分发挥软实力优势。如依托三峡国际黄金旅游线路,将现代农业景观价值和三峡国际旅游、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形成三峡库区农业和非农产业间的耦合。
  
  参考文献:
  
  [1] 赵超,陈建,邱兵.加速重庆农业机械化发展自议[J].中国农 机化,2005,(2):22-23.
  [2] 邓涛.论重庆农业的创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2): 67-68.
  [3] 陈元刚.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J].重庆商学院学 报,2001,(6):87-89.
  [4] 李敬,李刚.WTO 框架下中国农业竞争优势的提升[J].“三 农问题”研究,2005,(12):23-24.
  [5] 唐双福,胡晓群.提升重庆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J]. 南方农业,2009,(11):35-37.
  [6] 陈海英.重庆几种主要农产品竞争力分析[J].西南农业大 学学报,2006,(6):132-134.
  [7] 刘晓明.渝东南农村教育现状及对策[J].重庆经济,2005,(1): 25-29.
  [8] 陈昌洪.提高西部地区农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 济,2003,(11):32-34.
其他文献
摘要:施工组织总设计是以整个建设项目为对象,根据初步设计和扩大初步设计图纸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结合现场施工条件进行编制,用以指导建设项目各项施工准备工作和施工活动的技术经济文件,文章对施工组织总设计的相关内容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施工组织;计划;进度     中图分类号:TU7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1)02-0144-01    施工组织总设计的内容包括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而在矿山、公路交通等项目建设中高陡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文章通过多年经验对影响高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就其问题提出了有效地防治措施,对工程建设高边坡处理和工程整体运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岩石;边坡稳定;影响因素;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TU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1)02
压敏电阻对电压变化的敏感特性在防感应雷电、防浪涌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泄流和限压作用。然而由于压敏电阻的材料和结构等原因,限制了压敏电阻在通讯类SPD中的应用。
采用打靶法数值求解自由振动对应的常微分方程边值问题,获得了两端固定和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复合材料Timoshenko梁固有频率数值解,分析材料性质梯度变化参数和长细比对频率频的
交易费用理论、以知识为基础的理论以及动态能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跨国企业的市场-复合结构-层级组织(M-H-H)决策作出了解释,但这三种解释都有其不完善之处.本文在对跨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