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应该以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容和学生的学情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一直以来,我坚持认真把握备课环节,精心设计教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准备。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发现按部就班的依照预先设计的教案上课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往往需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机调整设计好的教学方案。
这一天,学校安排大扫除活动,活干完,学生回到教室,看上去都很疲劳,情绪也不高,不少学生脸上还挂着汗珠。
下一节恰好是我的政治课,如果这个时候按预先设计的教案上课,效果肯定不佳。怎么办呢?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讲“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面对学生现状,我灵机一动。学生是个体,这个班级是整体。刚才,学生们按照分工,齐心协力,很快的完成了大扫除任务,这不正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吗?不正是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了吗?何不来个“见景生情、将计就计”?
想到这儿,我首先简单总结劳动情况,对同学们较高的劳动效率、积极的劳动表现予以高度评价。看到他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我紧接着提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能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劳动任务?”“每个同学在完成我们班级劳动任务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这样很快调动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学们借着劳动后的余热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见解。我乘机安排分组讨论,让同学们分为5个小组,并要求“看书后回答问题”。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能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劳动任务原因是:组织有序,各个小组能够互相协作,每个同学都能尽其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每个同学在完成我们班级劳动任务中发挥着添砖加瓦的作用,正是应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仅仅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还不是哲学教学。哲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由此,我引导同学们认识到,“每个同学(各个小组)就是我们班级这个集体(整体)的组成部分,我们班级这个集体(整体)就是由每个同学(各个小组)组成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同学们的思路一旦打开,便引发了“井喷”。一个个生活中熟悉得例子在他们的表达中倒也生动活泼,全没了昔日哲学课堂上的胆怯与眉头紧锁。
在上课当中我引用“坐井观天”、“三个和尚没水吃”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西部大开发”等事例说理,在分析过程中我不忘适时应用此次学生劳动的事例说明问题:“由于组织有序、各个小组能够互相协作、每个同学都能尽其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使得同学们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劳动任务,这正说明集体(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 得出结论:“同学们应当树立集体意识,在集体(整体)中充分发挥我们每个人(个体)的聪明才智。”
整节课下来,如行云流水。学生似乎忘掉了劳动带来的疲劳,和我一起体验着知识的魅力,感受着学习的乐趣。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如下体会:
1.教师要善于敏锐地捕捉生成资源。在教学开始之前、甚至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班级上课,也会因为教育现场的不同而出现新的情况,所以教师不可能预设教学中的一切。但是,教师应该充分设想到教学进程中会出现意外,会产生很多信息。这就需要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信息,进行瞬间的判断,利用这些有价值的生成资源,从而促使新的生成。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为了有效地促进生成,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当然,教师同时要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这种能力离不开教师对教育理论的透彻领悟,离不开教师对所教课程内容的熟练掌握。只有平时养成了“处处是教学资源”的敏感习惯,才能将身边发生的事件当作资源加以利用。这需要我不断地学习,增强自己的教学智慧,也才能接近乃至达到教学的艺术性境界。
2.政治课的教学尽量生活化。生活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课堂教学的根基在社会生活,必须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课堂教学成为与外部世界隔绝的“象牙塔”。政治学科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学科,理论性强,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而通过“生活化”,在教学中把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课堂,将枯燥的哲学原理有机的结合到学生们的生活中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学习的帷幕,使他们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通过学用结合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也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使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课堂的生活味浓、趣味性强。走近生活,才可以期望课堂上的精彩生成,期望“未曾预约的精彩”。
一直以来,我坚持认真把握备课环节,精心设计教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准备。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发现按部就班的依照预先设计的教案上课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往往需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机调整设计好的教学方案。
这一天,学校安排大扫除活动,活干完,学生回到教室,看上去都很疲劳,情绪也不高,不少学生脸上还挂着汗珠。
下一节恰好是我的政治课,如果这个时候按预先设计的教案上课,效果肯定不佳。怎么办呢?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讲“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面对学生现状,我灵机一动。学生是个体,这个班级是整体。刚才,学生们按照分工,齐心协力,很快的完成了大扫除任务,这不正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吗?不正是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了吗?何不来个“见景生情、将计就计”?
想到这儿,我首先简单总结劳动情况,对同学们较高的劳动效率、积极的劳动表现予以高度评价。看到他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我紧接着提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能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劳动任务?”“每个同学在完成我们班级劳动任务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这样很快调动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学们借着劳动后的余热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见解。我乘机安排分组讨论,让同学们分为5个小组,并要求“看书后回答问题”。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能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劳动任务原因是:组织有序,各个小组能够互相协作,每个同学都能尽其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每个同学在完成我们班级劳动任务中发挥着添砖加瓦的作用,正是应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仅仅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还不是哲学教学。哲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由此,我引导同学们认识到,“每个同学(各个小组)就是我们班级这个集体(整体)的组成部分,我们班级这个集体(整体)就是由每个同学(各个小组)组成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同学们的思路一旦打开,便引发了“井喷”。一个个生活中熟悉得例子在他们的表达中倒也生动活泼,全没了昔日哲学课堂上的胆怯与眉头紧锁。
在上课当中我引用“坐井观天”、“三个和尚没水吃”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西部大开发”等事例说理,在分析过程中我不忘适时应用此次学生劳动的事例说明问题:“由于组织有序、各个小组能够互相协作、每个同学都能尽其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使得同学们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劳动任务,这正说明集体(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 得出结论:“同学们应当树立集体意识,在集体(整体)中充分发挥我们每个人(个体)的聪明才智。”
整节课下来,如行云流水。学生似乎忘掉了劳动带来的疲劳,和我一起体验着知识的魅力,感受着学习的乐趣。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如下体会:
1.教师要善于敏锐地捕捉生成资源。在教学开始之前、甚至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班级上课,也会因为教育现场的不同而出现新的情况,所以教师不可能预设教学中的一切。但是,教师应该充分设想到教学进程中会出现意外,会产生很多信息。这就需要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信息,进行瞬间的判断,利用这些有价值的生成资源,从而促使新的生成。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为了有效地促进生成,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当然,教师同时要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这种能力离不开教师对教育理论的透彻领悟,离不开教师对所教课程内容的熟练掌握。只有平时养成了“处处是教学资源”的敏感习惯,才能将身边发生的事件当作资源加以利用。这需要我不断地学习,增强自己的教学智慧,也才能接近乃至达到教学的艺术性境界。
2.政治课的教学尽量生活化。生活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课堂教学的根基在社会生活,必须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课堂教学成为与外部世界隔绝的“象牙塔”。政治学科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学科,理论性强,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而通过“生活化”,在教学中把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课堂,将枯燥的哲学原理有机的结合到学生们的生活中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学习的帷幕,使他们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通过学用结合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也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使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课堂的生活味浓、趣味性强。走近生活,才可以期望课堂上的精彩生成,期望“未曾预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