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必须立足于当下整个中国的社会环境以及本地域本民族的特点展开教学,作曲专业更需如此。少数民族地区的作曲专业的教学模式大多模仿东部中部地区,而目前在全国的作曲专业教学都在寻求新发展的洪流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作曲教学更是要立足自身的特点突破觀念、勇于革新,做到能够培养出正真服务于少数民族当地人民的音乐创作人才。所以,少数民族地区作曲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少数民族;作曲;教学;地域优势
这些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各大高校向各专业领域的扩建以及音乐学习的普及,我国各大地区作曲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作曲专业的前景是美好的,但是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课程设置比较陈旧,不能满足学生需要;2.招生人数与社会需求量不符;3.学生所学不能适应市场所需等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作曲学生除了上述几点外,还有因地域性和民族性而存在的其它一些问题: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少数民族音乐优势不明显等。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疆地区,主要包括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份。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无论在经济、地理、资源、文化等各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差异。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必须立足于当下整个中国的社会环境以及本地域本民族的特点展开教学,作曲专业更需如此。少数民族地区的作曲专业的教学模式大多模仿东部中部地区,而目前在全国的作曲专业教学都在寻求新发展的洪流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作曲教学更是要立足自身的特点突破观念、勇于革新,做到能够培养出正真服务于少数民族当地人民的音乐创作人才。所以,少数民族地区作曲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可行性的具体方案有如下几点:
一、改善教学质量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的职称评定主要看中的是科研成果,作曲专业也不例外,作曲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科研、创作等方面,对于教学只能做到循规蹈矩、大多按部就班地用前辈所传经验和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惯性进行作曲教学。但是当今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音乐市场与以往不尽相同,教学的方法应该顺应新的形式而有所调整,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然而老一辈的专家、学科带头人往往忙于行政事物,所授课程量相对较少,年轻教师课程繁重,并且进入社会不久,需要面临的家庭、经济等问题很多,对于作曲教学的经验还不足,处在摸索与模仿阶段。并且,年轻作曲教师大都毕业于音乐学院的作曲系研究生,以前所学在少数民族地区并不能完全试用,所以改变以往观念是必要的,用正确的态度去适应环境,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才能有所成效。总之,要想把教学质量提高,就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到课堂教学上,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否则学生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耽误时间不说,对作曲学科的认同感与创作热情也会大大降低。
二、作曲主干课程的整体化构思教学
作曲主干课程主要是指作曲主科、和声学、复调音乐、音乐作品分析、管弦乐配器法以及电脑音乐等课程。作曲与“作曲四大件“的教学模式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设定并沿用至今的,全国各大高校的作曲专业均统一用此方法安排实施作曲教学,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于作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各门课程既联系紧密,自身又是相对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科教师往往会孤立的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安排教学,与作曲主科造成脱节,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作曲主干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是指“作曲四大件“等课程的教学要以能够为作曲主科的创作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作曲主科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在”作曲四大件“的教学中体现并得到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与内地的差异,加上大学扩招的影响,作曲学生的的基本功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作曲基本功的教学,作曲主科要着重加强旋律写作、钢琴小品写作、歌曲写作等中小型作品的创作;和声学要加强近关系转调前的章节学习,除了四部和声练习以外,适当加入和声创作可以与作曲主科形成接轨;复调音乐课要多分析近现代的歌曲与钢琴小品,并辅导学生将单旋律改编成多声部复调思维小品,将独唱作品改编成复调思维合唱,在歌曲的钢琴伴奏中有意识加入复调声部;音乐作品分析课要着重分析经典的音乐小品,即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优秀声乐、器乐作品,以便为作曲学生的主科创作提供好的示范和模仿素材;管弦乐配器法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作曲学生来说相对较难,大部分学生也用不到大型管弦乐队的配器写作,但是常规乐器的乐器法和室内乐重奏的学习是必须的,为歌曲配乐队伴奏或MIDI伴奏也是非常需要和实用的,同时还能够与作曲主科的教学很好的联系起来。少数民族地区的作曲学生通过这样深入学习基础知识,才能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整体化构思的作曲教学,才能创作出简单实用并且含金量很高的优秀作品。
三、发挥少数民族地域优势
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音乐资源,音乐独特优美,特有的乐器、调式、唱腔等成为了少数民族的特殊语言和形象标志。所谓民族的即世界的,作曲教学必须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发挥少数民族的优势,将音乐作品打上少数民族的烙印。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大少数民族当地音乐语言的学习的比重,同时作曲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指导学生对于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分析和运用。品质较高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既是对外交流的品牌和立足之本,也是市场的需要,同时也可以点燃作曲学生的创作激情和对作曲的专业认同感。
除了以上强调的几点之外,少数民族地区的作曲教学还要多开展实践活动,并多与内地发达地区的音乐院校多交流沟通和学习,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兼容并包、因材施教,将少数民族地区的作曲事业越做越好,让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发挥天然优势,形成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
参考文献:
[1]姚恒璐.《对作曲专业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人民音乐2004(5).
[2]范哲明.《名不副实的“传统”与难以为是的“创新”——对作曲教学现状的质疑与反思》[J]乐府新声 2008(2).
【关键词】少数民族;作曲;教学;地域优势
这些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各大高校向各专业领域的扩建以及音乐学习的普及,我国各大地区作曲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作曲专业的前景是美好的,但是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课程设置比较陈旧,不能满足学生需要;2.招生人数与社会需求量不符;3.学生所学不能适应市场所需等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作曲学生除了上述几点外,还有因地域性和民族性而存在的其它一些问题: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少数民族音乐优势不明显等。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疆地区,主要包括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份。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无论在经济、地理、资源、文化等各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差异。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必须立足于当下整个中国的社会环境以及本地域本民族的特点展开教学,作曲专业更需如此。少数民族地区的作曲专业的教学模式大多模仿东部中部地区,而目前在全国的作曲专业教学都在寻求新发展的洪流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作曲教学更是要立足自身的特点突破观念、勇于革新,做到能够培养出正真服务于少数民族当地人民的音乐创作人才。所以,少数民族地区作曲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可行性的具体方案有如下几点:
一、改善教学质量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的职称评定主要看中的是科研成果,作曲专业也不例外,作曲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科研、创作等方面,对于教学只能做到循规蹈矩、大多按部就班地用前辈所传经验和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惯性进行作曲教学。但是当今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音乐市场与以往不尽相同,教学的方法应该顺应新的形式而有所调整,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然而老一辈的专家、学科带头人往往忙于行政事物,所授课程量相对较少,年轻教师课程繁重,并且进入社会不久,需要面临的家庭、经济等问题很多,对于作曲教学的经验还不足,处在摸索与模仿阶段。并且,年轻作曲教师大都毕业于音乐学院的作曲系研究生,以前所学在少数民族地区并不能完全试用,所以改变以往观念是必要的,用正确的态度去适应环境,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才能有所成效。总之,要想把教学质量提高,就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到课堂教学上,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否则学生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耽误时间不说,对作曲学科的认同感与创作热情也会大大降低。
二、作曲主干课程的整体化构思教学
作曲主干课程主要是指作曲主科、和声学、复调音乐、音乐作品分析、管弦乐配器法以及电脑音乐等课程。作曲与“作曲四大件“的教学模式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设定并沿用至今的,全国各大高校的作曲专业均统一用此方法安排实施作曲教学,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于作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各门课程既联系紧密,自身又是相对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科教师往往会孤立的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安排教学,与作曲主科造成脱节,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作曲主干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是指“作曲四大件“等课程的教学要以能够为作曲主科的创作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作曲主科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在”作曲四大件“的教学中体现并得到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与内地的差异,加上大学扩招的影响,作曲学生的的基本功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作曲基本功的教学,作曲主科要着重加强旋律写作、钢琴小品写作、歌曲写作等中小型作品的创作;和声学要加强近关系转调前的章节学习,除了四部和声练习以外,适当加入和声创作可以与作曲主科形成接轨;复调音乐课要多分析近现代的歌曲与钢琴小品,并辅导学生将单旋律改编成多声部复调思维小品,将独唱作品改编成复调思维合唱,在歌曲的钢琴伴奏中有意识加入复调声部;音乐作品分析课要着重分析经典的音乐小品,即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优秀声乐、器乐作品,以便为作曲学生的主科创作提供好的示范和模仿素材;管弦乐配器法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作曲学生来说相对较难,大部分学生也用不到大型管弦乐队的配器写作,但是常规乐器的乐器法和室内乐重奏的学习是必须的,为歌曲配乐队伴奏或MIDI伴奏也是非常需要和实用的,同时还能够与作曲主科的教学很好的联系起来。少数民族地区的作曲学生通过这样深入学习基础知识,才能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整体化构思的作曲教学,才能创作出简单实用并且含金量很高的优秀作品。
三、发挥少数民族地域优势
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音乐资源,音乐独特优美,特有的乐器、调式、唱腔等成为了少数民族的特殊语言和形象标志。所谓民族的即世界的,作曲教学必须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发挥少数民族的优势,将音乐作品打上少数民族的烙印。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大少数民族当地音乐语言的学习的比重,同时作曲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指导学生对于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分析和运用。品质较高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既是对外交流的品牌和立足之本,也是市场的需要,同时也可以点燃作曲学生的创作激情和对作曲的专业认同感。
除了以上强调的几点之外,少数民族地区的作曲教学还要多开展实践活动,并多与内地发达地区的音乐院校多交流沟通和学习,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兼容并包、因材施教,将少数民族地区的作曲事业越做越好,让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发挥天然优势,形成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
参考文献:
[1]姚恒璐.《对作曲专业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人民音乐2004(5).
[2]范哲明.《名不副实的“传统”与难以为是的“创新”——对作曲教学现状的质疑与反思》[J]乐府新声 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