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将作品完成后,再印在纸上就是书了,纸便成了传播作家思想的重要媒介,一本薄薄的书往往是很重的,读书人常常感叹:书比肉贵!
书究竟是要读的,很多人好书,又不是那么宽裕,却总是忽视一些问题,纸与生存之间便有了重与轻的较量,究竟孰重孰轻?细究起来,肯定会有很多答案的,作家们都积极探索这类命题,却以大我情怀去书写。比如,弗洛林·拉扎雷斯库;比如,拉法埃尔·齐尔贝斯……纸也就有了超越现实物质存在的意义。
作家将作品中的主人公塑造成作家的形象不是很多,好多年前,叶辛在《蹉跎岁月》里将柯碧舟写成了一个文艺青年,自然也关乎生存的问题,可那时候的“纸”很便宜,至少爱好文学不会与生存产生太大的冲突,甚至还是生存的美好!其实呢很多作家也都喜欢写作家,大多是说自己做文学的艰辛与苦衷或者对其他作家的一些感受,再是一点点希望罢了,关乎的也同样是生存的问题,也必须与“纸”有关,可“纸”与“纸”有轻重之分,这就要说大作家或大作品了。
弗洛林·拉扎雷斯库是罗马尼亚70后作家,写了很多小说,也拿了很多大奖,作品被译成中文还被评为21世纪2014年度最佳小说。对一个作家的深度认知仅凭一部作品似乎不够,可有时候读一部作品就足可见大作家的智慧和勇气。当今世界,丰裕的物质逐渐占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抑或说,人们的精神世界变成了被纯粹的物质垒砌的城堡,书或纸往往要被去除物质形式的存在才能得以升华或保留,却像总是巴望着走进城堡的K……这就是问题了。
媒体的煽动往往是期待阅读的原始动力,破解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除了本能使然,关注同时代的作家,尤其是外国作家在写什么和怎么写,是做文学的人必须做的事情,那阅读就很重要了。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委会说,弗洛林·拉扎雷斯库运用极简主义,凭借着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表现力,以略带苦涩的笔调,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艺术结构,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精准发掘,成功地刻画了多个地位不等、兴趣不一、性格迥异的人物……评语很精确!关键是,读完弗洛林·拉扎雷斯库的《麻木》,你会看到转型时期的罗马尼亚真实的缩影。
社会的转型意味着现代文明的进入,彻底地消解传统文化留下的痕迹就成了必然。阅读弗洛林·拉扎雷斯库的《麻木》会时不时产生一点亲切感。比如,跟着小说中的人物们走进文化馆,你会觉得走进的是早时候中国某市或某县的文化机构;比如,咖啡馆、酒吧,还有很多后现代的元素扦在当代罗马尼亚的社会生活中……这就消解了阅读时的距离感。
弗洛林·拉扎雷斯库塑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也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埃弗盖尼,他是一个文学痴迷者,不具备成为大作家的潜力,却勤奋也矢志不渝。埃弗盖尼出生于乡村,读了大学不顾及父亲的反对还是留在了城市,依旧痴迷文学,可时代的变迁致使他不得不混迹在都市以卖书为业,偏偏又遭遇劫难,放在地下室里的书被水浸泡结成冰,最终不得不弃之,下决心写出一部大作品。埃弗盖尼的勤奋无法弥补他在文学上的缺失,马马虎虎地凑成一部集子,随便找一家复印中心花一些钱就行,还带有国际书号,结果呢?埃弗盖尼自然如愿以偿……读起来亲切吧?
不过,弗洛林·拉扎雷斯库没有把埃弗盖尼折腾得十分狼狈,房东母女对他十分信赖,女儿还予以他美好的爱情,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对他表达的是十二分的信任,也就有了不能离弃的依赖……想弗洛林·拉扎雷斯库可能有同样的遭遇或遇到很多有那样遭遇的人,同情、怜悯或别的什么都可以成为书写的理由,却不能忽视作家直击现实的命题——纸之重与生存之轻!麻木的起始点应该是忍耐,当忍耐到了极限再搏击不成就是无奈,无奈之后的绝望依旧是无法更改的无奈,长久的无奈就是麻木,却不只是埃弗盖尼一个人的麻木,这就是大作品啦!
弗洛林·拉扎雷斯库写作时的确很省笔墨,海明威、雷蒙德·卡佛都崇尚极简主义。事实上,怎么写的问题不是问题也是问题,之所以受到作家们的重视,就是他们多少年来在简与繁之间做了不懈的努力,也有了很多结果。比如,打倒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成就了马尔克斯、乔伊斯和博尔赫斯,文学之法是大矩,破矩才能成就大法,法之夭夭,文学世界才永远色泽斑斓!
上个世纪初,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将意识流引入了文学界,渐渐受到作家们的推崇,意识永远处于非静止状态是意识流存在的理由,用个体的经验解构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变成了书写现实的利器。每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方法出现,必然经历从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可现代或后现代的文学手法是不是衰落了姑且不论,用意识流的方法去创作小说的确不是太受人待见了,老老实实地写作似乎才的正途,却总是有一些不老实的作家。比如,拉法埃尔·齐尔贝斯……不老实应该有不老实的理由,只要不放弃书写生存的命题、找到适合表达自己思想的书写方式,所有的文字才会闪光!
西班牙早就完成了社会转型,失去精神依托的西班牙人每天也必须经历焦虑、压抑和放纵的快乐与痛,背负着生存的沉重打理着天天如出一辙的日子,难以逃避的也是无可奈何后的麻木……一种经常被激素刺激着的麻木,却总是有不麻木的人。比如,拉法埃尔·齐尔贝斯,站在岸边看到的是充满腐烂的泥沼、茂密的芦苇地里充满肮脏也充满了诱惑,失去亲情、爱情的主人公除了用酒精麻醉自己,就是去芦苇荡里寻找充满淫荡的快乐,再反思自己和以自己相关的人经历的一切……作家的睿智就是对小说文本的超越,采用读起来的确有些隐晦的意识流方法,不局限于对一个人或一个故事的叙述,深度发掘使故事有了意义深刻的外延,用有限的篇幅完成对整个世界的扫描才能让《在岸边》成为一部不朽的鸿篇巨制,不是尽善尽美,挑剔却恰是对作品的关注,这就是大作品啦!
拉法埃尔·齐尔贝斯的长篇小说《在岸边》同样被评为2014年度外国最佳小说。阅读《在岸边》的时候,创作手法不是很重要了,采用意识流或梦呓般的说话方式,书写西班牙当代社会的现实,房产泡沫、亲情缺失、妓女遍地、黑手党、毒品和恐怖……人们抽着雪茄、品着威士忌谈论的依旧是生存的问题,丢下雪茄和威士忌必须用无价值的勤劳解构每天看似全新的生活,自然与“纸”有关,“纸”在拉法埃尔·齐尔贝斯的小说中同样具有超越现实存在的意义,那纸之重与生存之轻便有了让作家们反复吟诵的兴趣,也难怪拉法埃尔·齐尔贝斯的每一个文字都闪耀着令人唏嘘不已的光芒! 写与名著有关的文章有很多现成的词语,简洁、卓越、生动、鲜活……还有很多,再加上非常、极其或特别什么的就更好了;要说一部作品就具有史诗般的品质,一定要用上壮丽、波澜或宏伟和气势什么的才好,评论的文章与大作家的文章一样就不同凡响了……呵呵呵——还有点像废话!
如今……不说如今,还是说早先儿吧,早先儿呢就有很多书留了下来,《史记》、《汉书》,还有像什么《金瓶梅》……哎——《金瓶梅》被好多人说成是坏书,可也留了下来,至于怎么好或怎么坏只有读过的人才有感受,再将感受转换成文字,是不是废话无关紧要,一吐为快才能消除胸中的块垒……块垒不好,还是说感受好一点……说来说去,留下的就好!
但凡能留下来的作品,首先要过时间关,时间也就是尘埃滚滚的岁月,有人说,岁月像一条河,有的河泥沙俱下,有的河大浪淘沙,还有的河……关于岁月与河的说法还有很多,要是针对某一部文学作品,唯一变的是,能留住的必定有其留住的理由,比如,《战争与和平》……一部文学作品要牵扯到很多时间,写作时间、故事发生的时间、出版时间、再版时间,还有……最重要的还是作品能在这个世界上存留的时间。世界上存留时间最长或说永远都不会消失的书应该是《万年历》,书中会告诉你什么叫周而复始、什么叫永恒不变,可《万年历》不是文学作品啊,很多能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却都具有永恒的品质,说来说去还是时间的问题。托翁创作《战争与和平》的时间是一八六三年,成书时间是一八六九年,故事……也就是俄国卫国战争发生的时间是一八一二年……鄙人说废话的时间是二〇一五年……一百四十六年前,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诞生了,时间之于托翁或《战争与和平》来说就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
思想是人类的灵魂,也是一部文学作品的灵魂,很多书能留下,灵魂永远是不朽的,跟人差不多。北方人形容一个人不机灵,往往用缺魂儿来形容,将魂儿化了就显得很民间了。其实呢作家坐在书房里书写能留下来的文字,最终还是要流入民间的,也只有被人们反复品读了才会留住,民间也是一条河……一条大河!还说思想,读《战争与和平》有点像《史记》,当然,托翁的笔法与司马迁大不相同,前者毕竟是小说,是小说就该有小说的样子,能将小说的样子表现出来首先就是思想了,却必须掩藏在背后,也必须是惊人的才行。《战争与和平》的思想惊人吗?有人说,1805年,俄法战争一触即发,但俄国上层社会却依旧歌舞升平……似乎还不是《战争与和平》的中心思想吧?又有人说,《战争与和平》歌颂和平,同时又描写战争,反映人民保卫自己祖国土地不受敌人凌辱的英勇精神……听起来有点像老师在课堂上总结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其实呢课堂上总结的思想也是思想!说实话,托翁不是革命性的作家,所谓革命性就是用旧的灭亡换取新的诞生,俄国人民浴血奋战击溃拿破仑的军队换来和平,似乎还是为了一群贵族们继续过歌舞升平的生活,那就应该像鲁迅像茅盾像……听起来有点苛刻了,时代究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是根源,革命毕竟是后来的事情,强加在托翁的身上就不好了,却不是说《战争与和平》的思想不好,高尔基、朱利安·赫胥黎和屠格涅夫都对《战争与和平》予以了极高的评价,高先生说,《战争与和平》是十九世纪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什么事情一提到最就很了不起了,当然,坏事情就不行了,比如,这么一大篇废话,却还想说。
颠覆指颠倒、倒翻、灭亡……《诗·大雅·抑》中说,颠覆厥德,荒湛于酒……《楚辞·九叹·逢纷》中也说,椒桂罗以颠覆兮……颠覆属于极端行为,比如,塔利班;比如,伊拉克境内的极端组织……说颠覆是对某项事物造成强烈冲击改变,使事物本质发生变化,似乎才接近鄙人要引用的原意。宋代的苏洵说,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有点为颠覆者开脱的意思,不过呢要看针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情,比如作家,但凡是大作家都有极端的行为,鲁迅硬是把之乎者也当成反面教材、卡夫卡睁着眼说瞎话还故意夸大其词、伊恩·麦克尤恩活脱脱地把不齿的事情折腾到文学圣殿……托尔斯泰呢?老先生在《略谈《战争与和平》一文中说,事实上,从普希金时代开始,俄罗斯文学中不仅有许多背离欧洲形式的实例,而且找不到一个与此相反的例子。从果戈理的《死灵魂》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在俄罗斯文学的新时期里,没有一部稍稍超越平庸的艺术散文的作品,采用的形式是传奇、长诗或中篇小说……这就有颠覆的理由!
似乎还缺点什么吧?从俄国卫国战争开始到结束,以至于托翁完成一部鸿篇巨制,也就是短短的六十年多年,“60”在纪年数字中很渺小,可之于经历过卫国战争的俄国人来说就不同凡响了,更重要的是,曾经属于托尔斯泰的那个时间段,还没人能写出一部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具有史诗品质的著作……这就要说起时机了。每一个成功人士都离不开时机这个词语,时机是什么?是具有时间性的客观条件,唐代杜荀鹤说,为儒皆可立,自是拙时机……也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是也,之于作家来说,时机应该是创作作品的时机,也就是具有时间性的客观条件,《红楼梦》具备了,《城堡》具备了,《战争与和平》也具备了,名著才所以是名著……还说吗?再说依旧是废话……呵呵呵——打住!
司汤达的纠结
不同语种的纠结有很多种读法,Tangle、歪んだ、??? ? ? ?、enlacement……读来读去意思都差不多,困惑、混乱、缠结、缠绕……说白了就是闹心!“戎骖纠结,尘斥河潼。”(《后汉书·皇甫张段传赞》)
书究竟是要读的,很多人好书,又不是那么宽裕,却总是忽视一些问题,纸与生存之间便有了重与轻的较量,究竟孰重孰轻?细究起来,肯定会有很多答案的,作家们都积极探索这类命题,却以大我情怀去书写。比如,弗洛林·拉扎雷斯库;比如,拉法埃尔·齐尔贝斯……纸也就有了超越现实物质存在的意义。
作家将作品中的主人公塑造成作家的形象不是很多,好多年前,叶辛在《蹉跎岁月》里将柯碧舟写成了一个文艺青年,自然也关乎生存的问题,可那时候的“纸”很便宜,至少爱好文学不会与生存产生太大的冲突,甚至还是生存的美好!其实呢很多作家也都喜欢写作家,大多是说自己做文学的艰辛与苦衷或者对其他作家的一些感受,再是一点点希望罢了,关乎的也同样是生存的问题,也必须与“纸”有关,可“纸”与“纸”有轻重之分,这就要说大作家或大作品了。
弗洛林·拉扎雷斯库是罗马尼亚70后作家,写了很多小说,也拿了很多大奖,作品被译成中文还被评为21世纪2014年度最佳小说。对一个作家的深度认知仅凭一部作品似乎不够,可有时候读一部作品就足可见大作家的智慧和勇气。当今世界,丰裕的物质逐渐占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抑或说,人们的精神世界变成了被纯粹的物质垒砌的城堡,书或纸往往要被去除物质形式的存在才能得以升华或保留,却像总是巴望着走进城堡的K……这就是问题了。
媒体的煽动往往是期待阅读的原始动力,破解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除了本能使然,关注同时代的作家,尤其是外国作家在写什么和怎么写,是做文学的人必须做的事情,那阅读就很重要了。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委会说,弗洛林·拉扎雷斯库运用极简主义,凭借着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表现力,以略带苦涩的笔调,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艺术结构,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精准发掘,成功地刻画了多个地位不等、兴趣不一、性格迥异的人物……评语很精确!关键是,读完弗洛林·拉扎雷斯库的《麻木》,你会看到转型时期的罗马尼亚真实的缩影。
社会的转型意味着现代文明的进入,彻底地消解传统文化留下的痕迹就成了必然。阅读弗洛林·拉扎雷斯库的《麻木》会时不时产生一点亲切感。比如,跟着小说中的人物们走进文化馆,你会觉得走进的是早时候中国某市或某县的文化机构;比如,咖啡馆、酒吧,还有很多后现代的元素扦在当代罗马尼亚的社会生活中……这就消解了阅读时的距离感。
弗洛林·拉扎雷斯库塑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也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埃弗盖尼,他是一个文学痴迷者,不具备成为大作家的潜力,却勤奋也矢志不渝。埃弗盖尼出生于乡村,读了大学不顾及父亲的反对还是留在了城市,依旧痴迷文学,可时代的变迁致使他不得不混迹在都市以卖书为业,偏偏又遭遇劫难,放在地下室里的书被水浸泡结成冰,最终不得不弃之,下决心写出一部大作品。埃弗盖尼的勤奋无法弥补他在文学上的缺失,马马虎虎地凑成一部集子,随便找一家复印中心花一些钱就行,还带有国际书号,结果呢?埃弗盖尼自然如愿以偿……读起来亲切吧?
不过,弗洛林·拉扎雷斯库没有把埃弗盖尼折腾得十分狼狈,房东母女对他十分信赖,女儿还予以他美好的爱情,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对他表达的是十二分的信任,也就有了不能离弃的依赖……想弗洛林·拉扎雷斯库可能有同样的遭遇或遇到很多有那样遭遇的人,同情、怜悯或别的什么都可以成为书写的理由,却不能忽视作家直击现实的命题——纸之重与生存之轻!麻木的起始点应该是忍耐,当忍耐到了极限再搏击不成就是无奈,无奈之后的绝望依旧是无法更改的无奈,长久的无奈就是麻木,却不只是埃弗盖尼一个人的麻木,这就是大作品啦!
弗洛林·拉扎雷斯库写作时的确很省笔墨,海明威、雷蒙德·卡佛都崇尚极简主义。事实上,怎么写的问题不是问题也是问题,之所以受到作家们的重视,就是他们多少年来在简与繁之间做了不懈的努力,也有了很多结果。比如,打倒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成就了马尔克斯、乔伊斯和博尔赫斯,文学之法是大矩,破矩才能成就大法,法之夭夭,文学世界才永远色泽斑斓!
上个世纪初,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将意识流引入了文学界,渐渐受到作家们的推崇,意识永远处于非静止状态是意识流存在的理由,用个体的经验解构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变成了书写现实的利器。每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方法出现,必然经历从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可现代或后现代的文学手法是不是衰落了姑且不论,用意识流的方法去创作小说的确不是太受人待见了,老老实实地写作似乎才的正途,却总是有一些不老实的作家。比如,拉法埃尔·齐尔贝斯……不老实应该有不老实的理由,只要不放弃书写生存的命题、找到适合表达自己思想的书写方式,所有的文字才会闪光!
西班牙早就完成了社会转型,失去精神依托的西班牙人每天也必须经历焦虑、压抑和放纵的快乐与痛,背负着生存的沉重打理着天天如出一辙的日子,难以逃避的也是无可奈何后的麻木……一种经常被激素刺激着的麻木,却总是有不麻木的人。比如,拉法埃尔·齐尔贝斯,站在岸边看到的是充满腐烂的泥沼、茂密的芦苇地里充满肮脏也充满了诱惑,失去亲情、爱情的主人公除了用酒精麻醉自己,就是去芦苇荡里寻找充满淫荡的快乐,再反思自己和以自己相关的人经历的一切……作家的睿智就是对小说文本的超越,采用读起来的确有些隐晦的意识流方法,不局限于对一个人或一个故事的叙述,深度发掘使故事有了意义深刻的外延,用有限的篇幅完成对整个世界的扫描才能让《在岸边》成为一部不朽的鸿篇巨制,不是尽善尽美,挑剔却恰是对作品的关注,这就是大作品啦!
拉法埃尔·齐尔贝斯的长篇小说《在岸边》同样被评为2014年度外国最佳小说。阅读《在岸边》的时候,创作手法不是很重要了,采用意识流或梦呓般的说话方式,书写西班牙当代社会的现实,房产泡沫、亲情缺失、妓女遍地、黑手党、毒品和恐怖……人们抽着雪茄、品着威士忌谈论的依旧是生存的问题,丢下雪茄和威士忌必须用无价值的勤劳解构每天看似全新的生活,自然与“纸”有关,“纸”在拉法埃尔·齐尔贝斯的小说中同样具有超越现实存在的意义,那纸之重与生存之轻便有了让作家们反复吟诵的兴趣,也难怪拉法埃尔·齐尔贝斯的每一个文字都闪耀着令人唏嘘不已的光芒! 写与名著有关的文章有很多现成的词语,简洁、卓越、生动、鲜活……还有很多,再加上非常、极其或特别什么的就更好了;要说一部作品就具有史诗般的品质,一定要用上壮丽、波澜或宏伟和气势什么的才好,评论的文章与大作家的文章一样就不同凡响了……呵呵呵——还有点像废话!
如今……不说如今,还是说早先儿吧,早先儿呢就有很多书留了下来,《史记》、《汉书》,还有像什么《金瓶梅》……哎——《金瓶梅》被好多人说成是坏书,可也留了下来,至于怎么好或怎么坏只有读过的人才有感受,再将感受转换成文字,是不是废话无关紧要,一吐为快才能消除胸中的块垒……块垒不好,还是说感受好一点……说来说去,留下的就好!
但凡能留下来的作品,首先要过时间关,时间也就是尘埃滚滚的岁月,有人说,岁月像一条河,有的河泥沙俱下,有的河大浪淘沙,还有的河……关于岁月与河的说法还有很多,要是针对某一部文学作品,唯一变的是,能留住的必定有其留住的理由,比如,《战争与和平》……一部文学作品要牵扯到很多时间,写作时间、故事发生的时间、出版时间、再版时间,还有……最重要的还是作品能在这个世界上存留的时间。世界上存留时间最长或说永远都不会消失的书应该是《万年历》,书中会告诉你什么叫周而复始、什么叫永恒不变,可《万年历》不是文学作品啊,很多能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却都具有永恒的品质,说来说去还是时间的问题。托翁创作《战争与和平》的时间是一八六三年,成书时间是一八六九年,故事……也就是俄国卫国战争发生的时间是一八一二年……鄙人说废话的时间是二〇一五年……一百四十六年前,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诞生了,时间之于托翁或《战争与和平》来说就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
思想是人类的灵魂,也是一部文学作品的灵魂,很多书能留下,灵魂永远是不朽的,跟人差不多。北方人形容一个人不机灵,往往用缺魂儿来形容,将魂儿化了就显得很民间了。其实呢作家坐在书房里书写能留下来的文字,最终还是要流入民间的,也只有被人们反复品读了才会留住,民间也是一条河……一条大河!还说思想,读《战争与和平》有点像《史记》,当然,托翁的笔法与司马迁大不相同,前者毕竟是小说,是小说就该有小说的样子,能将小说的样子表现出来首先就是思想了,却必须掩藏在背后,也必须是惊人的才行。《战争与和平》的思想惊人吗?有人说,1805年,俄法战争一触即发,但俄国上层社会却依旧歌舞升平……似乎还不是《战争与和平》的中心思想吧?又有人说,《战争与和平》歌颂和平,同时又描写战争,反映人民保卫自己祖国土地不受敌人凌辱的英勇精神……听起来有点像老师在课堂上总结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其实呢课堂上总结的思想也是思想!说实话,托翁不是革命性的作家,所谓革命性就是用旧的灭亡换取新的诞生,俄国人民浴血奋战击溃拿破仑的军队换来和平,似乎还是为了一群贵族们继续过歌舞升平的生活,那就应该像鲁迅像茅盾像……听起来有点苛刻了,时代究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是根源,革命毕竟是后来的事情,强加在托翁的身上就不好了,却不是说《战争与和平》的思想不好,高尔基、朱利安·赫胥黎和屠格涅夫都对《战争与和平》予以了极高的评价,高先生说,《战争与和平》是十九世纪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什么事情一提到最就很了不起了,当然,坏事情就不行了,比如,这么一大篇废话,却还想说。
颠覆指颠倒、倒翻、灭亡……《诗·大雅·抑》中说,颠覆厥德,荒湛于酒……《楚辞·九叹·逢纷》中也说,椒桂罗以颠覆兮……颠覆属于极端行为,比如,塔利班;比如,伊拉克境内的极端组织……说颠覆是对某项事物造成强烈冲击改变,使事物本质发生变化,似乎才接近鄙人要引用的原意。宋代的苏洵说,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有点为颠覆者开脱的意思,不过呢要看针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情,比如作家,但凡是大作家都有极端的行为,鲁迅硬是把之乎者也当成反面教材、卡夫卡睁着眼说瞎话还故意夸大其词、伊恩·麦克尤恩活脱脱地把不齿的事情折腾到文学圣殿……托尔斯泰呢?老先生在《略谈《战争与和平》一文中说,事实上,从普希金时代开始,俄罗斯文学中不仅有许多背离欧洲形式的实例,而且找不到一个与此相反的例子。从果戈理的《死灵魂》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在俄罗斯文学的新时期里,没有一部稍稍超越平庸的艺术散文的作品,采用的形式是传奇、长诗或中篇小说……这就有颠覆的理由!
似乎还缺点什么吧?从俄国卫国战争开始到结束,以至于托翁完成一部鸿篇巨制,也就是短短的六十年多年,“60”在纪年数字中很渺小,可之于经历过卫国战争的俄国人来说就不同凡响了,更重要的是,曾经属于托尔斯泰的那个时间段,还没人能写出一部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具有史诗品质的著作……这就要说起时机了。每一个成功人士都离不开时机这个词语,时机是什么?是具有时间性的客观条件,唐代杜荀鹤说,为儒皆可立,自是拙时机……也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是也,之于作家来说,时机应该是创作作品的时机,也就是具有时间性的客观条件,《红楼梦》具备了,《城堡》具备了,《战争与和平》也具备了,名著才所以是名著……还说吗?再说依旧是废话……呵呵呵——打住!
司汤达的纠结
不同语种的纠结有很多种读法,Tangle、歪んだ、??? ? ? ?、enlacement……读来读去意思都差不多,困惑、混乱、缠结、缠绕……说白了就是闹心!“戎骖纠结,尘斥河潼。”(《后汉书·皇甫张段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