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上帝先生

来源 :课外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u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德鲁正从车库倒车出来,忽然看见女儿阿万蒂沿着通往大门的路走着。见见她穿戴整齐,手上拿着一封信。
  “阿万蒂,你要去哪儿?”
  “我……我是去……”阿万蒂迟疑了一下,说,“爸爸,我去邮局。”
  “去干吗呢?”
  “我去寄信。”
  “给我吧,我顺路帮你寄好了。”
  阿万蒂犹豫了一下,把信递了过去。安德鲁将它放在身旁的座位上,把车倒出大门,然后向阿万蒂摆摆手,便开走了。
  由于上班快迟到,所以他决定不停留,到办公室后再派他的信差奇特拉姆去寄信。
  到办公室后,他就按了铃。在等奇特拉姆的时候,他无意间瞥见了那个个性留言代码信封。信封上面的地址写的是“天堂”,收信人是“上帝先生”。字写得歪歪扭扭,显然是孩子的笔迹。安德鲁撕开信封读起信来。
  亲爱的上帝先生:
  这是我第一次写信给您。我妈妈生前常说您很爱小孩儿,说您对小孩儿的祈祷总是有求必应。
  在我七岁生日后的第三天我妈妈就去世了。在那以前我一直是很幸福的。
  但是现在我非常非常伤心。妈妈在的时候,爸爸总是笑,总是和我玩儿。可现在他几乎不和我说话了,个性留言代码总是非常伤心难过。他每天早早就离开家,晚上我睡了才回来。戴西阿姨说他开始喝酒了。
  求求您,上帝先生,我不想待在这间没有妈妈的房子里。求求您,把她送回来还给我好吗?如果您不能送她回来是因为妈妈已经变成了天使,那么就求您像把妈妈带走那样,把我也带走吧。
  我很乖,自己做作业、铺床,自己照顾自己。不信您问我妈妈。不打搅您啦,上帝先生,我等您的回答。
  爱您的阿万蒂
  安德鲁将信读了好几遍,然后走进老板的办公室,向他请了一天假。几分钟后,他驱车来到市郊那个他特别钟情的地方,在那里俯首就能鸟瞰一望无际的湖水。此刻,那地方显得分外孤寂。就在那棵巨大的菩提树的树荫下,他和妻子苏珊曾给爷爷起了个绰号叫“摩西”。此时他却在树下一遍遍读着女儿的信。
  他闭上眼睛,回忆起这九个月来所发生的一切。
  九个月前,苏珊丧生于一次火车事故。她的去世,使他的生活完全变得支离破碎。幸好有保育员戴西夫人在家照顾女儿,不然情况会更糟。苏珊死后,安德鲁极不愿意回家,因为家里任何一件细小的东西都会勾起他对苏珊的思念。于是他开始一大早就离开家,天天在办公室工作到很晚。即使下了班他也不直接回家,而是到附近的酒吧喝酒,阿万蒂入睡好久之后他才回家。他从未考虑过阿万蒂,以为有戴西夫人的照料就万事大吉了。
  安德鲁沉溺于自己的悲痛,而忽略了女儿的孤独。他没有意识到女儿也在苦苦思念着她的妈妈,以为女儿不会像他那样悲伤,更没有想到女儿是那么渴望得到父亲的慈爱与抚慰……
  六个月过去了,这六个月里,安德鲁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安德鲁醒来看着对面墙上祖父留下的时钟,时间是八点半。阿万蒂还在睡觉。他正要叫醒她,忽然发现床头柜上摆着一个熟悉的褐色信封,那是女儿写给上帝先生的又一封信。他拿起来,走进客厅,坐在椅子上读起来。
  亲爱的上帝先生:
  这是我第二次写信给您。我知道您收到了第一封信。我要谢谢您。虽然您没有把妈妈送回来,也没有把我带给妈妈,但是您将我的爸爸完全改变过来了。
  您可知道,上帝先生,现在爸爸让我在他的房间睡觉了,睡觉时他总会用他强壮的手臂搂着我,令我感到好安宁。还有,他现在常给我讲故事—有滑稽的、吓人的,有时还有很动人的故事,让我听得有点儿伤感。
  上午他常带我去游泳,他已经教会我了;傍晚我们去练瑜伽;晚上吃了晚餐,他会驾车带我外出兜风。他甚至连酒也戒掉啦。真的,戴西阿姨可以作证。
  亲爱的上帝先生,虽然您不能还我妈妈,但是您却赐予了我一个面貌全新的爸爸。因此我非常非常地感谢您。
  向您献上我全部的爱!
  阿万蒂
  过了几分钟,戴西夫人端着早餐走进客厅,发现安德鲁坐在扶手椅里,闭着眼睛,手里拿着皱巴巴的信,泪流满面……
  【赏析】
  两封由阿万蒂写给上帝的信成了贯穿全文情感的主线,成为文中拴住读者泪点的重要部分。阿万蒂以她稚嫩天真的语气,在信中表达了一个小女孩在失去母亲后内心的孤独,对母亲的苦苦思念,对父亲慈爱与抚慰的渴望。
  文章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使文章产生悬念,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在文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导入那一段凄凉的故事背景,而是在第一封信的预热下由安德鲁的回想引出了九个月前造成的一切噩耗,渲染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与其说是“致上帝先生”,还不如说是“致最可爱的父亲”。是的,安德鲁总是在上帝的安排下读到了女儿的心声,并在第一时间改变了自己。我能想象到一个幸福的家庭突然失去妻子、母亲的感受。也许他会尝试忘记这件事,尝试着去躲避现实;也许在无数的夜晚,他独自一人躲在墙角里哭泣;也许会用酒灌醉自己,渴望逃脱这破碎的现实;也许他会不愿意回家,不想让家里任何一件细小的东西勾起无法自拔的思念……没错,安德鲁先前正是如此。他无法从这阴影中走出来。然而,他就这样忽略了同样在默默承受这一切的可怜的女儿,他以为这么小的孩子有戴西夫人的照料就万事大吉了。可是他哪里知道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希望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肉体上的照料,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撑和心灵上的抚慰。在又一次读了女儿的信后,安德鲁泪流满面。我想,这是看到女儿开心,欣慰的泪水;这是体会女儿苦心,感动的泪水;这是走出阴影,坚强的泪水!
  与其说是上帝的力量还不如说是童真的力量。只有童真的阿万蒂才会给上帝先生写信,只有童真的阿万蒂才会不顾一切地要求上帝把自己也带走,只有童真的阿万蒂才会融化安德鲁。孩子是纯洁无瑕的,是一切美好的源头,他们的力量是无限的。当我读到那两封信时,彻底被她打败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正睁大她那明澈的双眼,告诉上帝自己很乖,希望能把妈妈送回来还给她。那苦苦哀求的目光蔽盖住了一切。我又看到六个月后,阿万蒂对上帝赐予她一个面貌全新的爸爸的无比感激,她的眼中闪着激动与满足的泪花。正是这童真的力量改变了安德鲁,使他努力做好自己应做的事—让女儿在他的房间睡觉,睡觉时用他的手臂搂着女儿,给女儿讲故事,常带女儿去游泳、兜风、练瑜伽,甚至连酒也戒了。
  保留你心中的那一份童真吧,就像保留天空的那一份纯蓝。
其他文献
【真题回放】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有过如下一段议论:  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茶以陆羽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张潮虽然列举了众多“物”以“人”为知己的故事,其实,都是“人”以“物”为知己的传奇。想必在你并不漫长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也有过
剑门道中遇微雨  宋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这首《剑门道中遇微雨》是陆游广泛传诵的名作。诗句中描绘了一个诗人旅途中的画面,十分动人,是诗人陆游向世人展示的一幅自画像。在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骑着一头毛驴在雨中慢行,诗人的身上有长途旅行的尘土,有喝酒时沾染的酒渍,但诗人并不在意,给人一种洒脱之感,就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客一般放荡
刚才在操场上排队等待入场的时候,我遇见T了。将近两年没见面,这家伙个头儿猛长、声音巨变,要不是眉眼依旧、跛脚依旧,还真有点儿认不出他来了。  我和T的第一次相遇是在一次“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上,他是“身残志坚好少年”代表,我是“全面发展好少年”代表,那时候我们还都是小学生,虽是同一个年级,但不在同一所学校。报告会之后,彼此虽有联系,但也仅仅限于相互问候。  我和T的第二次相遇是进入镇初中就读那天。
先说理趣。用诗的语言去议论、去说明某种情理、道理或哲理,这类诗,古人谓之“理趣”诗。说理,要说得有趣,避免空泛、枯燥,且“理”和“趣”要自然胶合,浑然一体。构成理趣诗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即言此而意彼,深入而浅出,理隐而趣显,读来轻松愉悦,耐人寻思,思有所得,进而产生某种精神上的快感,得到某种哲理的启迪。  唐代王之涣的名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意磅
在2017年的众多高考作文题中,全国Ⅱ卷无疑是一个热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六个古诗句在命题中的出现,不仅激起了国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引发了广大师生对古诗词运用技巧的思考与探究。细细品读那些散发着文化氣息的高考满分佳作,或经诗词引出故事,或借诗词抒发情感,或用诗词展开议论,手法变化多样,语言文采斐然;有的以一句诗为文眼,有的用一首诗贯穿全文,有的让多句诗词相互照
摘要:在高考作文中,决定得分的最大因素就是是否切合题意和紧扣中心,因此写作时要确立扣题意识,在这点上《红楼梦》中的菊花诗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能够给我们方法的指导,帮助我们如何扣题,从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写出优秀的作文,取得满意的成绩。  关键词:红楼梦;菊花诗;作文扣题  众所周知,在高考作文的评判要求中,“符合题意”是最基础的,符合题意就是要审题准确,能够确切理解题目的含义,把握题目的要点,紧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雾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虫。其实岂止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叫,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最后一片花瓣隐去了芬芳的笑靥,只留下遍地残红,层层花瓣铺满的青石小道被我的足音叩响。  清茗一杯,孤灯一盏,只有清风相随,清风为伴,飞雪作陪。读书是寂寞的,抬头一看别样的风景就在窗外。  琥珀色的黄昏像一块糖,在很美的远方。点点阳光在窗上闪动。昔日那流淌的绿色的瀑布已不见,只有一棵老树摇曳着它的满树葱茏,一片树叶怀着最后一次悍勇在飘飞,旋转徘徊,最终着了地,
“嘿,还记得今年元旦,我们一起埋下的许愿瓶吗?”芷阳突然问。  我猛然从作业中抬头,思绪飘回那个遥远的冬日。我和芷阳被厚厚的棉袄裹着,分别手捧一个装有字条的玻璃瓶,埋在校内的大樟树下。我们彼此许诺:“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都要为新目标努力奋斗,争取在年底实现愿望。一起努力,不许反悔。”  “啊,我记起来了。我的目标是考进全校前……前几名来着?”我绞尽脑汁回忆,芷阳笑嘻嘻地戳我的脑门:“前五十名啦。”
阿加莎·克里斯蒂,原姓米勒,全名为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侦探小说大师。1890年9月15日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1976年1月12日,逝世于英国牛津郡的沃灵福德家中,安葬在牛津郡的圣瑪丽教堂墓园,终年85岁。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父亲是英籍美国人弗雷德里克·阿尔瓦·米勒,母亲是英国人克拉丽莎·克拉拉·伯契默·米勒。她是家中的的第3个孩子,有1个姐姐玛格丽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