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鲸蹈海定神针 强国富民深海魂

来源 :科学中国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2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春的南海,波飞浪卷,洒满金色阳光。
  这片广袤壮美的蓝色国土,时刻牵动着国人的心。
  21世纪的海洋,承载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能量使其成为支撑世界各族命运的“蓝色脊梁”。而南海作为中国海洋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人给予了极大的厚望。
  “南海油气资源量高达350亿吨,深水占2/3以上,是我国能源的重要接替区,但由于技术难度大、我国深水钻井起步晚,开发长期停滞!由于地缘经济与政治地位特殊,加快南海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是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和捍卫海洋权益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副院长、海洋能源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杨进如是阐述他的团队“明知海有鲸,偏向深蓝行”的原因。
  20余年骑鲸蹈海、蓝海造梦,他和团队攻克的海洋深水浅层钻井关键技术在这片广阔的海域里接连突破了深水浅层作业事故率高、周期长、成本高,无装备、无技术、无人员等在很多人看来“难比登天”的难题,将大国重器之“定海神针”稳稳地插入瀚海深处,喷薄而出的黑色血液供养着国之发展与未来。
  深水浅层擎利器自主可控谱赞歌
  众所周知,海洋孕育了地球这个蓝色星球最初的生命起源,也令人类的未来充满无尽可能。这片蓝色的区域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未来”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您可知道?近5年来,全球重大油气发现有70%来自水深大于500米的深水区。伴随着陆上及浅水油气的日趋稀少,深海成为世界油气的重要接替区。挺进深蓝,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虽然意义重大,但对我们国家来说,要挺进深海,谈何容易。
  在记载有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青铜甬道上,从不缺少我们祖先勇敢探索海洋的历史画卷。遗憾的是到了近现代,中国的海洋探索日趋没落。一部中国海洋的近現代史就是一部饱含血泪的屈辱史。
  新中国诞生之后,作为中国海洋崛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洋石油在艰难环境中蹒跚起步,从最初迫于无奈逼着一群“旱鸭子”到水里找油,到艰难地在海里打下第一口石油探井。因为技术受限,只能生硬地将陆地里的石油技术“照搬”到海上,发现根本行不通之后又被迫寻求国际合作。在杨进的脑海里,不管是听前辈讲起还是自己亲身体会,这样的切肤之痛还有很多。
  “海洋的钻探与陆地完全不同,它是一个全新的技术体系。越往深海探索,各方因素就会更复杂,比如海上会经常有台风等各种极端天气,海底存在浅层气、浅水流、滑坡等各种地质灾害,这些很容易造成费劲心力、劳力、财力打的井一瞬间就垮掉了……”高难度、高风险但高回报成为大众对深海油气开发的共识。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深水钻井技术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海洋钻井技术的水平。
  深水钻井的特点使其核心技术和装备成为世界油气强国竞相角逐的前沿制高点,长期被欧美垄断。落后就要挨打,因为有感于技术落后及垄断带来的隐患。新世纪以来,深水钻井行业里的很多有识之士都在有意识地鼓励大家尝试通过自主创新将深海钻井相关技术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手中。杨进和他的团队倾力其中,突破深水浅层钻井技术就是近年来他们为实现中国深蓝造梦擎出的一把“利剑”。
  工程实践表明:水深大于500米的钻井事故60%缘于海底以下几百米的浅部松软地层。由于水深、海况恶劣、土质松软、浅层地质灾害等因素,导致深水浅层钻井难度大、风险高,承载数百吨的井口很容易发生失稳下沉等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深水浅层钻井,成为世界级技术难题。“就像我们建楼一样,万丈高楼平地起,首先要把地基先打好,地基打得越牢,高楼越稳,基础是非常重要的。”瞄准国家深海钻井相关难题,杨进和他的团队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攻坚。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原国家“863”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他们历经10余年“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创新突破:他们发明了深水浅层钻井设计技术,实现了技术超越,并在相关领域形成了首部ISO国际标准DIS稿;他们发明了深水浅层安全高效钻井作业控制技术,将浅层钻井成功率提高到了100%,将浅层钻井平均作业时间降低30%以上;他们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发明自主可控的高承载高效率深水浅层钻井作业关键装备并实现产业化。成本仅为国外的一半,供货周期大幅缩短。
  10余年奋勇拼搏终换来巍巍国之重器在海平面傲然屹立的那一刻。应用相关技术发明成果,海上石油人不仅在南海钻探发现了5个大中型深水油气田,高效推进了我国首个自主作业的深水气田陵水17-2的浅层钻井作业。项目成果还推广应用到巴西、墨西哥湾等全球典型深水区块的95口井,充分验证了技术成果的可复制、可推广性,为巴西Libra(全球最大的超深水油田)等深水油气田勘探开发贡献了中国方案,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赞誉。
  经行业协会组织权威专家鉴定评价:该项成果实现了深水浅层钻井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广应用前景广阔,成果主要技术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跻身于世界深水钻井先进行列。成果获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原先被逼于无奈到海里“瞎子”找油,到引进、消化、吸收但仍受制于人,再到冲破藩篱自主创新可控,且应用“花开遍地”,杨进及其团队在瀚海深处奏响了一曲来自中国海上石油人的深海赞歌。
  攻坚克难创纪录奋勇拼搏为国民
  莺歌海,东经108.73度,北纬18.51度,海南岛西南端的一个突起的犄角。
  1960年,石油工人驾驶着一条驳船来到这里,他们把冲击钻安装在驳船的侧面钻了两眼20多米深的油井,这就是英冲一井、英冲二井,当人们准备打第三口井的时候,大风把那套原始的井架吹倒了。但是,从英冲一井中捞出的150公斤原油被公认为是中国石油向蓝色海洋进发的第一步。这150公斤原油曾让海上石油人激动不已。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秉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贯提倡的与现场紧密结合的作风,杨进和他的团队成员可以说是从不放弃任何到现场去感受体验的机会。为了解深水钻井工艺和钻井流程,他们申请到国外深水钻井平台上去学习。生怕漏掉现场一点一滴,他们配合现场作业也把研究人员分成两班倒,不舍昼夜地跟踪钻井平台作业全过程。通过自己观察、记录、学习,他们掌握了深水钻井作业的全部流程。回到学校后,顾不上休息,他们又紧锣密鼓地投入到另一场“战斗”中——开展模拟实验装置设计,开展模拟实验研究,寻找规律,建立理论模型。对杨进和他的团队成员来说,身体的劳累只是一方面,使命感带来的压力、研究成果需要直面质疑等问题扑面而来也让他们如履薄冰。
  “深水环境的模拟实验费用非常高,我们的条件有限,一开始只能进行一些室内小型的模拟实验、理论分析,但真正需要用的时候,我们的研究成果面临很多质疑,譬如小尺寸的模型是否能够全面地反映现场所有实际问题,是否能够完全对得上海上的真实工况和环境等。为了打消作业方的顾虑,我们决定做一个全尺寸、足尺寸的模型。这是史无前例的,难度非常大,幸运的是我们得到了中海油研究总院的大力支持。”为了确保模型能够顺利推进,杨进决定先带领团队到渤海海域进行真实的实验。时值炎炎夏日,杨进带着一批年轻师生挺进渤海海边,在那连续奋战了3个多月。夏日的渤海湾白天骄阳似火能把人晒脱3层皮,夜晚闷热蚊虫叮咬,“记得有一次导管喷射到位后,拔不上来,又不能停工,我们从早上一直工作到凌晨3点才回到基地吃饭,这种长期作业的景象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虽然不易,但杨进和他的团队收获了宝贵、详实的数据,为全尺寸模型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艰苦卓绝的攻坚换来了喜人硕果:截至2019年12月,项目发明的深水浅层钻井设计与作业控制技术、关键装备已全面应用于我国南海深水海域油气田勘探开发作业,在我国全部自主的深水钻井中起到关键作用(共93口,100%全覆盖),创造了西太平洋最深水2619米作业纪录(荔湾22-1-1井)、南海超深水表层导管安装时间最短纪录和表层套管下入深度1392米最深纪录……
  “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多少个日夜兼程终换来了扬眉吐气。回首走过的十几年拼搏历程,杨进并没有因为其中经历的艰险感到懊悔,反倒是非常享受其中,对他和团队成员来说,深海石油钻井技术研究既是一项于国于民都至关重要的事业,那么再苦再难唯有勇敢面对,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   我为祖国找石油凝众聚力塑人文
  “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一首《我为祖国献石油》唱出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的赤子之情和石油之情。
  身为一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杨进自进入这一行业起,就将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和重任铭刻于心,并为此付诸实践。在倾力其中的日子里,他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周围有一群和他一样将使命和任务抗在肩上的“志同道合的人”。值得一提的是,这群人并不局限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内部,而是团聚了产学研用多个领域的人。在杨进眼中,他们是始终捆绑在一起的整体,是为攻克事业难关“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点滴汇成江海,中国石油开发事业得以翻开新的历史篇章。
  1993年回校后,杨进进入了一段漫长的学习与实践相磨合的过程。先是在高德利院士的指导下攻读硕士研究生。2001年作为教育部访问学者前往俄罗斯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同年进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跟随彭苏萍院士学习矿产普查与勘探。2006年,杨进有幸前往清华大学在聂建国院士的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对杨进来说,这一大段人生经历非常神奇而富有价值。“很幸运跟随的导师或先或后都被评上了院士,但他们带给我的绝不是头上的光环,而是实实在在的精神财富,不管是专业技术还是人生态度。高院士教会了我做钻井工作一定要有踏踏实实、求真务实的态度;彭院士为我扩宽了一个新的创新领域,从此深享技术互补和眼界扩宽带来的各种裨益;聂院士让我对如何创新追求卓越有了很多领悟……”
  教育的意义在传承与创新。对杨进来说,自己曾经沐浴在恩师、前辈的言传身教下茁壮成长,如今,他也希望能给与学生同样的馈赠。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团队里的年轻人比他想象的要勇敢顽强。记得一次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就位插桩发生穿刺,现场的数据和模拟的结果总是对不上。“按规定平台就位作业时除了船东工作人员,其他人员一律不得留在船上,我们想办法申请到海上平台上去跟踪采集第一手数据,研究生傅超挺身而出承担起这项工作,当时又发生了平台插桩穿刺,傅超冒着极大风险,跟踪记录了这次事故的全过程。这次数据对自升式钻井平台就位安全的技术攻关至关重要。”在杨进看来,追求真理的过程可能会付出一些代价,可能会存在风险,但只要这一过程存在价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他们有必要勇敢地走出这一步。而这也是他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真实一面。   杨进之外,这支团队里还有很多特点鲜明的海上石油人,他们是深海上空璀璨的星,默默指引中国在深海潜行。
  教授级高工李中是团队里应用实践的“领头羊”,作为海洋石油钻完井工程资深专家,他长期工作在海洋油气钻完井技术攻关一线,是出了名的“攻关专家”。通过长期技术攻关和工程实践,他带领团队相继攻克了高温高压钻完井、深水钻完井和复杂断块钻完井关键技术,为海洋钻完井技术进步、南海油气勘探和南海西部油田连续十年稳产1000万方油当量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团体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7项),授权发明专利16件,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25篇。
  教授级高工刘书杰是技术研发领域的“领头羊”。作为行业享有盛名的“大咖”,他行事低调,身后却是一长串沉甸甸的成果和荣誉,他是中海油研究总院钻完井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他还是中国海油钻完井领域杰出的技术专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授权专利60余件;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4部。
  除此之外,团队还有周建良、刘正礼等领军人,谢仁军、吴怡、张伟国、黄熠、汪顺文、张俊斌、金灏、李炎军、陈浩东、刘和兴、杜威、张万栋、仝刚、徐国贤、傅超、宋宇、殷启帅、李磊、李舒展、陈绪跃、王莹莹、孙挺、严德、田瑞瑞、王欢欢、汪文星、张东昱甫、徐东升、赵新、胡南丁、刘询等核心成员,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精通的专业有所不同,但他们有共同的追求,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海上石油钻井人。正如杨进所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深海浅层钻井技术的攻克。”事实上,风雨同舟十余年,他们攻克的技术,背后发生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众人拾材火焰高,正因为这么多年深刻体会到深海石油钻探是一项需要聚众力、集众智的工作,未来,杨进和他的同伴们计划建立一个深水油气工程研发中心。“到时我们团队就不只是院校、企业了,它将是一个类似联盟的群体。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我们这个群体来,我们有机会去做更多的事情。”关于挺进深海,杨进和他的团队成员还有很多梦想,他们想往深水深层走,从而把整个深水钻井体系串联起来;他们想形成一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產权的技术和装备产品体系,提高我国深水钻井装备的国有率的同时,加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蓝图已绘就,扬帆待起航。
其他文献
在草地农业生态科学钻研40余年间,南京大学教授李建龙心中升起了一个梦想:“我希望未来能建立一个现代化智慧草地农业农庄,在充分利用当地水、土地、大气、动植物生态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立体栽培的、多元化的、循环利用的、规模化生产的生态农业庄园。园子里有花有草,种满了各色瓜果蔬菜,遍地牛羊;既有手工业,又有高度机械化生产;不仅可以生产种植,还能加工、销售、研究甚至观光旅游;集传统生产与现代大数据、物联网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范祖森课题组揭示了长链非编码RNA lnc-β-Catm调控人肝癌干细胞自我更新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天然结构分子生物学》。通过分析肝癌干细胞和非干细胞的转录组数据,鉴定出另一条在肝癌干细胞中高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 lnc-β-Catm。lnc-β-Catm对于肝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肝癌的生长是必需的。lnc-β-Catm通过招募甲基转移酶EZH2,促进β-cateni
生物医用胶黏剂能代替手术缝合线用于伤口愈合,提供更好的液/气密封,可广泛用于表皮、内脏、心血管、骨和牙齿伤口或缺损的黏合/修复,是真正的“万金油”产品,但现有的医用胶黏剂普遍对生物组织黏附力弱。此外,除了手术伤口黏合市场,慢性伤口修复以及医疗美容和微整形则是胶黏剂更大的潜在市场。因此必须提高胶黏剂对生物组织的黏附强度并赋予其抗菌、促再生、祛疤、抗皱等功能才能将其更好地应用在上述领域。这是南方医科大
编者按:  在中国教育改革走向“深水区”的年代,当越来越多的海外高端人才不断被引进,拉动学术向高端前沿跃进的同时,有多少人在关注教育、改革实践的落地?  有这样一个人,他从钢铁熔炉的历练中走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在很多掌握高端技术的人才纷纷涌入到创业大军中为自己挣得盆盈钵满的时候,他却毅然放弃曾经所有,转身投入三尺讲台撒播雨露芬芳。只为用他在近30年实战熔炉中收获的果实哺育下一代,实现他“知行合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國纷纷赶来中国“找石油”。数年过去,他们在中国复杂的地质环境面前一无所获,并反手给中国扣上了一个“贫油国”的帽子。  直到1956年,李四光等人以地质认为指导,在松辽平原发现了大庆油田,其规模之大震惊世界。其后,经历一代代地质人不懈努力,中国从松辽、渤海湾、四川、鄂尔多斯、准噶尔、柴达木、塔里木等盆地以及南海海域等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贫油国”的帽子摘下来了,但随着我
大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大庆高新区)于1992年11月获批为国家级高新区,是全国唯一依托石油石化资源辟建的国家级高新区,2009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全国第11家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是科技部重点发展的53家“三类”园区之一(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型特色园区),2018年年底又经科技部、财政部批准建设科技资源支撑型“双创”升级园区。  经过近30年的开发建设,大庆高新区现已形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我国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方面有哪些待改善的地方?高校应如何发力,让学生“学历”与“能力”并存,在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过程中,又该如何发挥自身作用?  在我看来,研究工作最关键的是人,要充分激发科研人员自身的积极性。对人才来说,事业是“吸铁石”,平台是“梧桐树”,要通过打造高端科研平台,承担国家重点重大任务,以事业激发科研人员活力。科研人员往往希望能够把自己所
2016新春伊始,记者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系统研究所见到了“预防交直流混联电网大面积停电的快速防控与故障隔离技术及应用”项目团队组长马世英,骨干成员郭小江、郑超、唐晓骏、宋墩文。  当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喜讯传来,欣喜爬上了他们每个人的眉梢。11年时光,他们完成了一项工程繁杂、意义非凡的工作。而这是他们第一次申报,便斩获嘉奖。“奖项是鲜花,重要的是责任和过程中收获的点滴”,在荣誉面前
在靶场,当庆功的烟花爆竹燃起时,浓郁的硫磺味开始在空气中弥漫,凡永华对身旁参加飞行试验的学生们说:“这就是成功的味道,你们好好感受一下!”从大漠戈壁到汪洋大海,从西北边陲到东部海滨,凡永华教授担纲研制的飞行器几乎飞遍了我国的各个靶场。四年成功完成15次发射任务,凡永华带领团队把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的红旗插在了祖国的靶场上,他们的故事也流传在了祖国的靶场上空。研制的某型靶标分别亮相2016
数学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物理、工程、材料等诸多领域中广泛应用。当然,数学因此也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而当数学遇上医学,孔德兴让人们感受到数学在医学中的奇妙作用,更看到精准医疗的未来。  把数学引入医学领域  自2008年以来,孔德兴一直致力于数学和医学的交叉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数理医学的概念。“医学与现代数学、物理学相交叉是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