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从电子化起步,逐渐向流程化、智能化迈进,信息技术对日常事务处理的介入程度在日益加深,一些程式化的工作交由计算机完成,省去了人工执行中难以避免的偏颇和不公,本文以车辆调度管理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从管理创新的角度审视企业信息化,借力信息技术,达到创新管理、提高效能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智能化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服务于管理,为管理创新提供平台和工具,一直是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和意义所在。随着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正越来越广泛且深入地介入人们的日常管理和生活中。回顾信息技术在日常行政事务管理中的应用发展所走过的历程,笔者认为大致可归结为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以台账的电子化为主要表现形式
业务运用情形通常是企业某个部门为减轻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数据统计、汇总,降低差错率,要求将某些管理岗位的台账电子化而产生的信息化需求。具体的实现方式是根据纸质台账的样式建立对应的电子台账,利用数据校核的办法,在提高办事效率同时,提升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就其本质而言,这种信息化只是工作手段的变革,用计算机替代算盘、计算器。处于初级阶段的信息化工作缺乏整体的规划与设计,必然形成许多信息孤岛,各系统(台账)间没有或少有关联性,数据的利用率低。
2.中级阶段,以流程的信息化为主要表现形式
业务运用情形通常因企业某归口管理部门为了对进度、费用、审批权限等指标做到事前管控,加速企业内部的流程批转,严格把关,提高效率,而产生的信息化需求。具体的实现方式是将纸质的审批单和审批流程电子化,以流程为主线将相关部门的工作串联起来,对流程的各个环节实施管控,达到事前、事中控制的目标。因此,就其本质而言,是管控手段的变革,将若干各部门业务电子台账彼此勾联起来,从发起到最终审批各环节均纳入系统管理。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均处于中级阶段。
3.高级阶段,以体现管理的智能化为主要表现形式
业务运用情形通常是企业为了实现管理的变革和创新,将管理人员从事务性的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将可量化的事务性工作交由计算机处理,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用计算机来执行政策,使整个处理过程更具公平性、公正性和规范性,被管理者更乐意接受,减少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因此而产生的信息化需求。处于这种阶段的企业,其管理人员主要从事问题的研究和政策的制订,而把政策的执行交由计算机完成,最终实现了管理的创新和效能的提升。
在许多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的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各类信息系统已经覆盖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方方面面,成为广大师生员工日常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不可或缺的工作平台。然而,正因为起步早,无可借鉴,大都存在起点低、规模小的先天不足。虽几经改造、平台升级等,在应用的层面上并没有产生质的飞跃,多数应用尚属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应用为数不多,更谈不上发挥信息化的辅助决策作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第三阶段应用应当成为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成为信息化项目的起点。今后信息化项目的提出应高要求、高起点,立足于管理创新,而不能仍在第一、二阶段层面上重复。下面以最常见的车辆调度管理为例,比较三个不同阶段的信息化需求对管理的影响,具体分析处于三种信息化阶段中的管理者、计算机所扮演的角色和须完成的任务,以及对管理所带来的变革,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车辆管理需求比较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处于智能化管理阶段的车辆管理系统,可以按照事先设定的优化原则,较好地避免在人工调度中容易出现的种种弊端,实现车辆公平、合理、经济的最优化调度。以上是一个极简单的管理应用示例的比较分析,倘若众多的管理工作均做深入地挖掘、细致地分析与思考,定能借助信息平台,实现管理创新!只有需求的起点高了,信息化应用水平才能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智能化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服务于管理,为管理创新提供平台和工具,一直是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和意义所在。随着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正越来越广泛且深入地介入人们的日常管理和生活中。回顾信息技术在日常行政事务管理中的应用发展所走过的历程,笔者认为大致可归结为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以台账的电子化为主要表现形式
业务运用情形通常是企业某个部门为减轻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数据统计、汇总,降低差错率,要求将某些管理岗位的台账电子化而产生的信息化需求。具体的实现方式是根据纸质台账的样式建立对应的电子台账,利用数据校核的办法,在提高办事效率同时,提升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就其本质而言,这种信息化只是工作手段的变革,用计算机替代算盘、计算器。处于初级阶段的信息化工作缺乏整体的规划与设计,必然形成许多信息孤岛,各系统(台账)间没有或少有关联性,数据的利用率低。
2.中级阶段,以流程的信息化为主要表现形式
业务运用情形通常因企业某归口管理部门为了对进度、费用、审批权限等指标做到事前管控,加速企业内部的流程批转,严格把关,提高效率,而产生的信息化需求。具体的实现方式是将纸质的审批单和审批流程电子化,以流程为主线将相关部门的工作串联起来,对流程的各个环节实施管控,达到事前、事中控制的目标。因此,就其本质而言,是管控手段的变革,将若干各部门业务电子台账彼此勾联起来,从发起到最终审批各环节均纳入系统管理。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均处于中级阶段。
3.高级阶段,以体现管理的智能化为主要表现形式
业务运用情形通常是企业为了实现管理的变革和创新,将管理人员从事务性的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将可量化的事务性工作交由计算机处理,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用计算机来执行政策,使整个处理过程更具公平性、公正性和规范性,被管理者更乐意接受,减少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因此而产生的信息化需求。处于这种阶段的企业,其管理人员主要从事问题的研究和政策的制订,而把政策的执行交由计算机完成,最终实现了管理的创新和效能的提升。
在许多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的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各类信息系统已经覆盖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方方面面,成为广大师生员工日常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不可或缺的工作平台。然而,正因为起步早,无可借鉴,大都存在起点低、规模小的先天不足。虽几经改造、平台升级等,在应用的层面上并没有产生质的飞跃,多数应用尚属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应用为数不多,更谈不上发挥信息化的辅助决策作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第三阶段应用应当成为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成为信息化项目的起点。今后信息化项目的提出应高要求、高起点,立足于管理创新,而不能仍在第一、二阶段层面上重复。下面以最常见的车辆调度管理为例,比较三个不同阶段的信息化需求对管理的影响,具体分析处于三种信息化阶段中的管理者、计算机所扮演的角色和须完成的任务,以及对管理所带来的变革,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车辆管理需求比较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处于智能化管理阶段的车辆管理系统,可以按照事先设定的优化原则,较好地避免在人工调度中容易出现的种种弊端,实现车辆公平、合理、经济的最优化调度。以上是一个极简单的管理应用示例的比较分析,倘若众多的管理工作均做深入地挖掘、细致地分析与思考,定能借助信息平台,实现管理创新!只有需求的起点高了,信息化应用水平才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