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3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08例克罗恩病行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2例患者行单次手术,26例行再次手术.分析可能影响克罗恩病患者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的25项因素,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血型、术前WBC、术前中性粒细胞、术前淋巴细胞、术前Hb、术前Alb、术前前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表达、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表达、病变原发部位、疾病类型、肠外表现、肛周病变、吸烟史、阑尾手术史、初次手术前病程、初次手术前1年内使用免疫抑制剂、初次手术前BMI、术前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OPNI)、初次手术前应用肠内营养、是否急诊手术、初次术后并发症情况.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前白蛋白、hs-CRP、病变原发部位、疾病类型、吸烟史、初次手术前1年内使用免疫抑制剂及初次手术前应用肠内营养是克罗恩病患者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x2=5.928,4.805,7.491,12.363,5.229,9.026,16.50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变原发部位为回结肠型(L3型)、初次手术前1年内使用免疫抑制剂及初次手术前应用肠内营养制剂提供热量<500 kcal/d是克罗恩病患者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08,3.535,5.489,95%可信区间:1.035~3.518,1.087 ~ 11.494,1.816 ~ 16.590,P<0.05).结论 克罗恩病病变部位为回结肠型(L3型)、初次手术前1年内行免疫抑制剂治疗及初次手术前2周内每日肠内营养制剂提供热量< 500 kcal的患者有较高的复发再次手术风险。
克罗恩病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摘 要】
: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3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08例克罗恩病行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2例患者行单次手术,26例行再次手术.分析可能影响克罗恩病患者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的25项因素,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血型、术前WBC、术前中性粒细胞、术前淋巴细胞、术前Hb、术前Alb、术前前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
【机 构】
: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1007
【出 处】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发表日期】
:
2014年13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精准肝脏外科理念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 1年10月解放军第八十一医院收治的14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对患者行CT等检查收集二维影像学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性行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模拟手术操作以制订手术方案.术中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选择性阻断肝血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行解剖性肝切除术或非解剖性局部肝切除术.采用电话和门诊
直肠癌手术中清扫位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的第3站淋巴结,可以降低直肠癌的复发率和转移率.如何既能保证规范的第3站淋巴结清扫又能充分保障左侧剩余肠段的血供值得临床医师进一步探讨.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对133例直肠癌患者施行了腹腔镜保留左半结肠血管的第3站淋巴结清扫术.133例患者均顺利施行该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6.77%(9/133).
目的 探讨影响淋巴结转移阴性的低分化和未分化胃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70例淋巴结转移阴性的低分化和未分化胃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行胃癌根治术,其中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15枚的患者161例、15~20枚患者53例、21 ~30枚患者33例、>30枚患者23例.采用门诊、电话、信件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
目的 探讨不同引流方式对梗阻性黄疸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建立梗阻性黄疸70%部分肝切除SD大鼠模型.随后将12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行肝中、左叶切除;内引流组:于扩张胆管和十二指肠间置管引流;外引流组:于扩张胆管置管,导管另一端从腹腔引出.每组40只大鼠.内引流组和外引流组引流7d后行肝中、左叶切除,于术后0、1、2、4、12、24、48、72 h收集3组大鼠血液
目的 探讨根据CT检查数据建立肝周下腔静脉数字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3年1-5月沧州市中心医院120例受试者(无肝脏基础疾病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受试者CT检查图像,设定肝周下腔静脉4个层次(P1:下腔静脉入右心房水平、P2:肝静脉根部汇入下腔静脉上缘水平、P4:下腔静脉肝脏下缘水平、P5:肾静脉根部汇入下腔静脉上缘水平)测量周长及各层次间的垂直距离.在假设肝周下腔静脉完全充盈前提下,利用周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因间断腹上区隐痛不适2个月于2012年4月5日入院.患者无恶心、呕吐,饮食、大小便正常.患者既往健康,无手术外伤史、消化性溃疡及胰腺炎病史.体格检查:患者一般状况良好,皮肤、巩膜无黄染,左锁骨上未扪及肿大淋巴结;腹软,腹上区偏左深压痛,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生化检查、CEA、CA19-9检测结果均正常.胰腺增强CT检查:胰体尾部上方包块大小约为7.2 cm
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治疗仍是医学难题,一直被视为手术禁忌证.患者主要接受非手术治疗或放弃治疗,其生存率较低.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进步,手术治疗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成功率逐年增高.201 1年5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1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行肝脏Ⅴ、Ⅶ、Ⅷ段切除+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术前CT检查示肝Ⅴ、Ⅶ、Ⅷ段占位性病变,下腔静脉内癌栓充盈,三维重建测算左半肝体积489 cm3,低于最小
目的 探讨胰颈切缘阳性的胰头腺癌行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4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5例胰颈切缘阳性的胰头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均先行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颈切缘及胰腺远端1 cm切缘术中病理学检查为阳性,则行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8月.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施行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
目的 探讨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主要术式Beger术与Berne术治疗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2年4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6例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行Beger术(Beger组),22例行Berne术(Berne组).评估患者术后并发症、生命质量、疼痛程度.采用电话和门诊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4月.计量资料采用Ma
肝移植是被全世界认可的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肝移植在全国范围内已得到广泛开展,亟待相关临床实践指南来指导全国肝移植工作更规范、有效、安全地开展.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移植学组及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组织专家制订了《中国肝癌肝移植临床实践指南(2014版)》,重点阐述肝移植受者选择标准、术前降期治疗、受者抗病毒治疗、受者免疫抑制剂应用、术后肿瘤复发的防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