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体育电影是电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电影类型。体育电影主要以体育活动、训练以及比赛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对影片中人物体育精神的诠释,让观者感受到体育事业的崇高,以及体育健儿在追求竞技时,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毅力。体育电影不仅仅局限于“励志”思想的传达,更应该实现对于人性的探讨,将体育精神的丰富内涵进行阐述。笔者旨在通过对中国体育电影的研究,探讨中国体育电影所具有的时代特点,进而为中国体育电影事业今后的发展提供战略依据。
关键词:体育电影 特点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作为第八艺术的电影,既具有记录功能,同时还具有艺术性。电影自诞生之初便是对人们生活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忠实记录者。电影记录着人类最鲜活的生活,体育很早便活跃在电影这一舞台上。在众多题材的电影中,体育电影作为电影中重要的一类,不断涌现出一批批的优秀作品,一直深受人们的推崇。体育电影通过对体育活动、比赛的再现,进一步将竞技的本质内涵传达给观众。体育电影倍受观众推崇,不仅仅局限于体育所传达给人们的激情、合作、团结、友爱以及人们对体育事业的无限热情,更包含人们内心的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精神。体育电影自诞生以来,始终保持着其一贯旺盛的生命力!体育,没有国界,也没有语言的障碍,是一种不需要言语交流的沟通方式。众多互不相识的人们由于对体育事业的共同热爱以及对体育精神的无限崇尚而聚集在一起。由此可见,体育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正是基于此人们对体育电影充满了喜爱之情。在中国电影百年百部优秀电影的评选中,体育电影《沙鸥》榜上有名,但成绩还是有些差强人意,所以探索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道路是势在必行的。要想促使事物的发展,我们就要对其有深刻的了解,应该追本溯源,所以要想促使体育事业的全面繁荣,我们需要了解其发展的全过程,对其本质特点进行详细的研究。通过具体全面的分析,进而制定全面可行的发展策略。
二 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特点
1 体育电影中竞技体育的题材广泛
纵观中国体育电影事业,其中大部分的体育项目都是竞技类项目,其涉及的运动项目广泛,如击剑、田径、篮球、足球、摔跤、体操等众多项目。中国第一部体育便是竞技类体育项目,1934年首映的《体育皇后》便是对短跑运动员的描述。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中,洋派的短跑运动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人们将其当做新鲜的事物看待,女运动员则更吸引人们的注意力。1956年问世的《小足球队》则是对中国足球事业的关注,影片从初中学生入手,讲述了几个学生因足球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一时间,足球成为国人心中最热衷的体育事业。但中国的体育项目事业并没有局限于此,新中国的体育事业还开辟了一些新的项目,例如:游泳、滑冰、跳水便是新起之秀。《冰上姐妹》(1959年)、《女跳水队员》(1964年)等影片都是对这些新项目的描述。影片呈现出一定的类型性,导演将两个性格迥异、技术悬殊的人物放在一起,通过他们在接触中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最终在教练的调和下消除矛盾,走向成功。
进入新时期之后,中国竞技类的体育电影展现着新的面貌。如《战斗年华》(1982年)、《神行太保》(1983年)、《京都球侠》(1987年)、《冰与火》(1999年)、《女足九号》(2001年)、《女帅男兵》(2002年)等作品,都是其新面貌的体现。这些影片有着不同于之前的叙事套路,将存在着意志品质问题的主人公放置在体育竞赛中,最终通过多次的思想工作将其打造成为一个意志坚强、品质优良的人,并在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影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
2 中国体育电影中明显的时代烙印
中国体育电影诞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诞生之初,拍摄了一些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体育电影。1957年拍摄的影片《女篮5号》,将新旧中国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凸显出新旧两代人的人生态度的差异。影片将篮球比赛紧张、激烈的场面进行了真实的再现。同时也对年轻运动员在体育事业上的成长困惑做了系统、全面的描写。《女篮5号》的成功为其在中国体育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一时期的电影旨在描述运动员拼搏的历程,电影主人公具有复杂的人生境遇,影片有较强的节奏感,同时影片还向我们呈现比赛刺激、紧张的画面,深受观众喜爱。
“文化大革命”中断了中国的电影事业。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体育电影又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体育事业也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各种大型体育盛会上中国代表团的身影不断涌现,体育电影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中。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呈现出对“文化大革命”的积极反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于是迎来了中国体育电影的高产期。《沙鸥》(1981年)、《一个女教练的自述》(1983年)、《拳击手》(1988年)等一大批体育电影涌现出来,将我国体育事业全方位地呈现给观众。《沙鸥》这一部影片,将几代中国女排运动员的训练、生活、比赛场景进行了真实的再现,影片让我们看到了运动员对体育事业和祖国深深的热忱。她们的自信、乐观、坚强为开放之初的中国人指明了生活方向。女排的精神对一代人都有启迪的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体育电影便开始展现了一些热衷于体育事业的非专业运动员,如2007年的影片《隐形的翅膀》。
3 中国体育电影中较强的思想教育性
任何一部电影都有其思想内涵,体育电影也不例外。体育始终让人持有一颗不断追求的心,这是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也是中国体育电影一贯的主题。体育电影对人类奋斗拼搏精神的讴歌震撼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并通过这种精神激发人们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例如:1979年的《乳燕飞》、1983年的《候补队员》、2003年的《棒球少年》、2005年的《亮亮的梦》以及2007年的《隐形的翅膀》。在《买买提的2008》中讲述了一个在偏僻小村庄里的孩子们,渴望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置身于那样艰苦的条件中,他们努力参加足球训练和比赛以实现自己的梦想。通过这一群孩子对奥运精神的无限向往,我们能够感受到体育带给人的无穷力量。 三 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策略
1 突出竞技类主题
正是基于体育突出的竞技性特点,使人们对于体育充满了热情。所以体育电影应充分抓住观众的这一心理,使我国的体育电影紧紧抓住这一主题,做到真正地吸引观众。竞技体育不仅仅局限于紧张的训练与竞赛,还应该传达合作、竞争以及沟通等社会性的主题。将这些具有内涵型的主题与竞技体育的项目进一步融合,进而提升体育电影的思想性,实现竞技体育与体育电影的完美融合。纵观中国的体育电影,存在着许多弊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体育事业始终没有将竞技体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进而体育影片中也缺乏紧张的比赛场面,由此可见,体育电影中缺乏对竞技的表现,过多地承载了无用的画面。最终导致我国体育电影的佳作寥寥无几。影片《沙鸥》成功地实现了文化和商业的融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 体育精神在体育电影中的主体地位
中国体育电影的模式陈旧,多年以来一直停留在对中国老电影的借鉴上。影片中一般以一个具有超强体育实力的人为中心展开一个平淡的故事。如影片《女足五号》经轻描淡写地向我们简单呈现了一段女足队员的艰辛奋斗史,其中对于体育精神的阐述更是寥寥几笔。人物形象也缺乏饱满性,完全没有体育精神的深度,失去了体育电影本应该具有的强烈感染力以及对于人们的精神激励。
相比之下,欧美体育电影则充满了对体育精神的宣扬,符合“更高、更远、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体育精神的成功塑造,不仅仅为观众呈现了竞技比赛的刺激场面,还向观众深深地传达着积极向上、乐观勇敢的精神,让观众心情高涨,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们应该传达给观众积极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精神的魅力。《奔腾年代》、《伯尔尼奇迹》等影片便做到了成功将竞技体育与体育精神的完美结合。它们积极传达着体育精神并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增强了体育精神的内涵,成为体育电影的不朽之作。
3 在励志的背景下探讨人性
一部电影的成功不仅仅需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要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同时更要有对于人物性格的深入探讨。体育电影也不例外,优秀的体育电影应具备竞技类运动的刺激画面,同时还要有体育精神的传达,最重要的是对人物性格以及人性的深刻挖掘。
近年来,中国不断涌现出的体育影片,如《搏击手》、《跆拳道》、《隐形的翅膀》、《七彩马拉松》等电影,叙事的能力以及对于人性的探讨仍欠深刻。这些电影一味地徘徊在一个传统的经典套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人物拥有坚强的性格,他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这仅仅停留在对人物奋斗历程的描述上,缺乏对影片人物塑造的方式表达,对人物的复杂性格与命运的表达很是浅显。大多数的影片只是在结尾部分对人物命运进行关注,没有深刻的意味,并且陈旧不堪。
然而,《伯尔尼奇迹》、《百万宝贝》等影片则对人性以及深刻的人生意义进行了探讨。在《伯尔尼奇迹》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坚强的人物心理以及宽容理解的深刻主题,明确的主题意义让我们对于人物以及影片的思想内涵有深刻的理解。《百万宝贝》更是给我们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人物形象的异常饱满,发人深思的人物心理探索,对人性的露骨刻画,这些都给观众以深深的心灵震撼。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电影,是中国体育电影应进一步效仿的对象。
4 全面提升电影制作人员的体育素养
体育电影的成功,不仅仅要求电影制作人对电影有娴熟的操作经验,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体育素养,将自己对于体育的独到见解表现在影片中,不应该一味地借鉴他人的体育电影模式。
电影制作人应真实地再现体育场景,不要用一些虚拟的画面来影响影片的整体质量。使观众产生反感,丧失对体育电影的信心。体育制作人应邀请一些有意愿参演的体育明星或选用具有一些体育经验的演员,这样不仅使影片更真实,还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这样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 结语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体育电影事业也曾一度取得佳绩,向我们呈现出了众多经典之作。近年来,体育电影多次冲入奥斯卡奖并且在欧美电影票房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体育电影中我们看到了超越了个人、种族和国界的终极奥林匹克精神。运动员高超的技艺以及主人公对体育的热忱和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深深地吸引着观众。如影片《奔腾年代》、《胜利之光》、《卡特教练》等,不仅仅是向观众讲述一个感人的运动员的故事,其中更多地倾注着导演对体育精神的传达和对于人性的扣问。但近年来随着电影的繁多,电影整体的水平也呈现出下降趋势,所以对电影事业的发展特点及其策略的探讨是必不可少的。体育电影人应积极寻找自身原因,同时更要借鉴国外体育电影的经验教训,完美地将影片的人性表达与体育精神相结合,将中国的体育电影事业推向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 赵宁宇:《中国体育电影概览》,《电影艺术》,2008年第4期。
[2] 訾舒涵:《中国体育电影综述》,《现代电影技术》,2008年第4期。
[3] 饶曙光:《体育电影:借鉴与创新》,《艺术评论》,2008年第8期。
[4] 陈卫峰、丁丽:《体育电影与竞技体育关系的探析》,《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作者简介:
胡光霞,女,1978—,黑龙江绥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工作单位:吉林大学和平校区公共教学中心。
顾克鹏,男,1982—,吉林辽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工作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军体教研部。
关键词:体育电影 特点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作为第八艺术的电影,既具有记录功能,同时还具有艺术性。电影自诞生之初便是对人们生活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忠实记录者。电影记录着人类最鲜活的生活,体育很早便活跃在电影这一舞台上。在众多题材的电影中,体育电影作为电影中重要的一类,不断涌现出一批批的优秀作品,一直深受人们的推崇。体育电影通过对体育活动、比赛的再现,进一步将竞技的本质内涵传达给观众。体育电影倍受观众推崇,不仅仅局限于体育所传达给人们的激情、合作、团结、友爱以及人们对体育事业的无限热情,更包含人们内心的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精神。体育电影自诞生以来,始终保持着其一贯旺盛的生命力!体育,没有国界,也没有语言的障碍,是一种不需要言语交流的沟通方式。众多互不相识的人们由于对体育事业的共同热爱以及对体育精神的无限崇尚而聚集在一起。由此可见,体育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正是基于此人们对体育电影充满了喜爱之情。在中国电影百年百部优秀电影的评选中,体育电影《沙鸥》榜上有名,但成绩还是有些差强人意,所以探索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道路是势在必行的。要想促使事物的发展,我们就要对其有深刻的了解,应该追本溯源,所以要想促使体育事业的全面繁荣,我们需要了解其发展的全过程,对其本质特点进行详细的研究。通过具体全面的分析,进而制定全面可行的发展策略。
二 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特点
1 体育电影中竞技体育的题材广泛
纵观中国体育电影事业,其中大部分的体育项目都是竞技类项目,其涉及的运动项目广泛,如击剑、田径、篮球、足球、摔跤、体操等众多项目。中国第一部体育便是竞技类体育项目,1934年首映的《体育皇后》便是对短跑运动员的描述。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中,洋派的短跑运动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人们将其当做新鲜的事物看待,女运动员则更吸引人们的注意力。1956年问世的《小足球队》则是对中国足球事业的关注,影片从初中学生入手,讲述了几个学生因足球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一时间,足球成为国人心中最热衷的体育事业。但中国的体育项目事业并没有局限于此,新中国的体育事业还开辟了一些新的项目,例如:游泳、滑冰、跳水便是新起之秀。《冰上姐妹》(1959年)、《女跳水队员》(1964年)等影片都是对这些新项目的描述。影片呈现出一定的类型性,导演将两个性格迥异、技术悬殊的人物放在一起,通过他们在接触中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最终在教练的调和下消除矛盾,走向成功。
进入新时期之后,中国竞技类的体育电影展现着新的面貌。如《战斗年华》(1982年)、《神行太保》(1983年)、《京都球侠》(1987年)、《冰与火》(1999年)、《女足九号》(2001年)、《女帅男兵》(2002年)等作品,都是其新面貌的体现。这些影片有着不同于之前的叙事套路,将存在着意志品质问题的主人公放置在体育竞赛中,最终通过多次的思想工作将其打造成为一个意志坚强、品质优良的人,并在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影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
2 中国体育电影中明显的时代烙印
中国体育电影诞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诞生之初,拍摄了一些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体育电影。1957年拍摄的影片《女篮5号》,将新旧中国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凸显出新旧两代人的人生态度的差异。影片将篮球比赛紧张、激烈的场面进行了真实的再现。同时也对年轻运动员在体育事业上的成长困惑做了系统、全面的描写。《女篮5号》的成功为其在中国体育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一时期的电影旨在描述运动员拼搏的历程,电影主人公具有复杂的人生境遇,影片有较强的节奏感,同时影片还向我们呈现比赛刺激、紧张的画面,深受观众喜爱。
“文化大革命”中断了中国的电影事业。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体育电影又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体育事业也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各种大型体育盛会上中国代表团的身影不断涌现,体育电影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中。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呈现出对“文化大革命”的积极反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于是迎来了中国体育电影的高产期。《沙鸥》(1981年)、《一个女教练的自述》(1983年)、《拳击手》(1988年)等一大批体育电影涌现出来,将我国体育事业全方位地呈现给观众。《沙鸥》这一部影片,将几代中国女排运动员的训练、生活、比赛场景进行了真实的再现,影片让我们看到了运动员对体育事业和祖国深深的热忱。她们的自信、乐观、坚强为开放之初的中国人指明了生活方向。女排的精神对一代人都有启迪的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体育电影便开始展现了一些热衷于体育事业的非专业运动员,如2007年的影片《隐形的翅膀》。
3 中国体育电影中较强的思想教育性
任何一部电影都有其思想内涵,体育电影也不例外。体育始终让人持有一颗不断追求的心,这是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也是中国体育电影一贯的主题。体育电影对人类奋斗拼搏精神的讴歌震撼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并通过这种精神激发人们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例如:1979年的《乳燕飞》、1983年的《候补队员》、2003年的《棒球少年》、2005年的《亮亮的梦》以及2007年的《隐形的翅膀》。在《买买提的2008》中讲述了一个在偏僻小村庄里的孩子们,渴望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置身于那样艰苦的条件中,他们努力参加足球训练和比赛以实现自己的梦想。通过这一群孩子对奥运精神的无限向往,我们能够感受到体育带给人的无穷力量。 三 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策略
1 突出竞技类主题
正是基于体育突出的竞技性特点,使人们对于体育充满了热情。所以体育电影应充分抓住观众的这一心理,使我国的体育电影紧紧抓住这一主题,做到真正地吸引观众。竞技体育不仅仅局限于紧张的训练与竞赛,还应该传达合作、竞争以及沟通等社会性的主题。将这些具有内涵型的主题与竞技体育的项目进一步融合,进而提升体育电影的思想性,实现竞技体育与体育电影的完美融合。纵观中国的体育电影,存在着许多弊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体育事业始终没有将竞技体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进而体育影片中也缺乏紧张的比赛场面,由此可见,体育电影中缺乏对竞技的表现,过多地承载了无用的画面。最终导致我国体育电影的佳作寥寥无几。影片《沙鸥》成功地实现了文化和商业的融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 体育精神在体育电影中的主体地位
中国体育电影的模式陈旧,多年以来一直停留在对中国老电影的借鉴上。影片中一般以一个具有超强体育实力的人为中心展开一个平淡的故事。如影片《女足五号》经轻描淡写地向我们简单呈现了一段女足队员的艰辛奋斗史,其中对于体育精神的阐述更是寥寥几笔。人物形象也缺乏饱满性,完全没有体育精神的深度,失去了体育电影本应该具有的强烈感染力以及对于人们的精神激励。
相比之下,欧美体育电影则充满了对体育精神的宣扬,符合“更高、更远、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体育精神的成功塑造,不仅仅为观众呈现了竞技比赛的刺激场面,还向观众深深地传达着积极向上、乐观勇敢的精神,让观众心情高涨,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们应该传达给观众积极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精神的魅力。《奔腾年代》、《伯尔尼奇迹》等影片便做到了成功将竞技体育与体育精神的完美结合。它们积极传达着体育精神并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增强了体育精神的内涵,成为体育电影的不朽之作。
3 在励志的背景下探讨人性
一部电影的成功不仅仅需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要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同时更要有对于人物性格的深入探讨。体育电影也不例外,优秀的体育电影应具备竞技类运动的刺激画面,同时还要有体育精神的传达,最重要的是对人物性格以及人性的深刻挖掘。
近年来,中国不断涌现出的体育影片,如《搏击手》、《跆拳道》、《隐形的翅膀》、《七彩马拉松》等电影,叙事的能力以及对于人性的探讨仍欠深刻。这些电影一味地徘徊在一个传统的经典套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人物拥有坚强的性格,他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这仅仅停留在对人物奋斗历程的描述上,缺乏对影片人物塑造的方式表达,对人物的复杂性格与命运的表达很是浅显。大多数的影片只是在结尾部分对人物命运进行关注,没有深刻的意味,并且陈旧不堪。
然而,《伯尔尼奇迹》、《百万宝贝》等影片则对人性以及深刻的人生意义进行了探讨。在《伯尔尼奇迹》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坚强的人物心理以及宽容理解的深刻主题,明确的主题意义让我们对于人物以及影片的思想内涵有深刻的理解。《百万宝贝》更是给我们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人物形象的异常饱满,发人深思的人物心理探索,对人性的露骨刻画,这些都给观众以深深的心灵震撼。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电影,是中国体育电影应进一步效仿的对象。
4 全面提升电影制作人员的体育素养
体育电影的成功,不仅仅要求电影制作人对电影有娴熟的操作经验,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体育素养,将自己对于体育的独到见解表现在影片中,不应该一味地借鉴他人的体育电影模式。
电影制作人应真实地再现体育场景,不要用一些虚拟的画面来影响影片的整体质量。使观众产生反感,丧失对体育电影的信心。体育制作人应邀请一些有意愿参演的体育明星或选用具有一些体育经验的演员,这样不仅使影片更真实,还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这样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 结语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体育电影事业也曾一度取得佳绩,向我们呈现出了众多经典之作。近年来,体育电影多次冲入奥斯卡奖并且在欧美电影票房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体育电影中我们看到了超越了个人、种族和国界的终极奥林匹克精神。运动员高超的技艺以及主人公对体育的热忱和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深深地吸引着观众。如影片《奔腾年代》、《胜利之光》、《卡特教练》等,不仅仅是向观众讲述一个感人的运动员的故事,其中更多地倾注着导演对体育精神的传达和对于人性的扣问。但近年来随着电影的繁多,电影整体的水平也呈现出下降趋势,所以对电影事业的发展特点及其策略的探讨是必不可少的。体育电影人应积极寻找自身原因,同时更要借鉴国外体育电影的经验教训,完美地将影片的人性表达与体育精神相结合,将中国的体育电影事业推向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 赵宁宇:《中国体育电影概览》,《电影艺术》,2008年第4期。
[2] 訾舒涵:《中国体育电影综述》,《现代电影技术》,2008年第4期。
[3] 饶曙光:《体育电影:借鉴与创新》,《艺术评论》,2008年第8期。
[4] 陈卫峰、丁丽:《体育电影与竞技体育关系的探析》,《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作者简介:
胡光霞,女,1978—,黑龙江绥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工作单位:吉林大学和平校区公共教学中心。
顾克鹏,男,1982—,吉林辽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工作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军体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