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说明人生的头三年,准确地说是从受精卵到出生后2岁的1000天,至关重要。生命早期的发展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这个阶段的任何不良因素都可能影响宝宝发育,导致胎儿早产、宫内生长受限、出生缺陷等异常,以及一系列儿童期、成年期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只有研究清楚生命早期到底发生了什么,证实生命早期1000天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影响,才能找到更多的早期干预方法。
近年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牵头开展了多中心研究——“千天计划”。该计划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探寻生命早期健康密码,揭示早期发育的编程变化和规律,旨在发现影响胎儿和儿童生长发育的各種不良因素,包括不良的环境、遗传、营养、心理、生活方式等等,建立婴幼儿正常生长模式,研究宫内生长不良或者有出生缺陷的婴儿出生后的干预措施,以期避免或减轻对儿童乃至成人健康的长期影响,减少后遗症,降低成人慢性病发生风险,提高全生命周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以“生命早期千天”为关键时间点,“千天计划”招募了16 000名孕妇,在孕早、中、晚期,分娩及产后42天进行追踪随访,并对有高危因素的宝宝在出生时及出生后42天、3个月、6个月、9个月、1岁、2岁进行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特征评估。最近,部分研究成果陆续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
0~2岁宝宝平均身高、体重比10年前有所增长
我们发现,与10年前相比,现在出生的孩子长得更高、更壮了。具体表现为:0~2岁男孩平均高了0.3厘米,重了0.25千克;0~2岁女孩平均高了0.5厘米,重了0.34千克。由此预测,中国儿童的平均成年身高将会超过其父母的平均身高。
众所周知,低出生体重儿的器官、系统发育不够成熟,容易患多种疾病,其健康所受的影响是多方面且长期的。比如:在儿童期,易发生各类感染性疾病、生长发育迟缓、认知障碍等;在成年期,易发生糖尿病、高血压、代谢障碍、癌症等。从目前的初步研究结果看,我国在低出生体重儿的预防和干预研究中取得了较大进展。
出生时体重低,有了最佳“追赶”路线
对于出生时过小的婴儿,怎么养育才能减少低出生体重(出生时体重低于2.5千克)带来的健康风险?人们常说:“宫内不足宫外补。”那么,该怎么补,补多少?“千天计划”研究给出了初步答案,并提出了最佳生长模式。
对低出生体重宝宝的早期养育,最初的营养补充并不是越多越好,不应急于让这些儿童的体重一下子提高到正常水平,而是应该让体重或身长从低于第10百分位数(假如有100个儿童,将体重或体长从低到高排列,排在第10名的即第10百分位数)迅速提高到第30百分位数左右的水平;此后,适度追赶增长;到7岁时,达到第50百分位数左右的水平。这可能是最佳的追赶增长轨迹。
此外,定期对低出生体重的宝宝进行早期发展评估至关重要。通过对其生长发育史和行为进行观察,可以早期发现相关异常,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巨大儿(出生时体重≥4千克)很常见。遗憾的是,很多人认为胖孩子是福气好的象征,并未认识到其健康会受影响。如何进行巨大儿的预防和干预也是目前的研究重点,“千天计划”的研究成果将为巨大儿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的指导。
母乳喂养,可降低剖宫产宝宝肥胖、哮喘发生风险
在我国,剖宫产非常普遍。剖宫产的孩子一生中患过敏性疾病、肥胖、糖尿病、孤独症谱系障碍等疾病的风险均高于自然分娩的孩子。“千天计划”的研究结果发现:无指征剖宫产与儿童肥胖、哮喘的发生相关,如果家长采取非母乳喂养,宝宝发生这些疾病的风险将更高。换句话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对剖宫产的孩子采取母乳喂养,这样可以尽量降低上述疾病的发生风险。目前,这些初步研究结果已反馈给妇产科和儿童保健医生,在儿童的早期健康指导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专家感言
儿童的早期发展是可以改变的,早期的脑发育也是最可塑的。越早投入,尤其在发育关键窗口阶段,效果越好。但是,目前我们对儿童早期发展的认识仍然比较匮乏,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和科普宣教力度。“千天计划”已搭起产科随访平台和儿科疾病与健康随访平台,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人群资料、临床资料和生物样本相结合的生命早期多模态信息数据库,可以为今后的前沿性研究提供有力支撑。今后,“千天计划”将继续携手长三角地区多个城市的联盟医院,共同建立“千天模式”,形成一系列发育源性疾病的早期筛查、遗传咨询与临床决策,为精准医疗和早期健康促进(如早期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等)提供科学依据。
张 军
近年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牵头开展了多中心研究——“千天计划”。该计划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探寻生命早期健康密码,揭示早期发育的编程变化和规律,旨在发现影响胎儿和儿童生长发育的各種不良因素,包括不良的环境、遗传、营养、心理、生活方式等等,建立婴幼儿正常生长模式,研究宫内生长不良或者有出生缺陷的婴儿出生后的干预措施,以期避免或减轻对儿童乃至成人健康的长期影响,减少后遗症,降低成人慢性病发生风险,提高全生命周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以“生命早期千天”为关键时间点,“千天计划”招募了16 000名孕妇,在孕早、中、晚期,分娩及产后42天进行追踪随访,并对有高危因素的宝宝在出生时及出生后42天、3个月、6个月、9个月、1岁、2岁进行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特征评估。最近,部分研究成果陆续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
0~2岁宝宝平均身高、体重比10年前有所增长
我们发现,与10年前相比,现在出生的孩子长得更高、更壮了。具体表现为:0~2岁男孩平均高了0.3厘米,重了0.25千克;0~2岁女孩平均高了0.5厘米,重了0.34千克。由此预测,中国儿童的平均成年身高将会超过其父母的平均身高。
众所周知,低出生体重儿的器官、系统发育不够成熟,容易患多种疾病,其健康所受的影响是多方面且长期的。比如:在儿童期,易发生各类感染性疾病、生长发育迟缓、认知障碍等;在成年期,易发生糖尿病、高血压、代谢障碍、癌症等。从目前的初步研究结果看,我国在低出生体重儿的预防和干预研究中取得了较大进展。
出生时体重低,有了最佳“追赶”路线
对于出生时过小的婴儿,怎么养育才能减少低出生体重(出生时体重低于2.5千克)带来的健康风险?人们常说:“宫内不足宫外补。”那么,该怎么补,补多少?“千天计划”研究给出了初步答案,并提出了最佳生长模式。
对低出生体重宝宝的早期养育,最初的营养补充并不是越多越好,不应急于让这些儿童的体重一下子提高到正常水平,而是应该让体重或身长从低于第10百分位数(假如有100个儿童,将体重或体长从低到高排列,排在第10名的即第10百分位数)迅速提高到第30百分位数左右的水平;此后,适度追赶增长;到7岁时,达到第50百分位数左右的水平。这可能是最佳的追赶增长轨迹。
此外,定期对低出生体重的宝宝进行早期发展评估至关重要。通过对其生长发育史和行为进行观察,可以早期发现相关异常,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巨大儿(出生时体重≥4千克)很常见。遗憾的是,很多人认为胖孩子是福气好的象征,并未认识到其健康会受影响。如何进行巨大儿的预防和干预也是目前的研究重点,“千天计划”的研究成果将为巨大儿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的指导。
母乳喂养,可降低剖宫产宝宝肥胖、哮喘发生风险
在我国,剖宫产非常普遍。剖宫产的孩子一生中患过敏性疾病、肥胖、糖尿病、孤独症谱系障碍等疾病的风险均高于自然分娩的孩子。“千天计划”的研究结果发现:无指征剖宫产与儿童肥胖、哮喘的发生相关,如果家长采取非母乳喂养,宝宝发生这些疾病的风险将更高。换句话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对剖宫产的孩子采取母乳喂养,这样可以尽量降低上述疾病的发生风险。目前,这些初步研究结果已反馈给妇产科和儿童保健医生,在儿童的早期健康指导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专家感言
儿童的早期发展是可以改变的,早期的脑发育也是最可塑的。越早投入,尤其在发育关键窗口阶段,效果越好。但是,目前我们对儿童早期发展的认识仍然比较匮乏,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和科普宣教力度。“千天计划”已搭起产科随访平台和儿科疾病与健康随访平台,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人群资料、临床资料和生物样本相结合的生命早期多模态信息数据库,可以为今后的前沿性研究提供有力支撑。今后,“千天计划”将继续携手长三角地区多个城市的联盟医院,共同建立“千天模式”,形成一系列发育源性疾病的早期筛查、遗传咨询与临床决策,为精准医疗和早期健康促进(如早期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等)提供科学依据。

张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