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往”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散文家张岱的小品文代表作之一,其短小精悍,韵味悠长,历来深受人们喜爱。但文中有两处叙写似乎互相抵牾,前后矛盾,让很多细心的读者不得其解,感觉不可思议。具体表现为:文章前面叙述云“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明确交代是“独往”,即作者一人独自前往;而在下面的描写中,却云“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言其舟中有两三人,而此前并未交代有他人登舟。表面观之,两者之间不是存在抵牾和矛盾吗?“独往”岂能成立?
  对于这个“独往”,已经有人从文学角度作了解读。如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云:“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教学用书》同时还提供了《散文名作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中吴战垒的赏析文章,其中云:“‘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此外,《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语文(八年级上册)》(南方出版社)提供了《古典散文鉴赏》(安徽教育出版社)中的赏析文章,其中亦有类似说法。
  这些解读就“独往”本身而言均有道理,值得肯定,但由于都是孤立地解读,未与下文的“舟中人两三粒”“舟子喃喃曰”等内容联系起来,故均不能消解上述之疑。
  对于该“矛盾”和“抵牾”问题,有的教学资料简单地断言为作者写作上的错误和疏漏,如前面提及的《优秀教案》即认为是“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也有一些教师对此作了积极思考,认为不能简单地视其为作者的失误和疏漏,恰恰相反,这正是作者“痴”的体现,即作者“痴心一片”,“目中无人”,视世俗世界为虚无,眼中唯有自然,唯有自我,并一心要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寻求心灵的归依和独立的人格。但如此解读仍未跳出“独往”本身的范畴,仍未触及问题的实质,且有牵强附会之嫌,也不能令人信服。
  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这个“独往”,又该如何看待其与下文说法之间的“矛盾”呢?
  要弄清这些问题,还要从古代的奴仆制度说起。在古代阶级社会中,长期普遍存在着奴仆制度,存在着役使奴仆的现象。贵族、士大夫以及商贾等上层阶级,凭借自身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一般都役使着一定数量的奴仆。他们在日常起居、出行和游赏等活动中,往往都有奴仆服侍和跟随,通常不会是孤身一人。奴仆来自社会下层,涵盖男女老少,除通称为“仆”外,还称为“奴”(一般指男性)、“婢”(特指女性)、“僮”(也作“童”,常指未成年者)等。例证极多。如《史记·货殖列传》:“富至僮千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白居易《续古》:“豪家多婢仆,门内颇骄奢。”陆游《岁暮感怀》:“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刘克庄《冬景》:“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帖旧寒衣。”《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顾仆守衣洞外。”《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聊斋志异·细柳》:“便更若衣,使与僮仆共操作。”(《湖心亭看雪》本文亦有此类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奴仆是地位卑微者、低贱者,不能与其主人相提并论。在主人看来,在其进行的活动中,自己是活动的行为主体,而身边的奴仆则只是侍奉者和随从者而已,不能视之为“同伴”(即参与者),不能连带计算在活动参与者中。他们眼中的“同伴”,必须是身份相似的同一阶层之人,而且双方之间往往境遇相似或志趣相投。所以,当他们叙述自己的行止时,如果身边没有如此“同伴”,即使按照常理推测,应该有奴仆相随,但也往往称之为“独”。此类例证也较常见。如屈原《涉江》:“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虽被流放,但仍为楚贵族,屈子身边决非没有仆从,却自称“独处”。)白居易《初入太行路》:“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莽。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白乐天出身官宦家庭,成年后又一直为官,故“初入太行路”时,其应有仆从相随,却声称“独往”。)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燕尔新婚,身为贵族少妇的易安居士,身边定有婢女服侍,只是此时夫君远行未能相伴而已。)如此等等。
  更为典型的是,有人明明是拖家带口出行的,却也被称为“独往”。例如汉末名士庞德公,史书明确记载其携家人一起入鹿门山隐居(皇甫谧《高士传》和习凿齿《襄阳耆旧记》皆云其“携其妻子登鹿门山”),但在旁人眼中,庞公归隐是“独往”,如杜甫在《雨》诗中云:“浮俗何万端,幽人有独步。庞公竟独往,尚子终罕遇。”更有甚者,连随从无数的帝王也不例外,如果帝王亲自出征而无将领相随,也称为“独往”,如《周书·武帝纪》:“诸将固请还师,帝曰:‘卿等若疑,朕将独往。’”
  再回到《湖心亭看雪》文本中来。作者张岱出身仕宦之家,早年家境优裕,自云“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故其家中应有一定数量的奴仆;其出游也决不会孤身一人,尤其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险恶环境里。由于当时其家居西湖之畔,经常荡舟游湖,故家仆中也应有负责驾舟的“舟子”(由文末舟子的言语口吻观之,该人理应为其家仆)。此次“湖心亭看雪”,除了舟子,作者很可能还带了一个负责侍奉的家僮(文中提及的那个“炉火”,也极可能由其料理)。作者一行大约总共三人,包括两个成年人,一个未成年人,所以在茫茫雪湖中,他们看起来就成了“两三粒”。然而,与上述各例相似,基于作者的贵族身份和等级观念,加之舟子等人根本不能理解其行为,故其也不会将所带仆从视为“同伴”。因而,他在潜意识里自然而然地认为此行没有伴侣,于是就理所当然地称为“独往”。这是非常正常而毫不奇怪的。
  所以,文中的“独往”与“两三粒(人)”并不抵牾和矛盾,并非写作上的疏漏和错误,而是作者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已。其云“独往”者,是从寒夜赏雪的特立独行的角度,从痴迷忘我的角度,是社会学的角度;而又言“两三粒(人)”者,则纯粹是从人的自然数量的角度,是生物学的角度。角度不同,说法也就当然不同。
  综上,在并非仅仅一人的情况下,《湖心亭看雪》及其他诗文中之所以用“独往(独处、独上)”等说法,大体上是就两方面而言的。一是就行为主体而言,认为有目的地进行某项活动的行为主体是独自一人,即使有仆从(或家人)相随,也并不能算作其“同伴”,不能视为活动参与者;二是就心理感受而言,表露行为主体在活动中因缺少“同伴”和知音,没有可以进行交流的对象,而往往感到孤独寂寞。由此推理,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时,身边未必没有一二仆从相随;蒋干赴周瑜营中劝降时,虽有“一童随往,二仆驾舟”,但仍可称之为只身“独往”。道理都是一样的。
其他文献
一  从看守所办完登记出来,男人裹紧衣服钻进了一辆黑色轿车,副驾驶上的女人看上去四十出头,白发在两鬓占据了优势,脸很白,除了眼眶有些发黑,眼白处的血丝像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主干穿过了褐色的无神的眼珠。她驼着背,又想尽力坐直显精神一点儿。男人上了车后座,女人瞄了一眼后视镜,看见男人不久前被剃光的头,身子一软,斜靠着椅背抽泣起来。  “辉哥,受苦了!”  司机朝里侧过身子,伸长了手将烟递到男人嘴边,又给
一、朗读教学的长期忽视  朗读,是文科教学有史以来最古老、也是最常见的教学环节之一。传统教学都习惯于教师的“一言谈”:学生以听、记、理解为主,很容易以“讲”代读。近几年的课改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互相质疑、解答、讨论、交流,自然更容易以“说”代读。总而言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最传统的教学手段被弱化乃至弃置
时光荏苒,为期两周的国培研修落下帷幕,回想这次的学习的点点滴滴,感触良多。国培研修的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丰富案例;既深刻独到,又通俗易懂;既旁征博引,又紧扣主题;既立足课改,又有新思想新观点;既有现场教学、随堂反馈、讨论互动,又有高质量课堂观摩、案例评析、专题研讨。这次的国培研修不但搭建了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而且让我对教育和新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还大大提高了对本学科的理论素养,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
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三年前执行的课程实施方案是执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并依此要求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选择性开设地方性课程,自行开发校本课程。为了矫正校本课程的设置相对孤立、系统化不强、校本课程短期行为多、课程持续建设欠缺,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教师独立操作多、教研组集体性开展课程建设少,两校区的初、高中部分设两个校区使得课程的整体性建设不强、缺少连续性等一系列问题,学校整体发展的高
因為一点事情刚刚发过火,老曹递过来一包酸奶,冰冰凉的那种,我刚想说,本来已经冰冷的心要更冷了,然而我刚说完“谢谢”,后面的话还没来得及说,老曹粲然一笑,对我说“给你降降火”,听了这话,原本想说的话一下子就被狙击了,先是倒下,然后就消散了。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时候吧,语言真的是神奇的东西。《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就是语言的魔力。《圣经》箴言书也有这样的记录——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写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世界进行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初中作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可现状是如何呢?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假话连篇、胡
[摘 要:伴随着巨大的学业压力,高中生群体中心理问题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本文从一个重点高中女生的心理问题疏导案例出发,展示其行为表现和心理世界,分析其行为失常的原因,探讨解决高中生抑郁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中生;抑郁;心理疏导 ]  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40%,其中严重的为障碍性心理问题,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在2017年4月公布结果显示,我国心境障碍患病率为4.06%,这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专家提出了四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而且认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下面,我就以教学《驿路梨花》为例,谈一谈我是如何在课堂上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课堂教学应推陈出新,为学生的进步打下夯实基础,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做好理论知识的渗透,还要将核心素养带给学生,这样才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后台保障。因此,在新时期教师要探究核心素养教育的渗透,并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渗透]  物理是高中学科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教者要把握好理论知识的传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疫情期间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起关注的部分个案进行研究和观察,从而总结出在疫情期间,社交媒体传播对法治所发挥的作用。分析社交媒体的技术特性对其传播能力和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判断社交媒体平台在后疫情时代的公共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探讨如何合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社会传播以及社交媒体如何提升其传播能力,从而促进社交媒体在后疫情时代与法治共同发展。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社交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