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庄子问道:天人合一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ubo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是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庄子有个观念叫做“天人合一”,庄子说:“人与天,一也。”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老子的“道法自然”,即道就是自然,庄子思想基本上同于老子。他对美的著名言论是“天地大美”,老庄的美在道,美在自然。然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等于“应该”,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庄子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的历炼,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
  关键词:天人合一;自然;身;心灵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与老子合称“老庄”。 庄子在读书方面是高材生,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他“其学无所不窥”。他擅长在历史中找材料,同时以他敏锐的眼光提出道家的观点。道家有什么样的观点呢?谈起道家,最难懂的当然是这个“道”字。“道”是包含一切客观与主观之物的“整体”。简单说来,就是要从“整体”来看待万物的变化。庄子有个观念叫做“天人合一”,庄子说:“人与天,一也。”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
  天人合一之“天地大美” 
  道是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道有两特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说得是道是唯一整体;道无所不在,是永恒的真实,亦称为究竟真实。老子赋予道“自然”本质属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里的“自然”是自在而已然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的是事物的本性。他认为事物按其“所以然”存在,就是美的,美在自然本真。
  庄子思想基本上同于老子。他对美有一段著名的言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其意思是:“天地有全然的美妙,却不发一言;四时有明显的规律,却不必商议;万物有既定的道理,却不加说明。圣人就是要存想天地的美妙,而通达万物的道理。”这里说的“天地”即为宇宙,所指的“大美”的“大”大得是“道”的存在方式,或者说“道”的形象。“原天地之美”即是推原、追溯、效法“道”之美。而这种推原、追溯,效法,关键在“自然”,也就是尊重事物的本性,让事物处于自然而然的状态。老庄的美在道,美在自然。
  “庄周言天曰自然”。“自然”才称得上“大”,“大”只存在于天地四时之中。天地四时是按自身的规律运行着的。如日月的嬗替,四时的运转,昼夜的转换都有自身不可替代的规律。“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庄子•天道》)诚如苏轼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意思是说,这些大自然的美是不用一分钱买的,你甚至不用去画廊、博物馆、音乐会、赶表演,你就回到了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发现无所不在的美。
  庄子“大”的概念与孟子“大”的概念有相似之处。孟子在谈到人生境界时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意思是说:“值得喜爱的叫‘善’,自己确实具有‘善’就叫‘信’,‘善’充实在身上就叫‘美’,既充实又有光辉就叫‘大’,既‘大’又能感化万物就叫‘圣’,‘圣’到妙不可知就叫‘神’。可知“大”比美高一级。不过孟子“大” 的内涵与庄子的不同。孟子的“大”实质是有为的“善”,大放光辉具有强烈的影响力、感召力的善;庄子的“大”却是自然的“真”,是体现在天地之间伟大的“道”。孟子的“大”主要是人文美;庄子的“大”主要是自然美。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等于“应该”。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庄子推崇自然美,实质是天然美。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类真心,人皆有之。庄子《齐物论》中提出三种声响:既闻人簌(比竹是也),又闻地籁(众窍是也),更闻天籁。天籁是自然万物顺其自然,依其本性者也。意思是说人簌是人发出的有情感的声响;地籁是风吹万物发出的声音;天籁是声响中的最高境界,是万物自然而然的声响,既有自然界的声响,亦有人类自然而然的声响。象孔子听到武乐说,“尽美矣,未尽善也。”然后听韶乐曰“尽美矣,又尽善也。” 而“三月不知肉味”,认为韶乐是“尽善尽美”的天籁。
  庄子的“大美”实质是“真”,是从真实到美感的意境。《庄子•骈拇》有“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这个比喻,就是用来说明无论什么事物都要顺应自然规律这个观点的。《庄子•渔父》篇曰:“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既见于天地,又见于人情。《庄子•渔父》
  问何谓真?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儒家《礼记•中庸》亦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如果说西方艺术注重外在客观世界之真,那么中国艺术更注重艺术形象的内在主观世界之真。
  天人合一之心灵自由
  人处“自然”状态,也就是处“游”状态,用今天的哲学概念来说,即处自由的状态。在庄子看来,在现实的社会里,人是很难自由的,或为衣食,或为名利,奔波流离,劳心劳力。他提出对世俗生活要“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反对以人灭天,主张以人合天。通过“心斋”、“坐忘”的修炼亦即超越,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尼采有“精神三变”的比喻。他认为精神与身体不同,身体自然由生老到病死,最后注定“尘归尘,土归土”。精神则需要自我警觉,找到目标再向上提升。精神三变是指:一变为骆驼,二变为狮子,三变为婴儿。骆驼有“沙漠之舟”的外号,忍辱负重,毅然决然向前走去。具体说来,骆驼就是听別人对你说,“你应该如何!”狮子有“森林之王”之称,抱着大无畏的精神,开创崭新的局面。相对与骆驼,狮子的象征是你对自己说,“我要如何!”这显然是从被动转为主动了。人生成败的关键就是这一步:从被动到主动。尼采是个聪明人,他知道骆驼若是沒有变为狮子,则人的一生只是“随人俯仰”,主体未能挺立,哪有自己的生命可言?婴儿做为比喻,其实耳熟能详。老子說,要“复归于婴儿”;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跟前来,因为天国是他们的”。那么尼采的“婴儿”是指什么?“我是。”
  庄子认为“精神生于道”。人的生命除了身之外,还有心、灵性的层面。可问题是灵性的呈现需要修行的工夫。在老子看来,功夫在于“虚一而静”,“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庄子接受这一观点,再以“心斋”一词画龙点睛。“精神生于道”一语,显示人在悟道之时,才能展现灵性的光辉。这样的精神一旦出现,则“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悟道的层次是从“重外轻内”,提升到“重内轻外”,而最高目标是“有内无外”。做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这要有多强的内在定力,才可完全无视于“天下”的左右?庄子的立场是“忘己”,这可以说是与自然合一了。
  在心灵取向上,可以与道同游。简单说来,针对人的身与心而言,庄子的立场是要做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要让身体好像没有血气与欲望,并且让心智好像没有执著的意念。做到这,才可进入修行的领域。修行共分七个阶段,依序是: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庄子•大宗师》)意即:遗忘(或超越)天下;遗忘万物;遗忘生命。这三步皆用“外”字,表示不受干扰之意。然后,是透彻通达,有如阳光照亮一切;看见一个整体(一切合而为一,皆源于“道”)。接着,没有古今之分,时间不再具有意义;最后是不死不生,即与“道”合一,永恒不变。“心斋”即是要由“气”的角度化解自我对身心的执著,成为“虚而待物”的状态,然后可说:“唯道集虚”, “虚室生白”。由此可见,关键依然是“道”。说得清楚些,在“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之后,“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苏轼,展现出“精神”境界。换言之,人的修养达到“精神展现”的层次;以此为基础才可以欣赏庄子的生命情调。
  在现实生活中,孔子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藉孔子之口提出:内直、外曲、成而上比。即“外化内不化”,外表顺从世俗,内心独立不羁。首先,所谓“内直”,是向自然看齐。其次,所谓“外曲”,是向人们看齐。第三,所谓“成而上比”,是指处处引用古人之言,向古人看齐。孔子还是认为行不通。接着,孔子指示颜回要做到“心斋”。颜回果然闻一知十,一听孔子的解释就豁然觉悟,明白要化解对自我的执著。孔子嘉许他说:“你可以进入世间的樊笼游玩,不再为虚名所动;意见能被接纳,你就发言;意见不能被接纳,你就缄默。没有执著也没有成见,一颗心就寄托在‘不得已’上,这样就差不多了。”所谓不得已,并无勉强、委屈、无奈、被迫之意,而是在判断各种条件成熟的时候,顺势而行。
  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易经》所说,行其所当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孔子“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心所欲是自然;不逾矩是应该,亦即自然等于应该。用庄子的两句话总结,即“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终者为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亦是庄子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庄子諵譁∕南怀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
  [2]论语别裁∕南怀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
  [3]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
  
其他文献
本文从体育游戏的特点作用、体育游戏教学的组织安排、讲解与示范、及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手段、运用体育游戏应注意的问题等,梳理探讨如何恰当、合理地进行体育
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根据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设计出12个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并列任务,组成一套基于Webquest的系统化教学设计方案,通过Blog平台实施,展开了网络探究活动。将高
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看,全面发展的前提是摸清每个人的智能倾向,它强调的是全面开发和调动人的各项智能,更强调的是个人的优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目的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它为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提供根据,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和评价提供准则。教学目标表述正确、清晰和通俗易懂,就为教
在当今国际关系中,软实力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从"人文外交"这一外交领域的新概念入手,追溯了其产生发展的历程,并诠释了其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人
由于我国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和碰撞,各种社会思潮极为活跃时期,既存在着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社会思潮,也存在着与主旋律争夺思想阵地的各种
本文简短回顾了国外在形成性考核领域的先进研究成果,分析了形成性考核的定义和所需的关键因素,以外语教学为侧重点讨论了它的优势,指出它对教育水平的提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机电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电气控制与PLC》教学改革,主要分析了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方法改革,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
新形势下,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经济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以及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发生的变化,医院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遇到许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