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家煊先生的“有界”和“无界”理论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f30311320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2
  结构主义语法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划分词类,解决了传统语法划分词类时“一词多性”的困扰,“惩罚”一词既是名词也是动词,判断它是名词还是动词时,能不能用“不”来修饰成为判断的标准。但是,当我们去解释“不电脑”为什么不能说时,结构主义语法的说法是“桌子是名词”,这样便进入了逻辑中的循环论证。沈家煊先生的《“有界”和“无界”》一文提出认知语法中的“有界--无界”理论,试图去从客观和主观相结合的新意义出发,解释传统语法无法解释的一些语法现象。下面我们分三个部分对这篇论文进行分析与评价,一是内容的分析,二是研究方法的分析,三是对论文的评价。
  一、论文内容分析
  1.数量词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作用
  通过对陆俭明先生《现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作用》中,数量词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作用,我们可以归纳得出,事实上数量词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作用正是体现了人类认知上的“有界”和“无界”的这样一种基本对立。
  2.事物和名词的“有界”和“无界”
  有界事物和无界事物的区别特征按Langacker(1987)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无界事物具有是同质性,有界事物是异质性。
  (2)无界事物具有伸缩性,有界事物没有伸缩性。
  (3)无界事物没有可重复性,有界事物具有可重复性。
  3.动作和动词的“有界”和“无界”
  动作和动词的“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和事物的“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具有一致性(Langacker1987),具体说明如下:
  动作的“有界”和“无界”在汉语中也有所体现,和英语类似的是汉语中也存在“持续性动词”和“非持续性动词”之分,如“打”是非持续性动词,是有界的;“爱”是持续性动词,是无界的。
  4.“活动”和“事件”
  在语法形式上,“事件动词”和“活动动词”是对立的,即有界和无界的对立,表现在:
  在我们的认知中,“有界”便是有终止点,如“盛碗里”、“吃了”、“架著”等;而“无界”是没有终止点,如打、骂、吃等。我们称前者为“事件动词”,是有界的,后者是“活动动词”,是无界的。
  5.“延续动作”和“定时动作”
  我们把“动词 着”没有任意终止点的动作称作“延续动作”,以区别于“事件”和“活动”,如下表所示:
  延续动作 “架着、吃着、盛着” 没有终止点 排斥数量词
  活动 “架、吃、盛、飞” 任意终止点 可带数量词
  事件 “架好、吃了、飞进来、盛碗里” 自然终止点 要求带数量词
  定时动作 “吃吃、架一架、盛一下” 固定终止点 排斥数量词
  6.性状和形容词的“有界”和“无界”
  性状的有界和无界在汉语中也有所表现,就是形容词分为了状态形容词和性质形容词。形容词的有界和无界跟名词和动词的有界和无界具有一致性。在语法形式上有以下一些表现:
  (1)数量词对于定语和名词结构的限制,我们都可以用形容词跟中心词在有界和无界上是否一致来说明。。
  (2)性质形容词是无界的,所以不能单独做谓语;作谓语总有含有说明、对比的涵义,状态形容词因为是有界的,所以可以单独做谓语。
  (3)做状态补语时,状态形容词可以受“早已”、“已经”、“马上”这类表示动词有界的词语的修饰。
  7.结语
  “有界——无界”的对立是人类大脑中认知机制的一部分,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概念之一。起初是为了探究数量词为何对语法结构有制约作用,结果却发现“有界---无界”的对立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上都有一致的表现。这里着重提出的是本文得出的结论对词类划分的突出贡献。
  一般来说语法书上划分词类依据是从意义、形式、功能三个角度。“有界”和“无界”是认知语法的概念,认知语法探研究从功能和意义两方面出发划分词类,与传统语法看似相似,却是通过“有界”和“无界”概念的整合给词类的划分开辟了新的方向。
  二、研究方法的分析
  1.内省法
  文章通过对数量词对语法结构制约作用的原因的思考,认为数量词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作用体现了人类认知上的“有界”和“无界”这样一种基本对立。
  (1)归纳法。文章开始便对陆俭明先生的《现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作用》中数量词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作用进行归纳梳理。
  (2)综合法。文章采用从部分到整体的方法。通过对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词类的“有界和无界”特征描写,探究数量词对语法结构的制约原因,最后结论从整体出发,“有界--无界”作为认知语法的一个概念,对于整个的词类劃分方法都具有重大意义。
  (3)定性研究。文章中对数量词对语法结构的制约进行了大量的描写,然后根据例子进行归纳,运用“有界---无界”的理论去解释这种语言现象,并与传统语法的解释进行对比,得出了“有界--无界”对于语法研究的重要意义的结论。
  2.描写、解释、证实和预测
  描写:文章对“有界---无界”的各种对立类型进行描写;
  解释:传统语法不能解释的语言现象用认知语法进行解释
  证实:“有界--无界”的说法的确能更好地解释语言现象。
  预测:认知语法超越了传统语法的研究范围,为语法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未来语法研究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3.个案研究法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数量词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作用”的探究,运用“有界--无界”理论,采用大量的实例分析,归纳总结数量词对于语法结构的制约作用到底是何原因,并由此得出认知语法对于词类划分的重要意义,指出了传统语法对于词类划分的逻辑不通之处。   4.类比法
  文章中对于“有界和无界”从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角度的论证就是一种类比推理。如文章中“有界动作和无界动作的对立跟有界事物和无界事物的对立具有平行性、形容词的有界和无界跟名词和动词的有界和无界具有平行性。”这种三种词类都具有“有界--无界”特征的平行性是可以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然后再举例进行验证的。
  三、对论文的评价
  1.优点
  (1)沈家煊强调“有界和无界”是指人的大脑中的认识,而不是指客观实际。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在一些情况下也许是一致的,也许是不同的,当两者发生矛盾时,沈先生认为应该以主观认识的解释为准。在认知语法的框架下,我认为沈先生的说法是可取的,并能解释一些以往传统语法无法解释的问题,比如前文所提到的词类划分问题。
  (2)沈先生首次确立汉语中事物和名词的“有界”和“无界”、动作和动词的“有界”和“无界”、性状和形容词的“有界”和“无界”。并提出了区分事件和动作的“有界”和“无界”,事件的“有界”和“无界”不等于动作的“有界”和“无界”,比如说“喝了牛奶”,“喝了”是“有界”的,“牛奶”是“无界”的,“喝了牛奶”作为事件是“无界”的。沈先生对“有界”和“无界”的论述有助于人們对此理论的理解。
  2.问题和思考
  (1)对于“有界”和“无界”的确定,沈先生主张从人的主观认识出发,遵循大脑的“图式”,这固然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論,注重人的主观认识。但是判定“有界”和“无界”就很难落到语言形式上,对于同一个词的判定,不同的人也许会有不同的判定,这对于“有界--无界”理论的推广是一个问题。
  (2)从沈先生的文章来看,事物、事件、动作、性状的“有界化”是有多种手段的,如助词、介词以及副词等的使用,对某些词类的“有界”和“无界”的判定具有影响,沈先生在论述中提到它们的特征是具有平行性的,那么促使一些词从“有界”到“无界”的转化,这些手段是否也具有平行性呢,沈先生的论述中倒是未提及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05.
  [2]李思旭.“有界”“无界”与补语“完”的有界化作用[J].汉语学习,2011,05.
  [3]陆俭明.关于“有界/无界”理论及其应用[J].语言学论丛,2014,02.
  [4]胡振远,李浓.述评词的“有界”与“无界”对语法结构的影响——读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
  [5]商怡.同一名词的“有界性”与“无界性”转化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其他文献
摘 要:电影作为一门现代性的产物有着自身的艺术特色,可以说是打开我们灵魂深处的一扇窗,而作为电影类型中独特的少数民族电影来说,更是用它区别于主流话语的独有特色向我们展示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与记忆。随着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现代性问题逐渐成为其为自身发展考量的重要阐释,也是其呈现自身文化身份实现自身影视价值的重要路径。在这种过程中,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就要置身于现代性的视阈中来发展自身,用现代的眼光取代传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1  电影的视觉形象是按照视觉规律发展的一门学科,是靠体、色彩、明暗、形象、结构、空间等来表现物体,是纯粹的视觉层面产物。电影美术的视觉性不仅需要从剧本中得到视觉理念的灵感,而且需要在语言转换方面不断发挥造型艺术的特性,从而最大限度提升和激活视觉形象的质量。与游戏设计中的美术师不一样,在影视作品中,
期刊
摘 要:幽默在交际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本文选取深受观众欢迎的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作为研究目标。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武林外传》中的幽默是如何通过违反合作原则中的四个准则而产生的,进而帮助读者理解影视作品中的言语幽默。  关键词:情景喜剧;幽默;合作原则  作者简介:朱跃文侨(1994-),女,长春理工大学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摘 要:元代杂剧后期的创作,远不如前期夺目。但秦简夫的现存作品——《东堂老》,成功地让读者看到其独特的创作视角,鲜活形象和艺术手法,以及读者在欣赏作品后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关键词:独特叙事;艺术手法;人生思考  作者简介:臧琪(1991.4-),女,汉族,河南临颍县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椭圆曲线密码是基于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难题的一种密码体制,由于它在运算量和安全性方面的优势,是目前最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一种公钥密码体制,近几年一直是人们的研究热点。椭
信息安全的核心问题是密码技术。而密码技术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在于密码函数的安全性分析。本文主要研究了密码函数的安全性及相关的度量指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密码函数的研究
摘 要:语言习得是指习得者在日常自然环境当中,通过交流沟通信息传递的过程当中,学生潜意识里渐进地获得一种语言的能力。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讲,第一语言往往是母语—汉语,习得的二语是英语。本文旨在讨论二语习得过程中所受牵制的隐形文化因素。  关键词:语言习得;文化因素;交际  作者简介:贾文娇(199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
公钥密码学的广泛应用使得公钥真实性的可验证性成为必要条件。而公钥基础设施(PKI)作为当前最为全面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是利用证书机制来传递公钥间的相互信任的。于是,随着